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读李白的《蜀道难》,其中有句诗描写蜀道的诗句,“连峰去天不盈尺”。当时我想还是李白牛,沿着蜀道就去了天上。后来我一查看注释才明白,原来这句诗是说,蜀道海拔很高,距离天不足一尺远。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蜀人要是在上边遛弯,那云彩还不在膝盖处飘啊?总之,这个“去”在这里是距离的意思。和我们今天说的去哪儿根本就不是一个意思。

为了要弄清楚这其中的来龙去脉,我们还是老办法,找出了“去”字小时候的照片,也就是甲骨文的“去”。我发现这里边藏着一个故事。有一个年轻人,生活在一个小镇上。日子一天天过去,他一天天长大,他的四肢越来越长可以证明他的确是长大了。这就是上边这个大字。他渐渐厌倦了小镇周而复始的生活,经过反复挣扎,他终于做了一个决定,离开他出生长大的地方,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他走出了小镇的城门,回头凝视了许久,然后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然后义无反顾地朝远方走去。小镇的城门在他决然的脚步中越来越远,逐渐模糊成一个小小的窗口,那窗口之后远离的正是他出生和长大的地方。
我们的祖先们,一定是一次次地重复着这样的故事之后,决定将这个离家远行的画面凝固成一个汉字,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去”字。在古时候,这个去字和今天的去意思正好相反,表示离开的意思。例如:今天我们说“去北京”,北京是目的地;古时候说“去京”,那“京”可就是出发地。
“去”的这个意思在文言文中是很普遍的,尤其是在一首名为《别诗二首》古诗中更为典型。诗是这样写的“洛阳城东西,长做经时别。昔去雪如花,今来花如雪。”诗前两句很好理解,就是一对住在洛阳城里的情侣,一个住城东,一个住城西,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因为工作原因,总是长期分别不能见面。诗的后两句,如果用我们常用的意思去理解,就变成了,之前我去你那里时雪片如花,是冬天;今天我回来的时候繁花如雪,是夏天。这样一算俩人在一起整整厮守了半年。和诗的题目“别诗”,以及前两句的意思完全矛盾。那正确的理解应该是,之前我离开你那里时是冬天,今天我再来见你时是夏天,俩人分别了整整半年。
我小的时候我奶奶老吃一种药,叫“去痛片”,现在已经不生产了。这个药名起的还挺有文化底蕴,意思是离开痛苦。而不能理解成“去痛苦吧”。因为去的本义是离开,离开就产生了距离,所以又进一步引申有了距离的意思。现在,我们再去重新读一读那些我熟悉的带“去”字的古诗和成语吧,看看有没有耳目一新的感受和体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