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只缘身在此山中

只缘身在此山中

作者: 利华强 | 来源:发表于2022-03-23 22:38 被阅读0次
放空身心

      今日分享一首诗,宋代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赏析: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有时你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端的山峰。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苏轼的诗既是人生感悟,也是一种政治体验。苏轼自进入仕途后卷入了新旧之法的争议,他在政治倾向上更贴近保守派,反对王安石主导的新法。但他不偏激,主张汲取新法合理成分,主张讲究执行策略,反而又为旧党所不容。因此,苏轼笔下的庐山,也可以看成是扑朔迷离的政局,新旧两党立场不同,结论也不同。事实上,人们都置身局中,置身历史长河中,都不免陷入当局者迷的困境,应该更客观地思考问题,得出恰当结论。

相关文章

  • 自然风光

    只缘身在此山中。 天空像个聚光盘。

  • 寒战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 2022-05-09广州塔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代禅师青原惟信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

  • 只缘身在此山中。

    一一山水堂首度禅茶会之札记 白露过后,秋意渐浓微风吹拂,我们相聚在山水堂迎来了第一次的...

  • 只缘身在此山中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良辰美景当惜这一刻! 我不知道, 泛黄的树叶为什么而掉落。 只知道, 看似在掉落, 其实它是...

  • 只缘身在此山中

    如果人生就是数个字就能描写得过来,那中间的过程和经历又算得上是什么,一分一秒的时间,流逝的声音没有什么能听见...

  • 只缘身在此山中

    有时候思考一个问题很久,因为受眼界和经历的限制,我们很容易被框住思维,死脑筋一直桎梏着找不到原因,一切都是因为只缘...

  • “只缘身在此山中”

    年轻的我,放荡不羁,爱自由。不甘于束缚,总是想出去走走,看看,我在济南上大学的时候,买了一辆山地车,那个时候,不想...

  • 只缘身在此山中

    曾见过一句话说“我们之所以能看到世间的美好,是因为我们心中有这种美好” 当字里行间在眼底尽收之后,...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只缘身在此山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gznd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