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
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读书会》、《听书会》与《互助式读书成长小组》,你到底喜欢哪一个?
在科技飞速发达的今天,生活中几乎所有的事情都与“快”相关,“快餐式”文化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读书也不例外!
《读书》有不同的层次,
最低层次,只是看完了书上的文字,至于书中讲了什么内容所知甚少。
第二个层次,就是认真的看完了书中的文字,也对文字所表达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基本知道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第三个层次,“学以致用”,即把书中的内容和自己的实践结合起来,并应用于生活中。
不同的书可以采用不同的读书方式,看你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前段时间参加了谋读书会的地面活动,一本400多页的书被“讲书”的人在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讲完,听着感觉很不错的书,仅仅听他讲,总觉得意犹未尽,总觉得书中应该还有“黄金”可挖,于是买回了这本书细细咀嚼,果然,挖出不少黄金,和听别人“讲完”这本书的收获相比,那简直是天上地下的区别。
在读书会上,和一位参加者寒暄,得知他“看”了不少书(之所以打引号,是因为他所谓的“看”,就是“听”了不少书),但当我们稍作深入的探讨时,却发现这位仁兄只知道书中说了什么事,具体怎么操作一概不知,这让我吓了“一身冷汗”。
一本书的内涵其实有很多,作者费尽心血写出来是想让读者有所感悟,对读者的生活有所指引,如果仅仅知道大概,仅仅多了一些炫耀的资本,或者说仅仅增加了一些读书数目的数字,恐怕作者要伤心透顶了。
“快餐式”文化用在读书上,恐怕益处不多,或者说让人更加浮躁。就刚才提到的那位师兄,虽然他“听”了不少书,似乎是一个爱学习的人,但听他说起他的烦恼,还不如不“听”书来的自在。因为“道理”他都知道,但却无法改变生活,于是生活的烦恼之上又徒增“无救”烦恼(这位师兄的原话:道理我都知道,但我怎么就是没法做到呢?哎,看来我这人没救了)
当然,在这里我不是说“听书”不好,关键是看你怎么“听”。
对于理科思维的我,或者说凡事都要求个究竟的我,不会满足于“听”别人“讲”着看完一本书,总是在看书的时候圈圈点点,各种符号标注读到的精彩片段,还喜欢做一些笔记,喜欢把书中的内容和生活中的点滴联系起来,做些“背书”,不知是我的执着,还是......
我喜欢找一个团体,三五人或者七八人在一起,哪怕隔着屏幕,利用现代化的手段视频连线读书,边读边分享,分享自己的理解,分享自己的故事,分享自己的感悟,看似读的书不多,但却很受用,一本就是一本,他不是用来凑数字的,也不是用来炫耀的,而是实实在在的收获。
我也喜欢《互助式读书成长小组》这个名称,因为在分享中读书,他深入的是书的内涵,渗入的是自己的思想,渗透的是自己的理念,改变的是自己的人生。
嗯,确认过眼神,我就是喜欢《互助式读书成长小组》,也欢迎有缘的伙伴加入到我们的这个《互助式读书成长小组》
添加微信15309315125加入我们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