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的秘密何在
每一个教师都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学生对自己所教的学科感兴趣。那兴趣的源泉何在呢?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所谓课上的有趣,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于一堂趣味盎然的课一定非常兴奋,他们的大脑处于活跃状态,因为在课堂上“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令人惊奇的过程。有时兴趣的源泉如潺潺的小溪,在我们面前展现;有时兴趣的源泉则藏在深处,你得去攀登,挖掘,才能发现它,这个攀登,挖掘自然万物的实质及其因果联系的过程本身,正是兴趣的重要源泉。
有时候,我们更乐于去追求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例如精心设计一个有趣的教学情境吸引孩子听课的注意力,或者教学语言诙谐幽默,或者做几张漂亮的PPT……但是这些表面的刺激只是让学生的情绪发生了变化,真正意义上的兴趣激发其实是智力刺激及智力挑战,是源于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的兴趣。人的大脑由外到内分别是爬行动物脑,负责对于本能危险的快速反应;然后是哺乳动物脑及情绪脑,是大脑的杏仁核系统,负责管理人的情绪,最后是理性脑,负责智力加工。教师对于学生的情绪刺激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这种刺激只是安抚了人的情绪,并不能刺激理性脑进行积极的思考。而教师要做的恰恰是不仅要安抚情绪脑,而且要让理性脑动起来,进行课堂思辨式学习。
学生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源泉,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有的态度。学生的思考来源于学生认识到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接合点,认识到把各种事实和现象串联起来的那些线索,所以,教师备课时要努力思考和理解这些接合点和线索,以揭示知识的真理和规律性,苏霍姆林斯基举例讲他在给学生上生物课时提问学生,那些很细很细的根须怎样在土壤里吸取植物所需的物质?提出接合点问题后,把孩子们的注意力引到各种事实上来---生命在时刻不停地进行着,无论冬夏,这种在土壤深处的生命都永不熄灭,亿万个微生物好像在为许多根须服务。接着老师又让孩子们观察土壤的这种复杂的生命,无生物怎样变为构成生物的建筑材料,激发起他们在自然界奥秘面前的惊奇感,这种情感抓住少年们的心,他们就越加迫切地想要知道,思考和理解。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和学生们把一些草根种下去,许多草根初看起来完全干枯和死掉了,可是却成活了,长出了嫩芽,这鼓舞了学生,他们体验到无可比拟的人类的自豪感,教师是事实和现象的驾驭者,在我们手里,知识变成了力量。这是比任何东西都更强有力的一种激发求知兴趣的刺激物。
学生应该广泛的阅读,如果学生的背景知识越多,这样老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任何新概念,新现象,就会纳入他从各种书籍里汲取到的知识体系里去。学生会认为老师教授的知识是帮助他把“头脑里已有的”东西弄得更加清楚所必不可少的!例如花生是我们大家所熟悉的食物。课本中有一篇文章是许地山先生的《落花生》,干国祥老师曾经讲过这篇文章,课堂上,不仅学生的思维活跃,而且精彩观念不断诞生,也大大刷新了我对于语文的教材解读。干老师提出的这篇文章的交集点问题是“好看与实用的悖论”。那我们要做哪种人呢?好看不实用的;好看实用的;不好看不实用的,不好看却实用的。很显然大多数人听到这里一定会选择做好看且实用的人!但许地山先生认为人要质朴,做落花生一样的人,有没有道理呢?干老师接着就联系儒家文化的传统。讲到中国人为人的智慧就是大巧若拙,抱朴守拙,敏于事而慎于言,道以拙成……因此,作为儒家文化的继承者,我们确实应该做像落花生一样的人!这篇课文的精彩至今回忆起来仍激动人心,精彩纷呈!这样的课既是有趣的,也是让人思维兴奋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