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北京街头出现了共享马扎的身影。
人们开始在追逐风口的路上无限放飞自我,我感到很欣慰,共享经济终于成为了一种行为艺术,谁说互联网时代浮躁、势利、缺乏娱乐精神?所谓“共享”,已经玩不出什么花样,想要踩在风口上把大家的钱都划拉到自己的口袋,只能先猥琐发育,等待下一波机会。
然而思维的神奇、营销的巧妙之处就在于,即使残羹剩饭,从不同的角度也可以炒出花来。
共享马扎:只要活过,就是精彩
时间,昨天上午,地点,平乐园公交站台,事件,共享马扎出现。
20多个小马扎为数不少,足够大爷大妈们组三四个牌局消遣,马扎上印有二维码,边缘还写有“共享马扎”的字样。热点蹭的很到位,但二维码的印刷质量,看上去与每个公考考场外面分发、蹭得人一手黑的培训班塑料袋极为相似,令人油然而生一些偏离重点的担忧。比如,油墨会不会蹭到裤子上?二维码坐花到什么程度还能扫描?这些马扎能在站台上摆放多久才被人拿回家?
在北京街头横七竖八死成各种姿势的ofo表示期待结果,虽然随便坐不要钱的共享马扎这种小清新,和它这样居然每小时还收几毛茶水钱的妖艳贱货不是一挂的。
围观吃瓜群众纷纷表示,共享马扎能安然无恙的概率无限接近于零,这种必输的赌局我们不约,不过在互联网世界里浸淫日久,这种半炒作半营销的套路,也算不得太新鲜了呢。
这一波蹭热点的走位很风骚
只要共享经济存在一天,这种“我就笑看你被现实打脸”的国民素质戏码就层出不穷。共享马扎创意行动显然并没有考虑这个问题,所以大家都心知肚明,这只是一场行为(chaozuo)艺术而已。这行为艺术的光辉何时湮灭,取决于把小黄车扔到水里、砸掉车锁、搬回自己家锁好的人们,何时将眼光落到小小的马扎上。
但占住首批“共享马扎”的热点,虽然传播效果未知,至少已经给自己打了一波广告,比起动辄七八十万的推广费用,二十个马扎的小钱,花的值。
不过,共享马扎朴实的广告行为,效果得到了大家的质疑,马扎实在太接地气,没有锁到站牌杆子上不扫码打不开,所以坐在上面的人们是否有那个自觉去扫码关注公众号,就成了一个大问题,网上有句话妙得令人击节赞叹:“我要是不扫码,坐上面扎屁股吗?”
无论如何,这一波蹭热点的走位还是很风骚,不知道大家还记得那个“押金19元,成本9.9,瞬间卖了3万把”的共享雨伞营销吗,但只要突破了“二维码=共享经济”的大众思维模式,一般效果都挺令人惊喜。
贴上二维码的宝马,你还愿意坐在里面哭吗
想要不搞营销和炒作,真正踩上共享经济的风口,投入还是要有的。
上周某共享汽车品牌负责人,开始放风搞第一波炒作,声称要在沈阳投放1500辆宝马车,资费大概是每公里1.5元,每日200元封顶,注册就有两次免费使用机会。
如果我是宝马负责宣传的文案现在已经拎起菜刀准备跟他拼命去了,BMW耗费将近二十年在中国市场树立的逼格,都被共享汽车拿来当垫在脚下的砖,眼看快踩碎了。
举个例子,“别摸我”的高冷,变成“求求你摸我吧”的殷勤服务,“宁可坐在共享宝马里哭,也不坐在共享单车上笑”听起来也少了点拜金味儿,多了几分小资的神经质,显得是辣么的尴尬,被宝马在中国一顿狂踩的奥迪估计都笑傻了。
宝马沦为“豪华出租”的悲喜且不去说它,单说“共享宝马”项目本身的前景,就不太好说。如此低廉的费率,大概也是打着初期赔本赚吆喝的主意,但豪车本身的成本高昂,数量不可能太多,太高的共享押金大家显然也无法接受,赚取押金红利的路子基本被堵死。未来的盈利点究竟在哪里,令人摸不着头脑。
豪车能否烧出共享汽车的未来,共享汽车与租车公司之间是否必有一战,这些问题,其实都还离我们很远。我觉得共享宝马的主意还是挺好的,未来还可以共享奥迪、奔驰、劳斯莱斯、凯迪拉克、兰博基尼......至少这给了一些热爱装逼的穷人们,一个体验富豪生活的好机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