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安徽武老师的一篇文章《一定要给35岁画一个分水岭吗?》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兔死狐悲么,不至于,就是心里也有了个梗,年龄梗。
是的,年龄是个梗,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年龄潜规则要求。
我们都曾年轻过,然而青春就像一卷卫生纸,随意撕扯着、不甚珍视地用着,幡然间才发现,啥时间“我的青春一去不复返”了?!
多少招录条件不只是有学历要求,年龄也是个梗,动辄30+35+最迟40+就是红线。
想当年,初入职场的我东摇西逛,错过了入编的黄金期,茫茫然醒悟过神时,踩着30+的擦边线,勉强过关,又是在晃晃悠悠中,生生浪费了职场积淀的黄金期,如今已步入40+,不想生命了无痕迹,又有周围榜样人物的引领和加持,侥幸进入几个正能量满满的学习营,才发现能进入其中的,30+40+乃至45+者大有人在,原来生出的几分“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年龄尴尬感慢慢的就抛出脑后了。
反正人活的是心境而非年龄,只要心态不老,前方总有珍宝。
某日和一位大哥聊天时,他尬聊说能在政界走得风生水起者,45岁只是起步而已。掂量掂量自己的斤两,大概率跟政界是擦不上边了,不过人不是还照样接受现实,坦然活着不是?
何必自怨自艾呢?
为何要给自己设限呢?尤其是生生的设一个年龄梗?
且不说年龄本身就是财富、经历和积淀的必须,就是根基,更何况未来可期,有大把的岁月还未经历,有更多的可能等着去创造,何必自己为难自己或者彼此为难呢?
35岁以下小年轻有人家的优势,也有擅长的领域,那就由他们去吧,人生赛道不同,精彩也各有千秋,不必眼羡别人,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深度耕耘,这才叫心有定海神针,前方路有真金。
再说,表面看来35+者因为上有老下有小,时间精力有限,很难再一边倒侧重于某一方面,拼命三郎一般的“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但正因为角色更多样化,担当意识更强,更懂得“弹钢琴”的奥妙,更能分清重要事、紧急事项之间的细微差别,让时间精力的效益优化、最大化。
何必妄自菲薄?
得看到自己年龄的优势,才能放下对年龄梗的介蒂。
司晓峰老师在解读岸见一郎的《老去的勇气》这本书中,就谈到,越来越多的人或多或少有一些年龄焦虑。或是身体新陈代谢减慢,因为体重不受控制而感到懊恼;或是同辈压力增加甚至快被后浪追上,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加剧了对时间的急迫感……不仅青年人年龄焦虑普遍增加,由于社会老龄化加剧,大多群体都越发对年龄有更多的压力。
别忘了,能吃苦,有担当,年轻时的试错成本已经让我们得到了更多,何必跟年轻人分那一杯羹呢?
一念放下,天地变宽。
年龄虽然做的是加法,心态却要做减法。
每个人都会变老,这是自然规律。如何对待这种自然规律,需要的不只是勇气,更需要对老去的认知——
变老首先是生理上的,当你我做事感到力不从心时,当看见脸上贼一样出现的色斑、皱纹时,当听见他人对咱称呼改变时…说明资历已够老了——这不就是宝么?
换个心态吧,试着搏得个“人老心不老”。虽说有时候我们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已年届不惑,但是环境、身体总会有意无意提醒你我。
心态决定选择,选择决定命运。面对变老的身体,心态不要变老。这才是从岁月里偷回自己的主动权。
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夕阳无限好,不惧近黄昏。
每一年龄阶段有每人阶段的美好。不再追求力所不及的事物,不再逞强好胜,不再计较得失,生活中多做减法,保持正念,活在当下,开心过好每一天。
管他什么年龄梗,让他随风去吧!
孔子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年龄的增长,智慧的积累,会让每个勇敢面对变老的人越来越幸福。
没有人不会老去,岁月长河里学着善待我们自己。
人为地给35岁划一个分水岭,怕什么!若不服老别人又能拿我们怎么样!
只有心态年轻,你才永远年轻。
年龄是个梗,但年龄更是个宝,或者说经历积淀和心态才真的是宝,未来可期,何不搏一把?
![](https://img.haomeiwen.com/i15540475/3b243825b3fbbb0b.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