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学习第53天《七法 第六》第3段
原文阅读
不明于则,而欲出号令,犹立朝夕于运均之上,檐竿而欲定其末。不明于象,而欲论材审用,犹绝长以为短,续短以为长。不明于法,而欲治民一众,犹左书而右息之。不明于化,而欲变俗易教,犹朝揉轮而夕欲乘车。不明于决塞,而欲驱众移民,犹使水逆流。不明于心术,而欲行令于人,犹倍招而必拘之。不明于计数,而欲举大事,犹无舟楫而欲经于水险也。故曰:错仪画制,不知则不可;论材审用,不知象不可;和民一众,不知法不可;变俗易教,不知化不可;驱众移民,不知决塞不可;布令必行,不知心术不可;举事必成,不知计数不可。
右“七法”。
字词注释
[1]犹立朝夕于运均之上:就好比把测日影的标杆树立在转动的陶轮之上。朝夕,早晚。此处指古代测量日影计时以确定早晚或东西方向的标杆。运均,指运动着的制陶转轮。均,即转轮。
[2]檐竿:当为“摇竿”。
[3]论材审用:量才用人。
[4]治民一众:协调治理人民,统一民众。
[5]左书而右息之:用左手书写,又用右手去阻止它。形容相互掣肘。息,止。
[6]变俗易教:改变风俗习惯。
[7]揉轮:弯木制造车轮。揉,使直木弯曲。
[8]驱众移民:驱使、调遣和迁移百姓。
[9]逆流:倒流。
[10]倍招:即背其标的。倍,通“背”。招,练习射箭用的靶子。
[11]举大事:指发动战争。
[12]舟:船。楫:船桨。经:渡过。
[13]错仪画制:制定法令制度。错,通“措”。着手。仪、制,都指规章制度。画,谋划。
[14]和民:和,据上文当为“治”。治民,即有效管理人民。
译文参考
不明白事物的法则规律,却想要发号施令,就好比把测定日影的标杆插在转动的陶轮上来确定方向,如同摇动竹竿的根部而妄想固定它的末端一样。不明事物的象状,却想量才用人,就好比把长材截短、短材接长来用。不明做事的法度规范、行为标准,而想要管理民众、统一民众,就好比用左手写字,却让右手去阻止一样。不明于教化之道,而想要移风易俗、导民向善,就好比早上刚制造好车轮,晚上就要乘车一样,只能是欲速不达。运用权力而不善于权衡,却驱使群众或调遣发动民众,就如同叫江川河水倒流一样。不明应禁止什么、倡导什么,却想对人们发号施令,就好比背对着靶子射箭却希望一发即中一样。不了解运筹谋划,却想要办大事,就好比没有舟楫船桨却想渡过激流险滩一样。所以说:立法定制,不了解法则规律不行;量才用人,不了解具体情形不行;治理民众、统一群众,不了解规范法度、行为标准不行;移风易俗、导民向善,不施行教化进程不行;指挥发动群众、驱使调遣民众,不善于权衡不行;发号施令要贯彻执行,不了解民众的思想动向不行;举办大事想要成功,不精于运筹谋划不行。
以上是“七法”的内容。
核心内容解读
本段内容承接上文,从反面论述了“七法”的重要性。文中使用了大量形象的比喻手法,运用了七个长句排比结构,气势夺人,而且,从这些比喻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生活状态。例如,多处以车和船的制作和行驶为喻,“犹朝揉轮而夕欲乘车”,“犹使水逆流”,“犹无舟楫而欲经于水险也”,说明在当时舟船和车辆在当时的生活中使用的可能比较频繁了。“犹立朝夕于运均之上,檐竿而欲定其末”中,使用的喻体测日影的标杆和制陶的转轮;“犹倍招而必拘之”中,使用的是射箭的行为;“犹左书而右息之”使用的是书写的行为;这些行为都是当时诸侯国权贵们的熟悉的日常活动。最后,又对“七法”一条一条做了总结,再次强调结论。
这种论述的表达方式,结构清晰,正反对比,形象生动,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从行文的角度来看,也非常值得学习借鉴。
《管子》学习的背景知识
银雀山汉简《王兵》篇与《管子》的关系(下)
第四,整理小组又将《王兵》篇中自“是故将者,审地形,选材官……”之后的段落与《地图》篇比对,认为二者大致相合,因此说《地图》是由《王兵》篇割裂而成,此一说大致提到了两点论据。首先认为《王兵》篇中“主明、相文、将武”是总结全文的,而在《地图》中落空了;其次认为“人之众寡、士之精粗……知能不如知意”这句话是为了联系前后两端文字加进去的。这两点都缺乏扎实的论据。《地图》篇上半部分从“凡兵主者”到“此地图之常也”,讲地图对战争的功用;下半部分从“人之众寡”到“此兵主之事也”,讲主兵必须将“主明”“相知”“将能”三点相结合,各尽其责,缺一不可。而在掌握了地图之后,还要了解各方面的情况,周知利害。因此在提出“主明”“相知”“将能”这三点之后,《地图》篇又分别论述了“人主之任”“相室之任”“兵主之事”,与上文一一对应。“主明”“相知”“将能”未必就是总结全文之语,在《地图》篇就是顺接下文之语。由于《地图》篇幅短小,很难再继续结合上下文探究这里是否存在遗漏或错简的情况,但就基本文意来说,《地图》篇是顺畅而连贯的,整理小组的说法缺乏根据,难以成立。
第五,整理小组通过《汉书·晁错传》引《参患》篇“器械不利……以其国予敌也”一段文字而称其为“兵法”,猜想这个“兵法”是《参患》篇成文时取材的另一来源,并认为《王兵》篇和晁错所引“兵法”,“汉初人可能并不认为是《管子》书”。日本学者猪饲彦博也曾以“兵法”为《管子》书之外文献,黎翔凤先生在《管子校注》中曾反驳此观点:“张良、韩信校《管子》,编入兵书权谋中,见《汉书·艺文志》,故晁错直以兵书称之,猪饲不知也。”清代学者张佩纶也曾说:“《赵充国传》引《孙子》亦曰‘《兵法》’,盖诸子入《兵法》者,皆冠以《兵法》之名,不必言某子也。”盖《管子》一书本就属于兵书类,《汉书·晁错传》引《管子》当然可以作为“兵法”而引用。
除了简文《王兵》篇与《管子》关系密切,从《十三篇》总体内容来看,它几乎融合了各家思想:《守法》《守令》与《墨子》论守城之法的《备城门》《号令》等篇相似;《田法》《王兵》《要言》《王法》《兵令》等篇与今本《尉缭子》之《兵谈》《制谈》《武议》《兵令》等篇内容有近似之处;“鸡狗之声相闻,其人民至死不得相问见也”,与《老子》“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基本表达了同样的意义;《田法》篇有与《尉缭子·兵谈》《管子·乘马》相近的段落,亦有与《周礼》相似的文句。正如郭丽女士所言:“我们不能说《老子》《墨子》《尉缭子》及《周礼》等书是在《十三篇》基础上发展而成”,“《管子》亦不例外”。如果其他简文都是抄自传世典籍,则《王兵》篇抄自传世《管子》的可能性就更大。
综上,笔者认为,《银雀山汉墓竹简》之“后记”中提出的《管子》诸篇是由银雀山简文《王兵》篇割裂、增益、拼凑而成的观点是不成立的,简文《王兵》当是由《管子》的《参患》《七法》《地图》等篇拼凑形成的。(完)
参考资料
《论银雀山汉简《王兵》篇与《管子》相关篇章的关系——兼辨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观点之误》,李秀男,《中国文化论衡(2019年第2期:总第8期)》,张伟 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1月
《管子(全二册)——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李山 轩新丽 译注,中华书局,2019年4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