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作者: 我写我快乐 | 来源:发表于2020-01-22 20:05 被阅读0次

    老课新上上出新意

    许喜勤 原阳县城关镇西街中心小学

    摘要:统观教育部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其中有将近三分之一的课文在以前的教材中出现过,这些“老课”如何教才能不违背编者的意图,达到很好的语文训练目的呢?本文试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对如何“老课新上,上出新意”进行探讨。

    关键词:老课新研 老课新备 老课新上 新思 新颖 新意

    随着2020新年脚步的临近,教育部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终于揭开神秘它的面纱,和广大师生一一见了面。统观这套教材,我发现,教材虽入选了很多人教版、语文s版等很多版本以前没有的新课文,但也有将近1/3的课文是原来教材中出现过的老课文。比如巴金的名篇《鸟的天堂》(原入选人教版教材,2018年又入选部编本教材五年级上册),《海上日出》(原入选语文s版,2018年入选部编本教材四年级下册)老舍先生的《猫》(原入选语文s版,2018年入选部编本教材四年级下册)。这些“老课”的出现往往会给教师们一种“我教过这篇课文”第一印象。如果不细心备课,会导致很多教师用老教法来教这些课文,正所谓“穿新鞋走老路”。我想这样做的话就违背了编者的意图,也达不到很好的语文训练目的。因此,我认为应该“老课新上,上出新意”。那么老课怎么才能上出新意呢?

      一、解读文本有“新思”。

      拿到统编本教材的教师应该有这种意识,把老课文当做一篇新课文来解读。解读文本,走一个基本的来回,应该有新的思考。走进去,再走出来。什么是走进去?就是要理解文本原始本意。结合历史背景,走进文字背后,感悟核心价值。还要能够走出来。结合时代的特点,联系现实生活实际。感悟文本的跨时代价值。简单的说,走进去就是要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与编者对话。而走出来就是要思考:文本究竟讲了什么?文本想要说什么?文本能够说什么?文本应该说什么?

        老课新研,很有必要。进入教学之前,我们要以教师的视角细致的阅读文本。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会对文本进行再创造。当然,这种创造是基于课标之上的在创造。以教师的视角解读文本,我们要做到一下几点:

    (一)揣摩编者意图,把握文本训练要素。

    解读文本时,我们一定要依据教材选编意图,在联系作者为文时的处境,潜心研读,才能正确把握价值取向,品味文本主旨,把握文本训练要素,发挥本课在本册教材、本单元语文要素训练中的作用。如部编本教材,四年级上册《麻雀》一文。入选语文s版教材中,《麻雀》一课的主要训练的是通过品析语言文字,体会“母爱的伟大”这一主旨。而入选部编本教材当中,《麻雀》一文被编排在习作单元。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我手写我心彩笔绘生活”。语文要素是“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的。知道可以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清楚展现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因此,通过对比,我们知道,同一篇课文,它在语文s版和部编版教材当中的编者意图,训练要素是不同的。如果我们还按照老课文的教法实施教学的话,那就大相径庭了。

    (二)揣摩儿童心理,用儿童的心灵去亲近文本。

    这套部编本教材是2017年9月开始让当时的一年级学生使用的,现在的小学三年级学生是这套教材的使用者、受益者。而四、五、六年级的学生是从2019年9月才开始使用这套教材。四、五、六年级的学生前面没有使用这套教材,很多知识没有打下基础,很多的语文能力也没有得到训练。因此出现了断档、架空的现象。那么老师在解读文本的时候就更应该考虑到学情,设身处地的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用儿童的心灵去亲近这套教材,用儿童的眼睛去发现文本中属于儿童创作的那些特质。比如《猫》这篇课文。原先在语文s版的六年级,现在被选编部编本教材在四年级下册。课文的提前入选就要考虑到孩子们的接受能力。再比如《鸟的天堂》一课,所处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是在 统编版四年级教材中学习“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景物”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出的关注景物变化描写的要求。这个要求对五上的学生,尤其是 2019 年的五年级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因为教材版本的更替,对今年的五年级学生而言,前期的知识储备并不扎实,“按顺序描写”和“描写景物变化”之间的区别也许对学生而言并不十分清晰,而且首次正式引领学生关注“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对学生的文学品鉴能力提出一定的要求,也是前所未有的。因此在教学中,应准确 把握“初步体会”的分寸,不宜拔高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文字描写想象情境、丰富画面即可,不应做概念性的过于细致的分析。

    (三)揣摩细节词句,品析语言特色。

    细研文本,我们会发现很多课文的语言具有独特魅力。若能关注文本中的细节,便可突出重点,迅速进入文本语言,并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与作品融为一体,方能将“其言若出吾口,将其意若出吾心″。引导学生去发现文本的精华,遵循课标要求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文本细读的起点和终点都是文章的语言,我们要对文本的语言有高度的警觉。用敏感的心捕捉文本潜在的信息,品味语言的艺术。如四年级下册《白鹅》一课,课文中主要抓住“高傲”一词,让学生从白鹅的叫声、步态、吃相等体会作者是如何把“高傲”写清楚的。可以说是以一词牵全文。

    总之,没有深入细致的文本解读,不可能呈现精彩的语文课堂,这是上好语文课的命脉。老课文,有新思考,如果说教学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文本解读就是大树的根,教师解读文本越深入语文教学这棵大树越生机勃勃。

        二、教学设计要“新颖”。

    教学设计是在深入解读文本之后,重在突出“新颖”二字。教学设计同样要考虑到文本在一到六年级整体的教材编写体例中所处的位置,所起的作用。还要考虑它在本册书当中所处的位置与作用,以及它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与作用。本单元人文主题,语文要素是什么要做到心中有数。根据新课标对本学段学生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上之前对教材的解读,制定出科学的、适切的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老课如何新备呢?

        (一)突破原有思维定势和经验的束缚

    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的头脑每时每刻都会搜集到潮水般涌来的信息。其中有各类教学情景,思想观念、需要解决的问题等等。头脑在处理这些信息,包括筛选信息,分析问题,做出决策的时候,往往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沿着以前的思维习惯、熟悉的思维方式和路径进行思考。这种思维习惯、熟悉的思维方式和路径就是一个人特有的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对我们解决问题有利有弊。它对思维有的一定的束缚。所以我们以前教过的课文,我们要突破思维定势和经验的束缚,突破习惯性思维定势,老课新备。例如《麻雀》一文,在部编本四年级上册习作单元中,关于“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一语文训练要素,我作了如下设计:

    问题: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1)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谁和谁之间发生的事?教师相机板书关键词,并添加箭头,完成示意图。

    (2)导学回顾,学习《普罗米修斯》的时候,是按什么顺序来讲普罗米修斯“盗”火这个故事的?

    (3)提出要求:在示意图上标出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学生进一步完善示意图。再说说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

    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梳理。

    预设:

    事情的起因:猛烈狗攻击小麻雀。

    事情的经过:老麻雀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

    事情的结果:猎狗被老麻雀的勇气震撼而后退。

    (4)提出要求,借助人物与情节关系图,理清老麻雀、小麻雀、猎狗之间发生的事,说说课文围绕麻雀写了一件什么事?

    (5)小结:我们阅读这样的文章,可以先弄清是谁和谁之间发生的事,然后梳理出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再把这些内容连起来,就可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写一件事就要像作者这样,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都交代清楚,才能让人看得明白。

    (二)拓宽创新思维视角。

    所谓创新思维视角,就是用不同寻常的视角观察事物,使事物显出不寻常的性质。教师要善于从多角度观察同一事物,尽量多的增加头脑的思维视角,增加更多的教学设计创意。我们知道设计一旦被某种模式束缚,就不容易发挥创造力。例如某教师在教学四年级语文《田忌赛马》时,让学生按照所给句式“孙膑,我真佩服你,我要向你学习,遇事要……”进行说话练习。表面上看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似乎较大,实际上通过前面课文的学习与总结,学生已经能够概括出孙膑的优秀品质了,显然这对学生思维的拓展没有多大帮助。如果将说话练习的题目改成“孙膑,我真佩服你……”学生可以从身边入手,也可以从齐威王入手,还可以从田忌入手,多角度谈自己的学习体会,这样表达出来的语言才会生动和丰富,正所谓不同的教学视角,呈现出不同的教学效果嘛。

    (三)激发创新的潜能

    每个人都有一座宝藏,那就是创新的潜能。教师如此,学生亦如此。每个人的头脑都是一个即将爆发的小宇宙。头脑能思维,思维能创新。例如张老师在设计《手指》一课时,每个环节都以“手”做文章,心灵手巧(字词导入)、得心应手(初读感知)、手到擒来(细品感悟)、手舞足蹈(欣赏手指舞)、举手之劳(作业超市)。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认真挖掘自己的这座宝藏,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善于思考是创新的基础,没有思维上的变革就不会产生行动上的创新。只有接受新事物,挑战传统观念,突破思维束缚,才能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老课文,新设计,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课堂教学呈“新意”。

    新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这些老课文的出现,我们不仅要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扎扎实实完成语文训练要素,更要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以新型的师生关系、新颖的教学设计、新鲜的教学语言、新奇的课后作业,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何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呈现新意呢?

    (一)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对于小学生,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十分重要。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所以,教师要有新的思想观念。虽然课文还是十几年前教过的课文,但是学生已是二十一世纪的学生。现在的孩子更自信、更活泼、更大胆,也更有个性。当然他们也更强烈的希望得到尊重。因此师生平等、师生共学,已成为课堂普遍现象。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讲堂成学堂,教师只是引路人。营造课堂氛围的方法有很多。可以由教师进行引导,通过与学生互动的形式来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也可以适当运用多媒体或实物展示等形式,来创设更具特色的课堂氛围。还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注。在实际授课时,可以合理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以及难以理解的内容进行课堂氛围的营造。学生在遇到感兴趣的问题时,教师可利用交流讨论的形式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证学生以一种饱满的情绪持续学习。例如在学习《难忘的泼水节》时,教师可先从简单的节日描写上入手,向学生展示一些有关泼水节的图片,在学生对泼水节有一定了解之后再进行课文的学习。张老师在设计《手指》一课时复习导入,每一个手掌下面藏着一个词语,学生争先恐后的读词语。都想看看手掌下面是什么词语,自己会不会读这个词语。在游戏中完成了导入,学生学得不亦乐乎。

    (二)新颖的教学设计,促使老课上出新意。

    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是授课的第一环节,所以每位老师都十分重视导入环节。对小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第一时间抓住其注意力,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可以采用问题导入、复习导入、故事导入、音乐导入、绘画导入等多种方式。例如在学习《女娲补天》时,可以给学生讲一些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关于造人、天地的由来等故事。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再引入女娲补天的内容,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代神话传说的魅力。将学习的知识变得生动化,形象化,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

    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教师可采用新鲜的教学语言,运用更为丰富的授课方式,激励学生加入授课之中。由学生讲解较为简单的知识点。例如学习《麻雀》一课时,我采用了师生共同完成板书,学生讲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的方法。中、高年级教师鼓励学生课前预习,小组成员课前讨论,在课上将本小组的研究成果展示给其他同学,也可以改编课本剧的形式向其他同学展示本节课即将学习的内容。例如张老师所讲述的《手指》一课。让小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改编并亲自进行表演,能够更为深入地理解教材内容,并与所扮演的角色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提高了其解读文本的能力。

    (三)新奇的作业设计,促进课后作业优化。

    为了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需要教师对作业进行精心设计,分层次、分类别、精选优化。作业不仅仅停留在对字词的字形和含义的记忆之上,尽量减少传统的纸面作业形式。将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设计成学习软件,让学生玩中学。还可以丰富作业的完成形式。例如在学习完诗词之后,可以让学生对诗词内容进行扩充,将其丰富成为一个小故事。还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课本内容进行课外拓展,自行收集与本节课相关的资料,并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也可以布置亲子作业。由家长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在与大自然进行亲密接触之下完成相应的作业。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背景下,部编本教材的老课文要想上出新意,需要教师解读教材有“新思”,老课新研;教学设计要“新颖”,老课新备;课堂教学有“新意”,老课新上。让我们和学生一起,去部编本教材中感受语文的魅力。以新的思想,新的视角,新的设计,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提高其语文素养,将语文教学目标落到实处,为学生终身的语文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hjpz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