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千年纸扎千年匠

千年纸扎千年匠

作者: 石牛寨景区平江接待处毛斌 | 来源:发表于2018-11-23 12:35 被阅读0次

    喻奇驹  /文    谢康平  /摄影   

    纸扎,始于古代民间宗教祭祀活动,一般指取悦鬼魂的丧葬用品。千百年来,从俑、冥器到纸人纸马,形式在衍生变化,民俗艺术也在延续和发展。

    平江有民俗艺术生存的深厚土壤,纸扎工艺也因此得以千年传承下来。平江纸扎,原汁原味地承袭了南国纸扎艺术风格,阴柔、精巧,具有强烈的巫楚文化特色。

    扎匠,是纸扎的制作者,在“九流十艺”中并未排上名儿。历来扎匠由篾匠带管,但其技艺却涵盖了篾匠、画匠、书法、剪纸,还题诗作对,粗中有细,是工匠中的多面手。

    扎匠奉荷叶仙师为祖师,相传为鲁班仙师的妹妹。民国前,扎匠兼做香灯师,后分开,各执其业。

    纸扎扎制分家庭作坊和前店后坊。纸马店一般属于前店后坊,自产自销焚化冥品,兼营纸张、香烛、鞭炮、寿衣寿被、铜锣,以前开有专门的彩扎店,专营风筝、灯笼等喜乐纸扎,现已被精品店取代。纸扎家庭作坊,属于名气大一点的师傅,技艺、口碑好,酒香不怕巷子深,不愁销路。

    扎匠的工具,无非篾刀、钻、锯、剪、刻刀,外加文房四宝。处理接口的钻子,以前用“手钻”,现在改为“电钻”。

    耐人寻味的是,扎匠不用工尺,丈量尺寸全凭口口相传的心法、眼水和实际操作积累的经验,以中指与大拇指张开的“限”来比划,同时,也根据纸张的宽度决定尺寸。其精确度几乎接近于尺子刻度。

    纸扎以篾条为龙骨,纸张作裱糊材料。龙骨的主篾,一般先标划红印痕,左右上下,依结构搭接,接口处用宽一公分、长五公分皮纸条缠扎,再用糨糊粘合即可。龙骨结构,纵横交错,关键接口,在主篾上钻孔,副篾削尖,对孔相接好后,再缠以皮纸条固定,结构十分牢固。

    品类繁多的纸扎,无非以喜忧与红白区分。

    喜感多姿的纸扎

    此类纸扎品,多用于庆典、节日或儿童玩乐用。

    六方鼓型灯笼、八角灯笼、鱼儿灯笼,是少儿玩具中的大路品种。六方灯笼最便宜,鱼灯笼,工艺复杂,偏贵些。记得小时候,丧葬纸扎被视为“四旧”,革命之下,消失殆尽。年节时,扎匠偶尔扎制一些灯笼,换点零花钱。

    记忆最深的是每逢过年,总能见到街对面巷口挂满各色灯笼。扎匠的女儿,穿着蓝底碎花衣服,守在灯笼前,一边应付着顾客,一边紧张地张望着,生怕“打击办”的张拐子来捣毁摊子。那灯笼上画的花花草草,简单几笔,相当生动、传神。我只看,不买,因为母亲手巧,早早做了兔儿灯笼给我,底有轮,可拖着跑,两只耳朵还会动。

    狮龙队的龙头、龙尾、狮头、龙珠、春牛、蚌壳,还有品种繁多的跑马灯笼等,都是扎匠的杰作。狮子头的扎制,技术含量高,准确地说是织造,外糊桐油皮纸,做工精细,扎实,耐受得住舞师们剧烈舞动而不散架。

    由于心灵手巧,亲友操办喜事,扎匠若去帮工的话,分配的总是细活。剪剪大红窗花、喜字、串花和蝴蝶,扎制大红灯笼。喜得贵子扎的是“麒麟灯”,新婚喜庆扎的是“鸳鸯灯”,祈求丰收扎的是“金鱼灯”……色彩艳丽、造型拙朴、寓意深远,这些美轮美奂的彩扎,烘托、增加了喜庆气氛,扎匠获得的红包也比其他喜工多很多。

    民国以前衙门每年举办迎春、迎神仪式,其春牛、牌坊、行春桥等,都是扎匠扎出来的。解放后,戏台、门面装璜、舞具等彩扎品,渐渐消逝于历史的烟云中。扎匠所扎的跨街“彩门”,仍多见于各类节庆活动,现阶段,充气彩门成为新宠,扎匠又退出了这个领域。

    风筝,则是纸扎品中的浪漫之作。“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春之野,凌空飞舞云端的纸鸢,无一不承载着匠人放飞梦想的浪漫情怀。

    形式多样的一般焚化品

    此类焚化品,又称冥品,通俗的喊法为扎货。

    其品种不外乎岩山、金银山、摇钱树、衣箱、轿子、花圈、灵屋等。单位送花圈,送纸扎货的是“闻客”。一般亲戚送金银山。近亲送摇钱树。送岩山的,是女亡者的娘家。

    岩山,又称靠山、背山,寓意宝山仙境。作为后家人,希望亡人的归宿,是山水秀美的极乐世界,俗世的繁华,一样不缺。岩山基座与山岩等高,以红白绿配色,留白处,供吊丧者提写名字。山岩为黑色,一大两小,高低错落,是岩山的主体。两边粘以盘龙,表示来龙去脉。岩山前坪的摆设,特别讲究,它随客户的爱好、价钱的高低,配上各种菩萨、偶人,个数不论。最普通的是观音岩山,若客户出的钱多,可以指定扎“戏”,如“三国”中“华容拦曹”“诸葛吊丧”等。还有“渔樵耕读”“八仙过海”,不一而足。传鉴读得多的客户,会挑内容扎,你还要能应付得下来。

    金银山、岩山、摇钱树、金银锭、聚宝盆等,都要成双成对地送。摇前树前要有守树的童子,有的地方,金银山配有守山武夫。除了这些,还有富户指定扎狮、马、鹿、象等,专为在送葬、迎亡、送香、请水等游乡过街时招摇之用。至于沐浴盆、血盆等也有人扎,是专为法事内容而扎的,并不普遍。中国洋务运动先驱盛宣怀出丧扎过一次龙型灵车,恐怕是帝制消亡后的唯一一次,暂且按下不表。

    灵屋,是孝家表现孝心的必须品,在焚化品中最为贵重。

    老人辞世,亲人准备后事,请扎匠与讣闻是排在头号位置的事情。扎匠必须比和尚先期一天抵达,劈、削、接、裁、糊、绘,紧锣密鼓,抓紧完工,才能赶上和尚的法事节奏。

    扎匠被请去后,从裁竹、破篾到扎制,长长短短要准备百余根篾条。纸片,要裁剪大大小小几十片。砖瓦纸可以从家里印好带来,雕花窗却要现场雕刻。画画、写字,要按时赶制完工,工夫有蛮紧张。

    灵屋大小规格,按行话来说,有半张桌、二张桌、三张桌、四张桌、六张桌、八张桌、十二张桌之称。半张桌大的是“下饭亭子”。从三张桌起,有前、后、中栋,冲亭高出屋宇之上。十二张桌,比八张桌多出了花园、附屋等。花园中,花团锦簇。“池塘”里,可以放水养鱼。屋内陈设应有尽有,现在与时代同步,加上了家用电器、小车、麻将桌。附屋里,推子、风车、磨坊、农具,奴婢长工,家禽家畜,一应俱全。

    灵屋内饰中写的、画的,切时切景,扎匠的诗文功底,一览无余。民间说,好扎匠是半个秀才,就是指这个方面。灵屋地基两侧,均贴有水火二龙和车夫,祭灵涂上鸡血后,借托“车夫”,跨越阴阳两界,阳烧阴送,推送到“奈何桥”的彼岸。

    在丧事的最后一天,乡人将所有冥品,登记造册,盖上“火关”,准备妥当,帮工、亲友,或抬、或举,在鞭炮牵引下,走向事前选好的焚化地。铺上稻草,将簟子覆在上面,依次将灵屋上、中、下栋摆好,岩山靠放在屋后,金银山、纸俑纸马等冥品,簇拥在屋的四围。宽袍阔袖的光头和尚或老道,扬着灵幡,微闭双目,念念有辞做法事。一会儿,火从四角点燃,华屋财帛终究付之一炬。

    灵屋之最大者,叫“铺屋”,有四十八张桌大,并不多见,甚至可以说几成绝唱。

    据老人讲,平江东乡只扎过两回:长寿街富商邓元新家扎过一次,加义练埠李南生家扎过一次。李南生曾任过国民党军长,财大气粗,讲排场。当年,两大户遍请地方扎匠,只有本地域大扎匠喻甘霖敢于揽下这桩“瓷器活”。

    扎“铺屋”,是大工程,必须多门类匠人合力完成才行。喻师傅任总指挥,木匠安装地板、搭建大架,篾匠织篾折,作墙壁。选址野外平坦处,打上一个大棚,在大棚内完成整个工程。这样的“铺屋”,按大阴宅宅院设计,内面十分宽敞,和尚可进去屋内,挥洒自如地做法事。一般六张桌的灵屋,二个人扎,一天一夜就完工。而“铺屋”,几个工匠精雕细琢,忙活了半个来月。待到七七四十九天的大道场结束时,才将精心打造的象征着权势和财富的“铺屋”焚化。整个制作过程和焚化的过程,那是人山人海,场面蔚为大观。因为很少扎制,这项技艺业已失传。

    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音。转点化的是阴财,而黎明化的是阳财,无论选择的是何时间节点,作为哀家,丧事也快要接近终点。亡者,再次领受了红尘俗世的繁华,也快要归葬青山,华屋秋墟,一切的浮华,终将逝去。

    大型祭典焚化品

    纸扎中的大手笔,无疑是大型祭祀活动中的焚化品了。它承载着湖湘巫楚文化的灵魂,悠悠千年,传承至今。

    招魂,始于屈原,千载以下,在平江,这种巫楚文化遗风尚存,并极其盛行。做清事,拯孤、放河灯,超度无辜亡魂,在民间时常举行,属于公益祭祀。既如此,民众参与度高,整个过程,如过年过节一样热闹多姿。

    在这个活动中,扎匠的手艺,摆在重要位置。通常来讲,凡是清事活动中要用的纸扎,都要扎匠制作。比如驱邪的“九星僬面神”,相传为观音菩萨的化身,高大威猛,舌头上站立有二十公分高的观音菩萨,专吃恶鬼。又比如封斋悬幡上的白鹤、唐三藏师徒、三牲祭品等。最有看头的当属天、地、水、阳四界菩萨,分别骑在凤凰、麒麟、盘龙、飞马的背上,武将装扮,穿铠甲,插背负旗,戴头巾,面目威严,十分逼真。阳界菩萨是眉清目秀的武小生,俊朗挺拔,虎虎生风。

    做完拯祭,“风邪”“鬼魅”尽收囊中。接下来的节目,是“倒僬”(即焚化僬面神),熊熊烈焰之下,纸扎顷刻之间化为灰烬,法事方告一段落。

    扎匠还要制作一艘纸船,带蓬,有艄公、艄母和二十四位划船手。这艘船,由义工抬着,在道士的引领下,吹着唢呐,敲着锣,打着鼓,在本社街巷中,户户游到。入门进厅,由道士作法驱魔,将捉来的瘟神恶鬼装到船上,送至汨罗江边。然后“遣船”,将其遣送出本社地界。夜色下,人影幢幢,站满河岸。纸船下水,两旁飘着闪烁明亮的河灯,随着潺潺流水和悠悠的唢呐声,一荡一漾间,渐渐飘远、飘远……

    (作者系长寿镇  人,平江县供销系统职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千年纸扎千年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hhj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