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和平区自2014年被民政部确认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以来,在社区治理和服务体制机制、方式方法创新上又进行大胆探索实践,以构建“十大服务体系”为载体,大力推进社区治理和服务工作创新发展,社区建设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先后荣获了“全国创新型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国社会组织建设创新示范区”、“全国社区服务型组织建设示范城区”、“全国法治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等荣誉称号。
一是构建社区长效救助服务体系。建立以区政府、区慈善协会为主体,通过区、街、社区三级救助平台,发挥“温暖济困”“阳光助学”“博爱助医”“光彩助老”等4个1000万元救助资金作用,开展大病救助等15个主题救助活动。
二是构建社区服务综合信息平台体系。在社区网格化管理系统基础上,通过手持终端、摄像头、触摸屏、地理信息系统、3G网络等系统和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建立以信息查询云、社区治理云、社区服务云为主体功能的区、街、社区三级综合信息平台。
三是构建社区物业服务管理体系。在旧楼区推进“捆绑式”物业管理运行机制,在商品房小区实行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三个提前介入”(在业主入住前提前介入、在业主委员会成立前提前介入、在物业公司选聘前提前介入)、“三个公开”(居务公开、物业公司服务项目和账目公开,业委会工作公开)、“五个上账”(物业企业保证金上账、补贴资金上账、经营行为上账、开发建设单位的维修保证金上账、干部党员的表现上账)、“五个到位”(社区管理队伍到位、办公服务设施到位、政策落实到位、管理制度到位、执法服务到位)的“3355”管理运行机制。这种“捆绑式”物业管理机制被民政部确认为“2014年度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和“2015年度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提名成果。
四是构建为老服务体系。在完善政府买单入户服务、应急呼叫养老服务等6种为老服务模式的基础上,引入社会组织管理,激活日间照料中心(站)功能,依托养老机构,扩大虚拟养老服务范围,推行“菜单式供应,私人定制式服务”,并建立智能养老服务系统,确保空巢独居老人居家养老安全。
五是构建社区标准化管理服务体系。完善社区各项规章制度,统一工作人员行为规范和工作流程,明确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岗位职责。
六是构建社区志愿服务体系。在完善单向服务、互动服务等8种服务模式基础上,开展“关爱新市民”“关爱空巢老人”“关爱老雷锋”项目化运作,充分利用和平区社区志愿服务展览馆,弘扬志愿服务精神。
七是构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建立“医联体”战略合作关系,构建家庭责任医生服务机制,使社区居民在家门口享受到大牌医生服务。
八是构建社区再就业保障服务体系。建立社区居民家庭数据库和社区用人单位数据库,实行了用人与就业的有效对接,社区居民失业率控制在3%以下。
九是构建社区便民服务体系。建立社区司法工作室,推进金融服务进社区,加强社区商业设施建设,努力打造10分钟生活服务圈,居民不出社区就能享受优质、多元化的服务。
十是构建社区精神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巩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成果,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开展文化体育活动,将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建设相结合,推动社区特色建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