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现了阅读的另一条路,感觉自己真正感受到了好处。
在周围的同学中,我自我感觉甚好,自己读过不少书,看过不少文章,当他们还在为作文,总结等等发愁时,我早已做成一篇,忙别的事情去了。
在以文艺青年的自诩中。在周围人“才女”的赞叹中,我开出阅读过的书单,密密麻麻好几页,这些书籍自己都认真阅读过。然而我可是一个正儿八经的理工科学生。看到周围同学不断追剧,打游戏,顿时对自己又崇敬了几分。曾经口出狂言,这个年纪周围像我一样的爱书之人,真不多了。如同民国时的刘文典一样,他自诩:懂庄子者,除了我就没别人了。
不可否认,阅读给予我莫大的好处,这是个安静,与世无争的逍遥世界,我的桃花岛,在其中,怡然自乐。我沉迷于这种周围人不知,我知的鼓舞之中,并为此而沾沾自喜。
直到误入另一个世界,我才发现,我掉入了一个认知的无底洞中,越吸越深,也越来越恐慌,之前的自喜之感,便消散全无了。
去年,经过一个学姐的推荐,关注了一个公众号,叫罗辑思维。起初并不十分感兴趣,毕竟当时的自己典型的文艺青年,流连于那些醉人的鸡汤中无法自拔。鸡汤十分好喝,喝了一碗不会拒绝下一碗,给人心灵上的舒适,并且不需要耗费脑筋。
关键是,我当时还把这种鸡汤当做优美的文字,具有价值的文学作品来看。不停的喝,励志有一天自己可以烹饪出这种美味。
有个做金融的阿姨也向我推荐罗辑思维,我苦恼的跟她说,罗辑思维好像大多和经济有关,我对这类不是很感兴趣。于是,又愉悦无比的继续共鸡汤文度日。这显然延迟了我发现新世界的时间。
然而,终究是要发现了的。这也是我感到庆幸的地方之一。
在一个群里,几个群友在争论一个问题,并没有很学术性,我很有兴趣,也颇想发表下自己的观点,可这样想归想,却发现自己插不上话。
我的观点,与他们的相比,显然不是在一个层次上,我的“广泛”的阅读,好像也并不能提供什么辩论的价值。
我读过的书单中,给书分类,好像只能分成两类:文学作品,青春励志书籍,以及一些鸡汤文的合集。这还是我后来才认识到的。
我紧张了,我的阅读量,并没有增长我的口才,也并没有使我的思想深刻几分,到现在,我仍然只能做一个旁观者,有些迷茫却敬佩的看着别人在哪里谈论,分析问题。
这是一种怎样的恐慌啊,他们的观点,凝练而鞭辟入里,我由衷佩服。突然发现,现实中的很多问题,不是一些风花雪月的词句,感时伤怀的情感所能解决的。我可以为鸡汤文点赞,我深深的赞同鸡汤正确的道理,然而,当我想证明时,却发现,我没有任何的可靠理论支撑,除了别人或朋友,或同学,或上司的案例。
鸡汤文贴近人们的生活,符合大部分人的喜好,因为它小火慢炖,芳香扑鼻,自带治愈功能。
而我的前一段时间的阅读,就是在这样的芳香中,甜美无比,与自己的阅读兴趣妥协,并未寻找过真正文章的价值。
但真正我们要阅读的,要了解的,是那些可以经世致用的文章,那些行业内的干货,那些增长眼界的通识。
三毛的文章充满她自己的个性,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对生活的态度,然而对于生活并不能有很大的改观。张爱玲的也是,很多作家的都是。我们个人的情感可能从中得到些许满足,然而这些文学作品,毕竟不能当饭吃。他们不能为你带来更多的价值,也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年轻人们,鸡汤要喝,文艺青年也可以做,但是否应该为自己的成长再多迈一步,拥抱新天地,拥抱一些真正有助于成长,工作,学习的作品。
选择阅读,离成长近了一步,阅读,是促使自己成长的最廉价,最安全的方式了,不会让你只凭年轻热血乱闯而摔得遍体凌伤,不会让你为某件不太正确的事尝试,而耗费更多时间。一些经验,一些技巧,一些指导,那些书中都有。
以上所说的,前提是,你读的是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可以在生活中,工作中实践,而并非只是一时的激励作用。有些作品可以怡情,闲时翻阅一翻,感到人生真境界,然而,这些片刻的闲适,目的也应该是暂时的整理下自己,以求更好的出发。
2016.06.0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