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诗经》学习第165篇《小雅 伐木》(全)

《诗经》学习第165篇《小雅 伐木》(全)

作者: 流水王丽霞 | 来源:发表于2022-10-19 09:17 被阅读0次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诗经》学习第165篇《小雅 伐木》

    【原文阅读】

          伐木丁zhēng丁,鸟鸣嘤yīng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xiàng彼鸟矣,犹求友声,矧shěn伊人矣,不求友生?神shèn之听之,终和且平。

          伐木许hǔ许,酾shī酒有藇xù。既有肥羜zhù,以速诸父。宁nìng适不来,微我弗顾。於wū粲càn洒扫,陈馈kuì八簋guǐ。既有肥牡,以速诸舅。宁适不来,微我有咎jiù。

          伐木于阪bǎn,酾shī酒有衍yǎn。笾biān豆有践,兄弟无远!民之失德,乾gān糇hóu以愆qiān。有酒湑xǔ我,无酒酤gū我;坎kǎn坎鼓我,蹲cún蹲舞我。迨dài我暇矣,饮此湑xǔ矣!

    【译文参考】

          咚咚作响伐木声,嘤嘤群鸟相和鸣。鸟儿出自深谷里,飞往高高大树顶。小鸟为何要鸣叫?只是为了求知音。仔细端详那小鸟,尚且求友欲相亲。何况我们这些人,岂能不知重友情。天上神灵请聆听,赐我和乐与宁静。

          伐木呼呼斧声急,滤酒清纯无杂质。既有肥美羊羔在,请来叔伯叙情谊。即使他们没能来,不能说我缺诚意。打扫房屋示隆重,嘉肴八盘桌上齐。既有肥美公羊肉,请来舅亲聚一起。即使他们没能来,不能说我有过失。

          伐木就在山坡边,滤酒清清快斟满。行行笾豆盛珍馐,兄弟叙谈莫疏远。有人早已失美德,一口干粮致埋怨。有酒滤清让我饮,没酒快买我兴酣。咚咚鼓声为我响,翩翩舞姿令我欢。等到我有闲暇时,一定再把酒喝完。

    【字词注释】

    (1)丁(zhēng)丁:砍树的声音。

    (2)嘤嘤:鸟叫的声音。

    (3)相:审视,端详。

    (4)矧(shěn):况且。

    (5)伊:你。

    (6)听之:听到此事。

    (7)终……且……:既……又……。

    (8)许(hǔ)许:砍伐树木的声音。

    (9)酾酒:筛酒。酾(shī),过滤。

    (10)有藇:即“藇藇”,酒清澈透明的样子。藇(xù),甘美,或释为“溢貌”。

    (11)羜(zhù):小羊羔。

    (12)速:邀请。

    (13)宁:宁可。

    (14)适:恰巧。

    (15)微:非。

    (16)弗顾:不顾念。

    (17)於(wū):叹词。

    (18)粲:光明、鲜明的样子。

    (19)埽:同“扫”。

    (20)陈:陈列。

    (21)馈(kuì):食物。

    (22)簋(guǐ):古时盛放食物用的圆形器皿。

    (23)牡:雄畜,诗中指公羊。

    (24)诸舅:异姓亲友。

    (25)咎:过错。

    (26)有衍:即“衍衍”,满溢的样子。

    (27)笾(biān)豆:盛放食物用的两种器皿

    (28)民:人。

    (29)乾餱(hóu):干粮。

    (30)愆(qiān):过错,过失。

    (31)湑(xǔ):滤酒。

    (32)酤:买酒

    (33)迨(dài):等待。

    (33)蹲蹲(cún):本作“壿”,形容跳舞合乐的姿态。

    【诗歌赏析】

            历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首宴享亲友故旧的诗。但诗的作者及创作年代前人没有确定。此诗可能出自民间,后为贵族所修改、采用,也可能是贵族文人仿民歌的作品。从诗的语言技巧和表现手法看来,它可能是西周后期的作品。旧说是文王所作,没有确切根据。

      《伐木》和《伐檀》不同,它不是描述伐木劳动,而是由伐木兴起,说到友情可贵。无论亲朋故旧还是新的相识,都要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并且常来常往。

      本诗共三章,除首章外,都集中笔墨写宴饮,显然是把宴饮当做建立和联系友情的重要手段。

      在抒情方式上,《伐木》的作者采用了一种先迂回后正面的表达方式。诗一开头,就以“丁丁”的伐木声和“嘤嘤”的鸟鸣声,把大家带到自然幽谷中去,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世的仙境。在这里,时间仿佛停止,只有这伐木之声和悦耳的鸟鸣在空旷的幽谷里回荡。就像一次心灵的放假,到幽静的地方去待一待。这个光景让我们的精神顿时进入到一种审美的兴奋状态。

            一个孤独的伐木者,一个出谷迁乔去寻找知音的鸟儿,这两个意象在这仙境一般的氛围中被不断地进行视觉和听觉上的重叠和加强:声音使人联想到形象,形象又赋于声音特殊的内涵。从而最终幻化出一个远离现实的、借以寄托内心苦闷的超然之境。这一境界也是诗人内心的人生理想在潜意识中迂回曲折的表露。

            接着就说“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元代方回说“嘤其鸣矣”及其下六句二十四字如生蛇活龙,一起一伏,一盘一屈,妙义无穷,可一唱而三叹。方玉润《诗经原始》也说“佳句极为娴雅”。

            好的比兴能一下让人的灵魂松软下来,从日常世俗的紧张状态放松下来,重新植入审美的、自然的、和谐的因素,再造我们的生命,让灵魂重新安排一下自己。艺术通着造化,由此可以体现出来,这也是诗的优美之处。

          现实毕竟是现实,随着这一比兴手法的完结,作为政治家的诗人终于强迫自己面对这冷酷的存在世界:“相彼鸟矣,犹求友生。矧伊人矣,不求友生。”号召人们起来改变现实,叙亲情,笃友谊,一切从头开始。然后又申之以“神之听之,终和且平”。从人情天理处说起,避开政治而为政治,这就是诗人既体察人心,又深谙做诗劝戒之道的地方。

      第二章全然是写人的活动,也就是“求友生”之具体表现。开头用语与首章部分重叠,显得整饬又有变化,读来流转而且自然。这里仍然由物兴起,但只用“伐木许许”一句,其余如对鸟鸣的描述一概略去。省略也是变化的方式,有变化才有发展,内容为之深化,形式也愈加富丽多姿。

          接着讲述了备办筵席的热闹场面:酒是甘美的,菜肴中有肥嫩羊羔,还有许多其他可口的食物,屋子也打扫得干干净净,可以看出主人的诚心诚意,因为宴请客人,不仅是出于礼仪,更是为了寻求友情。

            被邀请的客人都是长者,有同姓的(诸父),也有异姓的(诸舅)。周王见到异姓的诸侯们,一无例外地称“伯舅、叔舅、大舅、小舅”。诗人希望他们全都光临。为什么要请诸舅诸父都来呢?加强感情联络。而且,亲情关系不能嘴上说说,还要普遍地请客,要有相应的物质分配,。 “陈馈八簋”告诉我们就是王家在请客。把八簋这个最隆重的礼节、最高的礼数都拿出来了,意味着慷慨。

            “宁适不来?微我顾弗!”“宁”就是宁可;“适”就是恰好,恰好他不能来,就是宁愿他不来,我不能不请。“宁适不来?微我有咎!”也是说宁可他不来,我也不能有过错、出差池。这个道理我们今天还在讲,人有喜事要请客,有些客人你不能不请,他不来可以。这表明主人的态度十分诚恳,对友情的追求坚定不移。这里透露了一种对人性的洞察,重情分、重人情,是中国文化一个很大的特征。这样周王室才有向心力,这是诗的要点。

      第三章分两部分。前半部分是第二章的延续和发展,依然写设宴请客,不过用笔极简,旨在“示异”,以免拖沓。“笾豆有践,兄弟无远!”这次邀请是同辈,但酒菜之丰盛,礼节之周到不减于前。联系前面的有关描述,它明确地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无论长幼和亲疏(即诗中所谓“诸父”“诸舅”和“兄弟”)都应互相有爱。这种类似博爱的思想充斥整个诗篇,可以说是总的命意所在。

          也许饮食还是古人主要的交际方式,他们又多以诚待人,故而宴请被诗人选作表达友情题旨的材料。另外还有反面教训,就是“民之失德,乾餱以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纷争往往由饮食细故引起,要创建和平局面,就得处理好饮食问题。

      此诗是燕乐歌词,它的博爱的题旨可广泛传播,故而有比较大的影响。

    【《伐木》学习的反思探讨】

            这首诗在艺术上它给人的突出印象有三个方面:

          首先,开头的比兴部分不仅构成比较鲜明的画面,而且有生动的情节,它既是独立的,又与主题部分联系紧密,这样,主体部分的命意就更加明朗,便于读者和听众感受。

          从开篇第一章可以看出,在三千年前,创作者们就开始写景了,本来是一首宴饮诗,但从“伐木”这种场合起,这是多么巧妙的诗思,多么出人意表!这个描写并不能迂腐地解读为是周文王年轻的时候劳动伐木,而是用优美的场景描绘来引发情感共鸣,给观众听众以启发。蔡元培先生讲,要用审美替代宗教,就是因为审美可以再造人生。

          其次,本诗写的是一个家族亲戚之间的宴会,把被邀的客人分别用“诸父”“诸舅”和“兄弟”指代,覆盖面大,而又意象分明,对表达诗歌的题旨起着重要的作用,可见作者选用词语的匠心。

            老话说,“皇家还有三门穷亲戚”。《红楼梦》里边,刘姥姥和贾府几乎是“八竿子打不着的”,没有什么血缘关系,就是她女婿家的老辈早年和王夫人的父亲认识,连了宗,认作侄儿,但这也是一种情分。中国人现在还重亲,哪怕是老姻亲、老表亲,来了不能错待了,这是一点人情,这就是中国的文化。而读诗,能更好地明白中国的人与情。

          第三,是结尾表现的场面色彩浓丽,节奏明快,全然是就筵席写筵席,没有穿插“点题”笔墨,却成功地渲染出团结友善的醉人气氛。而且,诗中所唱的原则,实际上是健康的、有效的,具有普遍性的。这首诗体现出了慷慨、豪迈,热情奔放的热度。诗人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化作可以闻见景象,因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诗经》学习的背景知识】

    宣王朝诗篇的世俗化倾向

            《诗经》在西周晚期至东周初期这段时间,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段时间,具体说是指从西周后期的周厉王、宣王、幽王到东周平王三十六年(前735)这段时期。

            厉王即位的时间,据夏商周断代工程公布的结果,系公元前877年。从这一年到公元前735年,一共143年。读者或问,此期结束的时间何以是平王三十六年,而不是平王朝结束的公元前720年(平王五十一年)?回答是:就现有的材料判断,《小雅》中《十月之交》肯定写作于平王三十六年,此后尽管可能还有一些《小雅》篇章的创制,例如见于《曹风》中的《鸤鸠》、《下泉》,很可能与《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所载“晋知跞(即郇跞)、赵鞅帅师纳王”有关。鲁昭公二十六年为公元前516年。

          两首诗篇风调接近,体式也颇合乎《小雅》晚期作品风格。然不知何故见于《曹风》,而两首诗篇的创作年代也上距平王三十六年已有二百余年,只能算作零星。所以,《诗经》大小雅创作高潮期的结束暂定平王三十六年。

            这段时间《诗经》创作情况十分复杂。首先是周厉王时期出现了以抨击王朝恶政为内容的政治抒情诗篇,此为西周晚期《诗经》诗篇创作的一个小的阶段。

            之后,王朝出现“宣王中兴”,诗篇内容与格调也随而发生显著变化,此为晚期《诗经》创作的又一时段。好景不长,王朝政治马上又回归衰败的旧辙且迅猛滑落,直至周幽王时王朝大崩溃爆发。于是,王室不得不东迁,东周历史开始。

            大致而言,北宋以前的《诗经》研究者多认为,抨击衰败王朝政治现实的抒情诗篇的创作高潮发生在周幽王时期,然而,自宋以来的学者逐渐认识到,这样的政治抒情诗有许多不是幽王在位时的作品,而是在幽王之后。

            学者据《竹书纪年》等文献发现,幽王死后并非紧接着就是平王继位且东迁,历史在这段时间内有一段小小的曲折,就是所谓“二王并立”,即曾被周幽王废掉的原太子宜臼(即后来的周平王),与直接继承幽王之位的携王余臣两股政治势力之间有十余年的对峙,许多诗篇就出现在这段短暂的时期。这是晚期第三个诗篇创作的高潮阶段。 

            同时,另一种新现象,即“王官采诗”也大致从西周晚期开始趋于活跃,大量“国风”作品出现。《诗经》创作的新时代到来。

    以上就是西周晚期《诗经》创作的大致情况。

            这时,大小《雅》诗篇创作所依凭的情况不同了。西周中期的诗篇多为典礼所用乐章,然而晚期多抨击现实,诗篇脱离典礼仪式的倾向越发明显。而且,情感内涵的变化也极大:同是抨击政治现实的篇章,周厉王时期的作品与幽王、平王时的篇章明显不同;至于宣王时的诗篇,其情感基调的昂扬向上,不仅在晚期是独特的,放到数百年《诗经》创作全程看,也是十分特殊的。

    参考资料:

    《〈诗经〉的创制历程》,李山,中华书局,2022年7月

    《讲给大家的〈诗经〉》,李山,东方出版社,2019年1月

    《诗经译注》,程俊英 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5月

    《先秦诗鉴赏辞典(新一版)》,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年10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诗经》学习第165篇《小雅 伐木》(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hlez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