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老公给我和贺小仙儿看一个视频。视频里一个四岁左右的小姑娘被爸爸妈妈逼着背乘法表,孩子边背边哭,有时夹杂着气愤,更多的是痛苦、惧怕和无奈。我这旁观者的心都郁闷狂躁了,太过分了,逼这么紧,没发现孩子的稚嫩的小脸都抽抽都在崩溃的边缘了吗?看别人严厉的管教孩子义愤填膺,其实自己呢,我想到的是家长一般黑(别被拍砖啊)
贺小仙儿今年9月刚上一年级,行动之缓慢简直分分钟让我想灵魂出窍啊,起床气可以理解,但是从床上爬起来刷牙的动作就可以拍部60分钟电影了(是夸张了点),但是真心慢哪。调节水流要用1分钟,刷牙的动作要用5分钟,洗脸反而简单粗暴,冲刷一遍了事。洗涮完毕,有时候就站那不动了,有时就剩下发呆了,没有想到该去做什么了。这些可能足以说明这小丫头独立去做事情的能力够差了,但也足以说明,做父母的有多么惯着孩子,没有公正放手地让孩子相对独立发展了。暂且不说老人帮我们带了多久的孩子,错失了孩子独立做事的习惯培养。毕竟我们才是孩子从旁鼓励、提醒的关键人。我确实总着着急的想让她进入状态,指令性的要求更多,这样是非常错误的,孩子得到的永远是事务性的指令,没有思考没有逻辑,不知道为什么做也不知道怎样做,毕竟不是从她的出发点思考并要求自己做的事情。一件事情,如果我不能启发性的让孩子去思考,她就会发展成一个小小的提线木偶,在老师看来,或许就会觉得孩子缺乏灵性,甚至认为情商不够。这个矛盾如果父母不能快速领悟改正,孩子会被我们耽误。良好的习惯是她学习、生活的基础,也是她建立自信心的关键。
这几天我入营之后,经常在想自己身上的问题,然后推及到以孩子的角度该怎么办?怎么进入着色,怎样与人相处交往,达成自己的学习目的同时也养成好的习惯。
1、刚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会感觉陌生、新鲜、得到表扬的快乐、平淡的失落、被忽略的受挫感、对自己的失望等等情绪夹杂。因为我们有时候会去迎合、有时候又有点小清高、小骄傲,快乐时想要尽快融入,郁闷时想要退缩。这时候我们是否应该是慢下来平常心的多去观察、多去思考,对于孩子来讲,家长应该多一些平等的深入内心的交流、倾听、鼓励,慢慢适应环境,发掘适合自己的节奏。
2、思考自己的节奏,找到同频的伙伴,共同自由生长。抛却那些复杂的人的心理因素,熟悉了环境,我们可以找到那些适合自己的小伙伴。我们的发言有人回应,想互鼓励,共同分享,我们找到了共同的调调,这样1+1大于2,会获得更多。推及孩子,她们在学校里是要有伙伴有好朋友的,他们现在还停留在玩彼此都喜欢的玩具,但是慢慢他们也会形成自己的小小价值观和自信。这可能也是有自己的社群,找到自己的归属感。
3、分享自己的成果,获得鼓励、建议、或是批评。别人的观点永远是别人的,没有经过自己的一轮思考,永远不会自己的进步。写下来首先是对自己的总结,其次是内心的表达。推及孩子,可能就是写作业了,验证自己这一天的学习成果,把学到的转化成自己的。贺小仙的学校挺好的,有各种各样可以让孩子自由发挥的特殊节日,比如有科技节、英语节、读书节等等,可以将孩子们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学到的汇总发挥成一件自己的小作品展示出来。这也是个输出。
所以以上这些,说着简单,其实要经历好多的小失败、小纠结、小兴奋,最后一步步成长,一步步成为独特的自己,好的、不好的、特立独行的都是自己的。想法的挖掘,习惯的养成都是一个个时间单位构成的,我们没有办法要求这个时间不用过了,直接进入未来的某时某刻,那个被虚拟的自己。需要一秒一秒扎扎实实地过,不能苛求孩子要快要学会,我还在熟悉环境,何况幼小的孩子。
我们都要慢慢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