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刘晓庆在《北辕南辙》中扮演的角色白静慧被网友冠以了“人间大清醒”的名号。
你看,当老房子拆迁时,儿子忽悠她将拆迁款用于自己在杭州换大房子,并美其名曰这样可以为父母养老。但白静慧无论儿子怎么说,都不上儿子的套,要儿子有多大本事就住多大房。后来她用拆迁款买了一套大房子,和老伴住得舒舒服服的,乐得清静也不拖累儿女。
她不仅不要儿女照顾,就连孙女和外孙女来投奔她,她也不允许她们常住,保持着自己独有的空间和自由。
剧中最深刻的是这一幕:收快递包裹时,她不慎摔倒手部骨裂,当朱时茂扮演的吕正要她通知孙女们过来照应时,她却以这样会给孙女们添乱而一笑带过。
她不仅性格独立通透,还挺会过生活。丈夫死后十多年里,她每天与合唱队的伙伴们唱唱歌,在家里弹弹琴,从厨房里陈设的那些坛坛罐罐的泡菜就可以看出来,白老太太还是一位生活家。
白静慧独立、通透、乐观的生活品性深深感染了我,与之相反,在我们身边,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群人,生活中遇到了一点不如意,就会迫不及待地告诉别人,抱怨是他们生活的代名词。
那么如何才能放下焦虑,活出自我呢?
在维尼老师的《内心的重建》里,给出了答案。
维尼老师是知名心理专家。在这本书中,他针对普通人在情绪、行为、性格诸方面的常见问题、困惑进行了解读,提出了很多新鲜、独特的可操作性的理念和方法。
如果我们能把认知疗法融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就能让生活不知不觉得到改变。
01 想拥有美好生活,从改变认知开始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大大小小的烦恼,会把我们拖至崩溃的边缘,那么该如何改变这种状态呢?
正如书中所说:认知变,世界变。美好人生,从改变认知开始。
想改变认知,我们首先不能被固有的思维习惯束缚。
在书中作者举了一个事例。
一个青春妙龄的女孩外貌衣着都非常普通,开口与作者交流时也一直低着头。
她之所以会有些自卑,是因为上高中时,妈妈经常向她抱怨自己境遇不如意,都是她造成的,让女孩背负了沉重的压力。
女孩和妈妈在家中的相处模式,也是凡事都要听妈妈的,如果女孩不听,妈妈就会很生气。这让压抑情绪的女孩,常常在学校顶撞老师。
最让女孩最抑郁的是妈妈对她的优点从来不表扬,对她的缺点却盯着不放,女孩虽然学习很好,却老觉得自己没什么优点。
后来在作者的帮助下,女孩通过改变认知,察觉到妈妈的原生家庭也有很多问题。
姥姥对妈妈从小就不关心,不爱护,让妈妈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对自己过多的控制,妈妈这样做,本意也是为了自己好。这样想想,女孩的内心也轻松多了。
经过客观地分析后,女孩发现自己的缺点也没有想象中那样严重,开始微笑面对自己的生活。
你看,这就是认知疗法的作用,改变认知能改变一个人的心情,让人对生活重新充满希望。
其次是我们要发现自己的本性,保留自己的特色
就拿我自己来说,我原本是一个很羞涩的人,不喜欢主动和别人打招呼,见到熟人时就笑一笑,这样给人的感觉会不太热情。
之前对于自己的这个特性,我一直不能接受,老是羡慕一些和谁都能聊得来的同事,但看了这本《内心的重建》后,我豁然开朗,原来每个人就该保持自己的特色,随心而动,这样才能让自己处于最舒服的状态。
当我不再去羡慕别人,顺其自然与他人交往,我感觉自己内心更加平静和愉悦了。
正如书中所说:当我们不再从众,才能更好地接纳自己,活出属于自己的滋味。
既然认知疗法与我们的生活这么紧密相连,那么我们如何用它改变自己的生活呢?
作者建议我们可以学习三种思维习惯,让自己拥有强大的内心。
02 这三种思维方式,让你的内心越来越强大
第一种思维方式是坏事变好事。
俗话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遇到坏事时,我们要想想事情有无好的方面,或者经过努力是否可以变成好事,如果这样一想,心情就会变得畅快很多。
这让我想起了《岛上书店》里的男主人公费克里的故事。
书店老板费里克,在妻子意外车祸身亡后,一度固步自封,与外界断绝联系,沉浸在悲痛中走不出来。
一次书店打烊后,费克里和往常一样没有锁门就去夜跑,却在夜跑回来后,意外发现书店里多出了一个小女孩。
小女孩叫玛雅,也是这个小女孩改变了费克里的人生轨迹。
玛雅对费里克的依恋和爱,唤醒了他的父爱情结。为了更好地照顾玛雅,他和妈妈们探讨育儿经验,办起了读书会。就这样在无心插柳中,他与邻里的关系也越来越和谐。
你看坏事也可以变好事,其实我们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好坏参半,当我们能改变思维习惯,也能让我们离幸福越来越近。
第二种思维方式是正常的,没什么。
“很正常,没什么”,这六个字看起来似乎很平常,其实它是让我们淡定从容的秘诀。
当我们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不妨转念想一想,这种事情很正常,很多人都会遇到,以后自己注意些就可以了,这不是多大的事。这样人的内心就会坦然很多。拥有这种心态,往往能唤醒自己的生命能量。
就像我们前面提到的刘晓庆,她曾经因为税务问题被捕入狱。但在狱中,她并没有颓废,而是去发现自己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她每天坚持读书、洗冷水澡、跑步、学习英语,甚至还劝说狱警和她一起打羽毛球,每天的生活过得充实而有趣。
出狱后的她重新拾起了演戏的老本行,此时声名璀璨的她已无人问津,而她也能接受现实,什么小角色都演,就这样把所背负的债务全部还清。
“很正常,没什么”的思维习惯,能让人们放下执着,活在当下,进而与生活和解,改变自己的生活。
第三种思维方式是顺其自然。
在很多人眼里,或许觉得顺其自然是一种不作为的行为,与打鸡血的成功学背道而驰。但反过来想想,人生其实也需要一种阿Q精神。
因为一件事情想要成功,是由很多主客观条件决定的。我们不能主宰事态的发展,我们只需要尽力做好自己那部分就好,剩下的淡然接受,这种中庸之道,能让我们拥有安然宁静的心态。
举个例子。一位朋友曾建议我写自己喜欢的书评,向公众号平台投稿。
虽然我并没有多大信心,但还是决定小试牛刀,于是参照平台的调性,按照自己的写作风格写好了稿子并发给编辑。
没想到稿件竟然很顺利地通过了。
这件事也让我明白了尽人事听天命的内涵。顺其自然,可以减少纠结,让我们的内心保持平静,减少内耗,也利于我们向着设定的目标持续迈进。
我们之所以常常会觉得不幸福,不快乐,是由于我们的习惯的思维习惯造成的,将不合理的认知习惯进行转换,转换成合理的认知习惯,就能改变自己的人生。
在建立了合理的认知习惯后,我们还要学会与自己和解,好好地爱自己。
03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收获更完美的人生
我们都知道这世间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当我们觉得人生不尽完美时,不妨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当你能无条件地接纳自己,就会觉得人生很美好。
首先我们要学会理解和宽容自己,不要为自己设定太高的目标,凡事尽力而为就好,学着理解自己,善待自己,对结果顺其自然。
比如在工作很累的时候,不妨小歇片刻,打打电游或者刷刷抖音视频放松下。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再比如搭乘公交车回家,等了许久公交车不来,偶然间发现了站牌旁怒放的牵牛花,那些素雅的花朵无意间点亮了你的内心,这莫不是上天的一种美好赐予。
其次我们不要与自己较劲,这样能让我们的幸福指数更高一些,能感受当下的每一寸时光。
写在最后:
在《内心的重建》这本书中,最吸引我的一句话是:“每一次重建,你都将比之前更强大。”
书中用了93个真实案例,3种思维方式,向我们传递了改变认知,放下焦虑,活出自我的方法。
如果你对生活感到焦虑、困惑和痛苦,不妨来读读这本书,愿我们能通过改变认知,重建自己的思维习惯,与更强大的自己不期而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