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0年入厂,是从口河犁炉调来的,在三号炉上料。一九八0年调铸管分厂当保管员,一九九0年调磅房,一九九八年退休。
他为人谦和、憨厚,总是以笑脸待人。那些年厂里还不通班车,进一次县城是很不方便的,他到城里办事时,还总帮工友们买东西,有时贴了钱,回厂后都不愿细说。
他当上料工,精准过磅秤料是职责,可他还老是牵挂着进入炉膛里的料,既怕它结瘤下不去,又怕产不出铁。后来他成了探料班长,更觉肩上的担子是沉重的,深知这就是一份责任。为了能更好的干好本职工作,他时刻牢记《安钢宪法》里所说的“高大精重严”。“高”是指温度,“大”是指风量,“精”是指原料,“重”是指负荷,“严”是指操作。此外,还牢记厂里总结出的关于入炉原料的五字标准:小熟均净精。他把这可操作的理论与在工作中总结出的实际经验相结合,并认真付诸实践,就能基本上把控住高炉的产量与质量。最让他自豪的一件事是:炉长闫小泉请假三天,吩咐他一定要把好入炉的配料关,尽量生产26号铁。他不负重望,严格配料,在炉长走后的那几天,全部生产的就是26号铁。
作为一名探料班长,能如此负责,并能掌控高炉的产量质量,他得到了干部职工们的尊敬。就在炉顶工作的几年间,曾三次被厂里的《简报》报道,他以此为荣。
厂领导很看重他的负责精神,调他去铸管分厂当了保管员。水泥分厂的厂长郭金练就喜欢这种有责任心的职工,找到分厂厂长邢海柱说:用三个人换一个老杨吧。邢海柱说:你用五个人我也不换。郭金练深有感触地说:三个保管员也顶不老杨一个人。
一次,厂里组织职工去旅游,他随团走了十天。上班后,认真清理了他走的这几天摆在桌子上一大堆的工作单,之后他找到厂长邢海柱说,少了八根六寸管。之后,他很认真地去到厂部销售料,下了出库单,走平了账目。
事后邢海柱说,每天生产二百多根管,还有损坏的,你怎么就能发现少了八根管呢?老杨说:干工作就得认真。
就在厂里发生危难的那个时期,调他去了磅房。这可是原料入厂的第一道关口,他不负众望。北安阳村的一些运输户,仗着“当地人”的优势,在过磅时胡搅蛮缠,少拉多过。老杨当仁不让。他依一个老人的态势,组织召开了一次近百人的运输会,通报了厂里的规矩,任何人不得胡来,如有违者影响了正常的生产秩序,他将会报警的。正是他一视同仁、一丝不苟的姿态,保障了过磅的正常秩序。
老杨一生不打麻将,不下棋,就是爱看书,喜欢钻研和捉摸一些事情。退休后,还探究起了八卦,现安居在南芹村,当起了阴阳先生。
2017年3月24日 凤城镇 南芹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