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社会和环境的信任是安全感的基石,没有这个,你就只能在长期的应激状态里颠沛流离。——《默读》

壹
三se园事件,短短几天,舆论场中心进行了数轮反转,我们来回顾一下它的演变路线。
家长爆料→某报未经证实传播至微博→微博热搜→第一批自媒体追热点→某浪删评→家长被指造谣→涉事人与造谣者被抓→某虎团一事被辟谣→更多疑点仍未解决→第二波舆论继续,但“堵”的更加严格→某浪某信的舆论场各种被删→粉饰太平→公安再出第二波通告→硬盘损坏→家长认错→第三批舆论场继续以及仍然被凶“堵”→……
不知道这场舆论风波何时会结束,但我不得不说,跟很多人一样,我有点迷茫了,随之而来的还有丧情绪。想摆脱它,唯有逼迫自己回避这些“丧”无天日的舆论场中心,做一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小透明。
但我无法做到彻底摆脱看新闻的习惯,于是乎,今天早上起来又看到了关于此事件的第二波通告,同样的基调,同样的蓝底白字,但我没看懂,这不是“无知的乌合之众”想要看到的真相。
午间与闺蜜聊起这事,我们不约而同的地感觉很害怕。闺蜜花了一天时间写了一篇文章,其中没有批判,没有言辞激烈,也没有指责,发给我第一稿之后,她又继续修改了两次,最终改的面目全非,但她还是不敢发,因为,她害怕。她问我能不能发?我说,我也不知道,我更加害怕。作为两个新闻系毕业的小透明,我们竟如此胆小,也活该干不成大事。
不由地想起了以前上学的时候,有一次上新闻摄影课,老师让我们出去找素材拍摄,我记得在去找素材的路上,正好看到了一幕校园里发生的暴力事件,我偷偷地躲在人群后面,纠结犹豫着要不要拍摄?我怕把暴力的焦点引导我身上,更怕自己遭遇不测。
“你是学新闻的,胆子一定要大!”当我犹豫不决的时候,脑海里想起了摄影老师说的那句话,瞬间升起了一点勇气,于是咬咬牙举起手机把那一幕拍了下来。
拍完之后,我一溜烟就跑了。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很滑稽。
回到教室之后,我给摄影老师说了这个事情,我说这是我偷拍的,当时特别害怕,我到现在腿还在发抖呢。老师笑着拍了一下我的肩膀说,胆小的人,当不成记者,也做不成大事。
如今五年过去了,我依然还是这么胆小。但这次我胆小的根源不一样,那一次是出于对于安全的恐慌,这一次是出于对无知的恐慌。
是什么造成了我的无知呢?是真相。
网络打破了时空限制,放大了社会舆论,民众在问题和矛盾的不断堆积冲击下,主动跨越舆论场障碍,表达诉求,微博、自媒体便是其中的舆论场。
狄更斯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
这个时代,我们的话语权因舆论场的去中心化变得更加开放,而更开放的舆论场,让有些谣言钻入其中,让人难辨是非,你无法辨别哪一个是谣言,哪一个是真相,你甚至都要怀疑自己是否具有判断力,怀疑自己是否被人说成乱带节奏。
这就是为什么我总觉得,自己彻底失去了咽喉。在每个人都可以发声的大好时代里,我却突然失去了想发声的勇气。也许有一天,我也会变成一个“沉默的大多数”。
贰
某个在zf部门工作的老友,用他十分冷静旁观的视角给我分析了,整件事情的不合理之处,他说不排除家长是被收买的,他说他对现在的媒体0信任,他认为是媒体与乌合之众制造了恐慌。
但我想说,不是媒体与乌合之众制造了恐慌,是权威真相的缺失制造了恐慌。
这句话,去年三表龙门阵就说过,只不过针对的事件不同,那时候他们是针对疫苗事件而言,如今我把这句话,引入此,针对三se园事件而言。
“民众的恐慌不是没来由的,不是孤立的。我不是说消弭民众的恐慌就一定没有意义,而是我认为自媒体人透过恐慌的表象把民众对威权的不信任提炼出来更具有警示意义,这也是「言者」的本能,远比踩踏弱小的民众要有价值。”
首先,民众的恐慌不是没来由的。
远的不说,就说最近一个月来,爆发了多少nve童事件?作为旁观者,每个人都神经紧绷,生怕这些事件会波及到自己的孩子身上,毕竟有句话说,孩子的事,再小也是天大的事。
当然,对于庞大的国民基数而言,这种概率不是很大。但这样就能消除民众的恐慌吗?并不能。
恐慌感是需要安全感来消除的。安全感谁给予?我们或许可以自欺欺人靠自己一时,但当下一个事件发生的时候,我们所营造的岁月静好,又会轰然瓦解,于是恐慌又加深了。因此,安全感只能靠权威方面的声音来给予,要知道,越“堵”却没安全感。
在此我想回答我那位在zf部门工作的老友,不是我们无知,也不是我们没有判断力,对于造谣者,我们同样深恶痛绝;对于有些只顾追热点而胡言乱语的自媒体同胞,我们也同样感到颜面尽失;但,我了解的大部分自媒体都还是挺有良知的,他们不是故意乱带节奏,而是他们缺乏权威的真相。
当权威真相迟迟不能给予我们的时候,各种声音都有可能会出现。
其次,权威的不信任,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危机。
张灵泉今天发了一则长长的微博,大体意思是:“要让大家重获安全感,需要完整的证据链。”
但,这则微博,最终还是被管制了,关闭了言论,关闭了转发。
我们再来回顾一遍整个三原色过程,事情已经过去这么久,蓝底白字的权威通告已经公布了4张,但乌合之众还在恐慌和愤怒,试问,这是谁之过?
叁
在网络尚未兴起的初始阶段,我们的话语权尚未如此集中,自媒体的影响力可以说是十分微弱,而今,网络舆论已经呈现万舸争流的盛况,当各种事件层出不穷的时候,我们的有关部门,还是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在“堵”和“疏”之间把握不了平衡权。
从这次事件中,我们不难发现,有关部门对于舆论,做到了最大限度的“堵”。从微薄堵到微信,从大V堵到小透明,企图通过强制堵嘴,让所有的声音彻底失禁。
他们错在没有给予无知的乌合之众们具有信服力的完整证据链,他们错在了一波又一波地删博、关评、禁发……
我们需要这一切的深度调查,需要这一切的深度发声,我们需要具有信服力的完整证据链,我们需要看到真正有意义的管制,可是无人给予,所以这一切成了一场没有调查与真相的自媒体与乌合之众的“狂欢呐喊”。
这才是所有人真正愤怒的根源。
这样做的后果是,信息传导机制的失灵,直接损伤了有关部门的公信力,使之陷入“塔西佗陷阱”。
这件事的舆情可以扭转吗?我认为是可以的。
一、公开视频(没人相信视频真的坏掉)
二、园长出来诚恳道歉(真心知错之后的道歉,而不是缓兵之计)
三、有关部门出来给个说法(管制三se园,或让其退市,或限制其扩张)
四、对于如此大“堵”,给乌合之众一个合理解释
五、欢迎大家添加(毕竟这是拯救属于我们所有人的信任感)
但如果,这件事情,最终以“堵”彻底终结,那么,我估计当下一个事件来临的时候,舆论场,又会来一次“狂欢与呐喊”,永无尽头。
当民众的不信任情绪弥漫到一个峰值时,这个事件只能被刻意压制下去,但民众对于权威的信任感,却再也无法弥补了。
除非,当下一个事件来临的时候,权威真相能比谣言来的更早……
肆
愤怒也好,恐慌也罢,和很多社会事件的发展路径一样,这些,永远只能持续几天。
瞬间,所有的讨论与情绪都轻如鸿毛。
散了吧,这是我最后一次关注此事。
参考文章:
三表龙门阵《捍卫民众的疫苗恐慌权》,2016
清博研究院《看不懂,在其中,舆论场在变!变!变!》,2016
花钿说:一个有思想的野生吃货,偶尔文艺,多数逗比。喜欢一切正能量的人和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