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芬说:幸福取决与我们和自己思想相处的能力。想要提高幸福指数,一定要和自己的思想(念头)建立一种比较健康的关系。
观察自己的思想是如何支配自己的行为的。
在人生的道路中,只有勇敢地追随自己的内心,才会活的越来越快乐。
欲望是需要被穿越的,穿越的方法有时候就是去追逐,满足它。
但是大部分人缺乏观察自己思想的能力,所以我们建议通过行为来了解自己,观察自己内心真实的一面。
断舍离————就是通过收拾物品来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内心的混沌,让环境更适宜,人生更舒适的行为技术。
在断舍离的过程中考虑的重点是“这个东西适合我自己吗?”由此可见,断舍离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
断舍离的主语永远都是自己,时间轴永远都是现在。
人们通过看得见的世界走向看不见的世界,最终实现对自己的深刻、彻底的了解,并接纳最真实的自己。
其实整理房间就是整理自己。原来我们以为是心灵改变了行动,实际上断舍离告诉我们是行动改变了心灵。只要有所行动,心灵就会跟上脚步,断舍离就是一种动禅。
断舍离是选择和当下的自己相称的东西,在这样的过程中,就不需要收拾了。
通过自问“这件东西于我的关系还存在不存在”来不断地筛选物品数量。
通过不断地筛选物品的训练,当下的自我就会越来越鲜明地呈现在自己眼前,人也就能以此判断出准确的自我形象。
一个人所使用的物品,能够反映出自我形象。认识到了自我形象,反过来就会开始想要把现在用的东西替换掉了。了解自己,放下过去的自己,就能发挥出自己的潜能。这些都可以通过断舍离自然而然地实现。
人在对自我有所觉察之后,就能渐渐地了解自己,也会逐渐喜欢上自己。
歌德说“人类最大的罪是不快活。”
让自己先快活起来,然后,燃爆周围的人!
在这个物品极大丰富而过剩的年代,我们的家里总是堆积着大量无用的物品。
断舍离通过筛选物品的行为,实现自我完善,这是断舍离的精髓。
丢掉那些不再需要的东西,就等于丢掉了以往的执念,活出了一个全新的自我。
你用的物品,投射出来了你的自我的形象,你如何对待自己,就决定了别人如何对你。
在买东西时反复思量————这个东西是我需要的吗?让物品发挥到最大使用价值,一直到用完,这就是断舍离的最终阶段。
东西要有用才有价值。物品会因为所在场合的不同而变得有用或无用。(饭粒在碗里是美味又能填饱肚子,但是万一掉进水槽就觉得它脏死了。矿泉水在水瓶里我们觉得它好喝,但是要是倒进马桶里呢?一个精美的装饰品放在展示柜上是一件艺术品,磕掉一个角后就变成了一件无用的废品。挂在卫生间毛巾架上的毛巾可以用来擦脸,如果被铺到地上那就是一片抹布。)
断离舍的目标,就是让整个社会上的物品都能各得其所。
通过整理肉眼看得见的环境,同时也就是人在整理自己,这就是人生该有的状态。
断舍离并非提倡清简的生活
不管是食物还是其他东西,都只买最当季的。
断舍离最重要的概念就是当下。所谓当季,不管是食物还是别的,在当下都拥有极强的能量。
物品是人自身的投影。
既然如此,物品既棒又新鲜就是最重要的。
人可以利用物品不断提升自己
不管东西有多贵,有多稀有,能够按照自己是否需要来判断的人才够强大。
能够放开执念的人才能更有自信。
改换到以自我为轴心和以当下为轴心来观察。
断舍离是维持生活状态的工作,也是自我探索的工具。通过反复地扔掉破烂儿的行动,头脑和心情也能变的清爽起来。当你经过对物品的断舍离,人往往能够发现自我形象。
一个人的自我形象并非是想当然就能决定的,而是通过断舍离这样的排除法,自然而然地浮现出来的。
物品是可以映射出未知的自己的。
要想不自我贬低,就要有意识地允许自己使用更高级的东西,这就是运用加分法的过程。
我们每天都在用的东西非常容易作用于潜意识。
刚开始用一些自认为比较高贵的物品,人会觉得不适应,不习惯。不过人类是很容易根据外界变化做出自我调节适应的,等适应了以后,到了日常随便用它不再感到别扭的时候,潜意识里的自我形象也就跟着提高了。这也符合“相”的观点,它可以成为把我们不断送往新世界的加速器。
断舍离让我们清楚自己当下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思考自己到底想要变成什么样?
当有了这些想法后,人就会开始使用和自己的目标形象相符的物品了。
想要变成什么样的人,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扪心自问。
从杯子等会接触到嘴巴的东西开始,这其实也是重点。装食物的器皿也非常重要,每天都要直接接触嘴巴的东西就更是如此了。为了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先从日常使用的容器开始,进行意识上的革命吧。(这就是我们在生活中的仪式感的最好解释吧!用精致的餐具盛放饭菜,不但让食物显得赏心悦目,还增加了仪式感,而这种有仪式感的生活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热气腾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