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更快地进入学习的状态。这个时间一定不要太久,准备时间越久,越难长期做下去。
每次一想要玩手机,我会强迫自己拿出书先翻两页,我用的也不是25分钟,只是想让自己尽快进入学习状态,翻一翻就没有想玩手机的念头。
知道为什么牛逼的人都会去“闭关”吗?什么关在地下室三天做出100页PPT,什么关在房间一天做完了整个项目,不过是让自己更加专注,没有干扰。
另外,把东西都收拾一下,尽量有序点,列出学习清单,做事清单。在学校的话,图书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没压力的读点书,和在压力的情况下,快速的确定你的学习目标以及实现步骤,是两回事。
简化表示在获取的信息中将无用的东西尽量删除,只有那些对你形成模型非常有帮助的例子才需要真正学习。
B、牢记一个原则:不管是哪种工具,它都只是一个工具,只要能帮助你把知识整理归纳,便于查看,即:达到目的就好
第一步:按照一定比例把笔记本分为三部分:线索(左侧)、笔记(右侧)、总结(底部)
第二步:在第一部分线索中记录知识大纲或关键词,在第二部分记录笔记,第三部分写自己的总结和学习心得(及时把自己的想法和收获记录下来很重要,说不定这就是你以后的写作素材来源)。
第三步:通过线索中的关键词和知识大纲来回顾和复习具体的内容。
高中上哲学课的时候,老师跟我们说过哲学的主要内容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打开一本新的教科书的时候,里面好多词,我们都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很可能是因为它就是这本书的专业术语。 学起来就相当枯燥,看不进去。
相信很多同学,都做过“名词解析”这种题型吧。举个例子,比如说在《如何高效学习》中提到,人们更喜欢叙述性学习,我的理解就是人们更喜欢看段子,案例,故事。
2、整体性学习者——会将新学的知识,和已经熟知的只是网络建立联系,不断扩大知识
3、更加厉害的整体性学习者——除了会不断扩大已有的学习网络,还会不断的建立新的知识结构
思维导图的优点是逻辑清晰,结构分明,有利于全局把握知识脉络形成体系,还能图文结合,电脑、手机可随时查看。不过要用一小段时间才能熟练操作。
复习也是有套路的。对大多数人来说,复习不过是再回顾一下自己的所作所为,其实这还不够。
1. 回顾目标:清晰、明确、共识的目标为我们树立了评估结果、分析差异的基准;
2. 评估结果:回想实际的过程,对照目标,看看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有待改进,找到值得深入挖掘的点;
3. 分析原因:对于差异,深入分析,找到根因,发现真正起作用的关键点,是学习的重要一环;
4. 总结经验:基于差异分析,可以找出利弊得失,从中学到经验教训以及未来行动改善建议。
一开始用技巧可能会降低你的效率,不奇怪。任何新事物都有一个适应期,找到最适合你自己的方法,不要生搬硬套,那么学习能力将会突飞猛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