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刚刚过去。
中秋节别名“月夕”,始于唐盛于宋,是中国古代拜月、祭月的节日。
在东方,月亮早已成为一个具有情感色彩和丰富思想内涵的文化载体。
思乡时,人们想起“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寂寥时,人们吟诵“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无措时,人们慨叹“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月亮也代表着浪漫的爱情与幸福,日本作家夏目漱石将“我爱你”翻译成“今晚的月色真美”,通过月亮表达含蓄而深刻的爱意。
(图源:pixabay)月亮作为神秘而美丽的事物,从古至今魅力不减,人类永远都在仰望、追求月亮。
对于月亮的崇拜,亦成就了人类最古老的建筑师。以月亮作为指引,如今人们的建筑梦想直指苍穹。
(图源:unsplash)01
那些与月亮崇拜有关的建筑遗迹
美国历史学家布尔斯延认为,在宇宙万物中,月亮可能是第一个被人类顶礼膜拜的对象,一系列的古建筑遗迹,都揭示了人类对月亮的情感。
在古希腊神话中,月亮被赋予了女神的形象,每当夜幕降临,月亮女神会驾着银色马车在夜空中飞驰,为黑夜里的灵魂指引方向,望着今天希腊神庙的断壁残垣,我们依然能体会到古人对月亮的崇拜之情。
(图源:pixabay)巨石阵位于英格兰西南的威尔特郡,这片奇特的建筑诞生于5000多年前,也就是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英国东伦敦大学人类学家莱昂内尔·西姆斯在经过一系列实地考察后认为,巨石阵是为了观看冬至日的日落而修建的,它代表了史前人类对月亮的崇拜。
(图源:pixabay)玛雅月亮金字塔,也是人类探索月亮的建筑证据。玛雅月亮金字塔位于墨西哥特奥蒂瓦坎古城的北部,这里是古代玛雅人祭祀月亮神的地方,200多级台阶,每级倾斜角度皆不相同,玛雅人崇拜月亮神,非常重视天文学的数据,在很多建筑中都能找到关于天体运行规律的数字。
(图源:pixabay)02
中国的月文化与建筑,别有一番韵味
在中国,嫦娥所居住的广寒宫,是最早出现在有关月亮的神话中的建筑。广寒宫又称“蟾宫”,人们渴望月亮滋养万物,也渴望月亮保佑自己多子多福,所以将月亮比拟成多子的蟾蜍。
中国人自古就有中秋佳节赏月的习俗,据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除了登高望月,人们也聚在一起通宵玩乐:“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夜市骈阗,至于通晓”;即便是孤傲的文人,也要在远离都市的地方,备好酒、花和香等物品,独自赏月。
宋代马远《松月图》(图源:百度百科)以月亮命名的中国古建筑不胜枚举,有“望月楼”“赏月楼”“朝月楼”“拜月楼”等。赏月建筑多伸挑出月台,且大多通透,在园林总体布局中赏月建筑通常坐西面东,如诗中常有“秋夜月偏明,西楼独有情”的描写,人们在建筑中赏月,建筑又装饰了月景,成为景色的一部分。
(图源:unsplash)亭、廊都是园林中常用的建筑形式,亭、廊皆通透,皆可临水而建,或顺势布置在山岩石上,是赏月的好去处。苏州沧浪亭,便是位于山的最高处,亭柱上的名对“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为人津津乐道。
沧浪亭(图源:苏州园林绿化管理局)中国古诗词中,写楼中赏月者甚多,如“秋夜月偏明,西楼独有情”“寥寥深夜雪初晴,楼上云开月渐明”。位于圆明园后湖岸线上的“上下天光”一景,取自北宋文豪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诗句“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其主建筑称“涵月楼”,夏秋之际登楼赏月,湖天一色,仿佛揽镜自照一般。
涵月楼复原图(图源:圆明园遗址公园数字展览馆)月亮与塔的组合,在于其皆具佛性,登塔望月的过程颇似剥离世俗困扰的过程,一层一层,提升自我。
西湖十景之一的“三潭印月”举世闻名,湖中三座石塔的造型玲珑秀美,塔身开孔,中秋之夜置烛于孔内,月与烛光、月影、烛影交相辉映,月夜下须弥空静的水面的无尽感被打破。
三潭印月(图源:pixabay)古人还巧妙地运用光学、天文学知识,创造具有奇趣的月景。云南昆明曹溪寺的“天涵宝月”是最著名的实例之一,当年大雄宝殿建构时,建筑师将月光、佛像和大殿巧妙地组织在一起,创造了这一奇景,首先将大殿的朝向调整为坐西朝东,其次在大殿明间大额枋正中开一直径41厘米的大圆空窗,据清初所修《安宁州志》记载“每二、八望夕,月照佛胸,其圆如镜”。每逢甲子年中秋,月光由圆窗射入,正照在阿弥陀佛像的前额上,随着月亮逐渐升高,月影下移,直至佛肚脐消失。
曹溪寺(图源:百度百科)03
当建筑师与月亮邂逅,美爆了整个世界
当月亮的元素被建筑师们运用在现代建筑中,真是令世人惊艳。
月亮门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一种常见的装饰形式,它为正圆形,恰如一轮明月,寓意团圆美满。
王大闳在自己的住宅中,使用了月亮门的形式,可以说是试图在现代主义潮流下引入中国式空间意象表达的第一人。
王大闳自宅(图源:维基百科)意大利建筑师卡罗·斯卡帕也受中国月亮门的启发,在他最为重要的作品布里翁墓园中,采用了月亮一般的“双圆图案”,在斯卡帕看来:死亡像被补足的半圆那样,经过它生命又继续流回开始的源泉。
(图源:《卡洛·斯卡帕:超越物质》)由MAD建筑事务所设计的湖州喜来登酒店,则是月亮造型用在现代建筑上的一次大胆尝试,酒店坐落于浙江湖州南太湖之滨,形似一轮满月,被称为“太湖明珠”。
设计力图将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环形建筑体与其在水中的倒影相呼应,营造出一种真实与虚幻交接的超现实图景。在灯光作用下,建筑晶莹剔透,像一轮明月从湖面升起,与湖中倒影交相呼应,既有现代意境又颇具古典气韵。
MAD事务所还在2021年的北京设计周中展出了装置作品“不是月亮”,一个简单的圆球经历裂变、旋转、分散、聚拢等多个维度,最终从抽象到具象,形成一个充满生机的月亮,让在城市现实空间中的人产生共情,拉近距离。
MAD “不是月亮”艺术装置(图源:MAD建筑事务所)两半月亮文化中心,位于韩国高阳市京畿道,两个独立混凝土盒子拼出了月亮的形状,让空间充满趣味,其中一个凹角后伸出了一个反弧的阳台,站在此处抬头可远望星空,近看又仿佛置身于月亮之中。
(图源:Dezeen)在泰安九女峰山脚,神龙大峡谷谷口附近,有一座如梦似幻的仪式堂——“故乡的月”,建筑如同漂浮在空中的一轮圆月,透出圆融而温暖的光芒,像是一首关于月亮的建筑“诗”。半月形的混凝土结构穿透屋顶,在上下两层呈现出“半月”效果,又在镜面天花板反射下合为“满月”。
(图源:袈蓝建筑)在建筑内部,弧形月亮墙是天然的回声壁。
(图源:袈蓝建筑)在建筑外部,半圆的屋顶在水池的倒影下合成一轮“永不落幕的月亮”,寓意圆满。
(图源:袈蓝建筑)04
在月球定居,将不再是梦想
美国东部时间1969年7月20日下午4时17分42秒,阿姆斯特朗将左脚小心翼翼地踏上了月球表面,这是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
从此,神秘的月亮不再遥不可及。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奔月、访月、探月、登月,已成为一件常事,月球已经变成人类计划中的第二故乡。
(图源:pixabay)美国科学家提出了一套名为“带密封室的星球表面居住处”的月球房屋方案,房屋用充气膨胀式膜组合材料建成,主房间形如竖立着的蚕茧,可以通过密封通道连接到其他建筑物。
欧洲航天局通过发射航天探测器,采集到很多有关月球环境的数据,以便为人类在月球上居住打下基础,他们期待能在月球上最大的天然坑中找到建造房屋的材料。
月球村样板房(图源:百度百科)SOM事务所与欧洲太空总署(ESA)和麻省理工学院(MIT)合作设计了“月球村”项目,这可能成为月球上第一个永久人类定居点。设想方案计划在月球南极附近的沙克尔顿陨石坑边缘建造月球村,本着自给自足的原则,利用阳光获取能源并从月球的自然资源中提取维持生命的元素。
月球村方案(图源:SOM)中国科学家认为,月球上的房屋最好借鉴延安的窑洞,在月球山上打很大的洞,以此隔绝辐射,而且不需要带很多建筑材料上去,在窑洞内部模拟地球环境,安装有效的气压、温度控制系统等,只要技术成熟,就可以在月球地下很大范围内建立一个“地下城”,供人类长期生存。
(图源:Foster+Partners)从科学家热情高涨的实践看来,在月亮上建造房屋,已经不再是幻想,很有希望变成现实,到时候,就是建筑师们大展宏图的时候了。
结语
(图源:pixabay)世间似乎没有真正的“圆满”,就连月亮,也是有圆有缺,正如我们的人生。但在我们的心中,“圆满”就在一次次的出发与回家中达成。
又是一年中秋时,愿你未来的每一天,都是在奔赴美好。
参考资料:
《中国古典园林月文化景观研究》(浙江农林大学硕士论文,作者:李炎)
《月亮与建筑的那些事儿》(凤凰卫视《筑梦天下》节目)
《“故乡的月”礼堂 | 关于月亮的建筑“诗”》(袈蓝建筑)
好书推荐
《外部空间设计》
在本书中,芦原义信通过对比、分析意大利和日本的外部空间,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饶有兴趣的概念,并结合建筑实例,对庭园、广场等外部空间设计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文字深入浅出,特别对于外部尺寸和尺度的把握很有见地。
《藏在木头里的智慧:中国传统建筑笔记》
本书没有落于介绍具体建筑的窠臼,而是从大处着眼,从传统建筑的建造逻辑入手,巧妙地分析了古人为什么这样建造的原因,并详细解释了建筑随技术发展而出现的变化,让读者在理解了传统建筑内部构造的同时,深深叹服于中国古人的智慧。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说,希望大众在关注中国传统建筑时,不仅是因为“传统”,更因为其中所蕴含的那些能够超越时代的建造的智慧与设计的质量。
《卡洛·斯卡帕 超越物质》
《卡洛·斯卡帕 超越物质》精选了卡洛·斯卡帕十个经典的建筑项目,包括卡诺瓦石膏雕像博物馆、卡多雷圣母堂、古堡博物馆、布里翁墓园、奎里尼·斯坦帕利亚基金会博物馆等等。从建筑的外形与功能、光影关系上对每个作品的精髓进行解读,角度独特,婉转悠扬,清新诗意,如同带领读者开启了一场穿越威尼斯、维琴察、特雷维索、维罗纳、博洛尼亚的美学之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