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想找个资料,无意中翻到很多以前的状态,这才发现,加入小灶之前的我,虽然没有严肃认真正儿八经地去做一些有利于成长的事情,但依旧很享受生活,闲来无事还写了不少打油诗,生活很是成趣。
这个周末和家人去爬山了,初春暖阳,很美好的亲子时光,我却发现自己一点想要写诗的心情都没有。
中午看到一篇小文,写的是孙俪逼助理辞职。孙俪其人,身为演员不务正业,一年就一两部作品,其他时间都用在写字画画旅行养孩子身上,活得实在让女人羡慕嫉妒。孙俪自己说,其实就是因为懒。我很想说,多少人就羡慕这样的懒啊!
我们这一代人,太不懒了,太勤快了,生活稍微放纵点,就好像虚度了大好光阴、被社会如弃履般抛弃了。
真的这么严重了吗?我们为什么会焦虑至此呢?我们每天在呐喊的成长成长,到底是想要成长到什么程度呢?
2017年,我们陆续加入的小灶,我们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两会进行时,据说有代表提出来:中国人需要被管。似乎有人指挥下的行动,不管结果如何,都让自己感觉是在前进着的。小灶的行动模式就类似如此,有人告诉你每天要做什么事情,也许每一段时间还会有个集中的表彰反馈,让你觉得自己好像一直在前进着,满足了心里的要求,觉得自己好像跟上时代了。
是否真的成长了不重要,感觉自己进步了才更重要。在虚拟世界获取的虚假自信,转换成了真实世界中的自信,对生活更加的充满了勇气。仿佛这成功,真的带到了现实中一样。
没错,带到现实中。
不管小灶、社群的世界多么精彩,我以为我们初心的目的,都是生活的更加美好才是。让自己强大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唯一方案,我们的强大是否是真实的?从小灶一起走来的这一年里面,我们强大了多少?
当然,有人真的因为小灶走出了自己的路,总结下来大概有两种类型:
第一听话照做,别人怎么说不管,猫叔让这样干就这样干,半点折扣不打,甚至做到200%,做到极致践行。在社群文化还在建立的时代,这些人分享了社群红利,借助自己以前的积累,成功搭上车,成为一些区域内的大V,将自己的圈子从生活中,扩大到了网路上。
第二种类型,一开始就清楚自己想要做什么,来到社群是为了多方面地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借别人的平台唱自己的戏。期望的结果如前者无二。
大家毕竟都是成年了,虽说从小受到被指挥式勤动手少动脑甚至不动脑的日子,好歹长这么大、多少有了自己的思考。这样的人,比如我,就会常常想太多:
他们说的就一定是对的吗?例外在哪里?他们期望的、是我想要达成的吗?目标不一致当如何?好像有点道理的要照着做吗?跟现实生活矛盾冲突了怎么破?
想太多,自然行动要打折,自己没想清楚,别人说的又不肯全盘照做,两相较劲之下,大约距离所谓的成功距离甚远了。
如果说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成长,过程和结果,哪一个是我们真正的追求?而这成长,到底对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如果所谓的成长并没有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带来好的改变,我们到底又是为了什么在寻求成长?
我很喜欢孙俪的生活,可以用一年的时间去打磨一个角色,塑造完成后,回归自己的生活,写字画画静心,旅行带娃不错过孩子的成长,保持运动保持身心健康。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现实生活中,除了一路狂奔,也还有狂风暴雨、风花雪月。而我,希望在一路向上狂奔的时候,也能随时因为路边的花开鸟鸣止步,并随手写几篇自得其乐的打油诗,自我调侃几句有才娱乐。
我终究不过一俗人,希望的日子是聚有烟火气、散自得其乐,人群中能放肆大笑,一个人也可以愉悦自赏。
我可以努力拼搏,也可以碌碌无为。但不管是哪一种生活状态,我都希望,这是我享受的、喜欢的生活。
不为任何人,只为我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