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人际关系学定律》笔记3
投射效应:人心各不同,不要以己度人
为何会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心结
宋代著名学者苏东坡和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一天,苏东坡去拜访佛印,与佛印相对而坐,苏东坡对佛印开玩笑说:"我看你是一堆狗屎。"
而佛印则微笑着说:"我看你是一尊金佛。"
苏东坡觉得自己占了便宜,很是得意。回家以后,苏东坡得意地向妹妹提起这件事,苏小妹说:"哥哥你错了。佛家说'佛心自现',你看别人是什么,就表示你看自己是什么。"
从心理学角度,苏小妹正好指出了人喜欢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他人身上的投射效应。
俗语说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心结,讲的就是小人总喜欢用自己卑劣的心意去猜测品行高尚的人。
在人际交往中,认识和评价别人的时候,我们常常免不了受自身特点的影响,我们总会不由自主地以自己的想法去推测别人的想法,觉得既然我们这么想,别人肯定也这么想。
1974年,心理学家希芬鲍尔曾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他邀请一些大学生作为被试者,将他们分为两组。给其中一组学生放映喜剧电影,让他们心情愉快;而给另外一组学生放映恐怖电影,让他们产生害怕的情绪。
然后,他又给这两组生看相同的一组照片,让他们判断照片上人的面部表情。
结果,看了喜剧电影心情愉快的那组大学生判断照片上的人也是开心的表情,而看了恐怖电影心情紧张的那组大学生则判断照片上的人是紧张害怕的表情。
这个实验说明,被试的大部分学生将照片上人物的面部表情视为自己的情绪体验,即将自己的情绪投射到他人身上。
其实,投射效应的表现形式除了将自己的情况投射到别人身上外,还有另一种表现一感情投射。
即对自己喜欢的人或事物越看越喜欢,越看优点越多;对自己不喜欢的人或事物越看越讨厌,越看缺点越多。
这种情况多发生在恋爱期间,如在热恋时人们喜欢在周围人面前吹嘘自己的另一半如何完美无缺;一旦失恋,对对方的憎恨之情溢于言表,并言过其实。
所以,知道了投射效应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会造成我们对他人的知觉失真,我们这就要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保持理性,免受这种效应的不良影响。
辩证走出"投射效应"的误区
哲学上曾讲过,对任何事物我们都应辩证地去看。没错,效应也不例外。
一方面,这种效应会使我们拿自己的感受去揣度别人,缺少了人际沟通中认知的客观性,从而造成主观臆断并陷入偏见渊,这是需要我们克服的。
《庄子.天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尧到华山视察,华封人祝他"长寿、富贵、多男子",尧都辞谢了。
华封人说:"寿、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汝独能不?"
尧说:"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
透过这个故事,我们发现,人的心理特征各不相同,即使是“富、寿”等基本的目标,也不能随意"投射"给任何人。
由于产生投射效应是主观意识在作祟,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时刻保持理性,克服潜意识和惯性思维,让事物的发展规律还原它本来的面目,从而消除这种效应带来的不良影响。
首先,我们要客观地认清别人与自己的差异,不断完善自己,不能总是以己之心度人之腹。
其次,我们要承认和尊重差异,多角度、全方位地去认识别人。
最后,为了避免投射效应我们需要学会换位思考,也就是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看别人。
与人交往时,如果我们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为对着想,理解对方的需要和情感,就能与他人进行很好的交流和沟通,也更容易达成谅解和共识。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可否认,因为人性有相通之处,有时不同的人的确会产生相同的感受。
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来推测这个人的真正意图或心理特征。
正如钱钟书说"自传其实是他传,他传往往却是自转",要了解某人,看他的自传,不如看他为别人做的传。
因为作者恨不得化身干千万万来讲述不方便言及或者即便说了别人也不能相信的发生在作者身上的真实故事。
所以,对待交际中的投射效应,我们要学会辩证地看待其影响,用理智避开它不利的一面,用智慧运用好它有利的一面。
欢迎阅读+点赞,我是平原雪,爱阅读,爱写作,爱分享,以我之笔,书写生活与梦想。
如果你愿意坚持在简书深耕写作,可以点击下方蓝色字体开通简书会员。
平原雪邀请你免费开通简书会员
开通后简信我,领取旗下会员福利,可进简书写作社群,参加各种有奖写文活动!
我旗下会员点此链接续费,可以简信我领取续费奖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