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为父母就是我们的护城河,防护墙,总是在陪伴着我们,保护我们的周全,直到有一天,父亲病了,才发现护城河不再不可逾越,防护墙也不再牢不可破,他们真的老了,再也不能保护我们,而需要我们去呵护他们了。
今年国庆节,爸爸中风住院,正好利用假期,我在医院陪护。之前没有过陪护经验,开始两天的确有点手忙脚乱,爸爸也是时而清醒时而迷糊,大多时间都在睡觉,有时还在说糊话,醒来时也不想交流。而我则是,白天不想睡,晚上不敢睡,基本没怎么休息。
到了第三天,爸爸气色明显好了很多,脑子也比较清醒了,交流沟通很顺畅,医院的生活也变得更有规律。早上起来,在医院的走廊里散散步,做做拉伸。然后,给爸爸洗脸,擦身体,换衣服,洗衣服,喂他吃早饭。白天就给他听听新闻,陪他聊聊天,他睡觉时,我可以看看书,写写东西。
我和父亲都不善言辞,他忙他的工作,从小我也一直没让他太操心,听话、学习又好,也没什么伤病,所以管教就少,沟通也少。
这一次,也是几十年来第一次这么久陪伴的在父亲身边,照顾他,和他聊聊村里的事。
虽然,交流很少,但父爱却尽在不言中,是那么的厚重深沉,一直感受到他的关注和关心,给了我无限的动力。
记得小时侯,我骑在爸爸的肩头看露天电影,是多么的幸福;坐在爸爸的自行车头,去上早市,吃到热气腾腾的包子是多么满足;一次过年,爸爸给我买了件滑雪杉,轻便又好看,非常开心。
在初中时,离开村里,去上镇里公办中学,那会儿很多人都是去了农中。我住在爸爸单位的宿舍,爸爸天天回家,给我带好吃的。
每一次远门都是爸爸送我,初三下半年,我因为数学竞赛提前进了海门中学,是他用自行车送我,他的车上绑得满满当当,有被子、木箱子,而的自行车就是衣服、书之类轻便的东西。从乡下骑车到海门花了2个多小时。
上大学时,第一次去南京,爸爸送我,一起乘大巴车去南京,那时去南京要8个多小时,办完入学手续后,第二天一早就又去了,当时也没想过要在南京玩,而后面的四年他也没有来过。大学时,没有电话,爸爸经常写信给我,总是说家里很好,让我在外面当心身体,想吃啥、穿啥就买,不要省钱。
工作、结婚以后,更多的精力都是在工作和孩子上,父母对我们依然还是单纯的无私的付出。
虽然周末有空就回家看看,通常也是来去匆匆,每次回家,我会先打电话问他们要什么,他们总说:“家里什么都有,回来就行。”
到家后,他们总说我上班辛苦,让我歇歇,不让我做事。而他们就忙东忙西,做饭,准备各种新鲜蔬菜、鸡蛋、山药、红薯、土豆、芋头,有时还会把小公鸡、老母鸡杀好、洗净让我们带走。
一生之中,父母陪伴我们走过很长的路。虽然很多时候,他们并不能帮我们做什么,却总是关注、关心着我们,家永远是最温暖的港湾,无论有什么事,只要他们能做的,他们总愿意无私付出。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风浪,父母总是在身边默默的陪伴着我,安慰着我,在那些苦涩日子里,总有温暖相伴,总会重拾信心。得到了成长,懂得了感恩,知道只要努力,总有机会。
父母陪伴我们从青丝到白发,无私付出所有,而我们又能给父母多少呢?又能给他们多少陪伴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