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与临床医生天天在同一幢楼上班,总感觉临床与信息化之间有一道说不清隔阂,我的世界你不懂,你的世界我不懂。开发出无比高大上信息化软件,被吐槽“难用”,有种门外汉指导内行的嫌疑,尤其是听说某个系统花了几千万买回来的时候,气就不打一处来,买回来这样一个“破烂”。向信息部门提出一个问题,得到答复这个也改不了,那个改不了,到底什么才能改。临床与医保之间好像也有一道说不清的隔阂,什么过度检查、过度治疗等等,你们临床怎么这么不规范。要解释这一切,必须要学会换位思考,只有搞懂了什么是临床思维,信息化思维,医保思维,才能洞察问题的本质。
一、临床思维
最近在《得到》APP学习了“跟田吉顺学临床思维”课程,深受启发,医生开诊的最大的需求痛点,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问题、验证问题、解决问题。
发现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两个概念,症状与疾病,它们之间是多对多关系,一个症状对应多个疾病,一个疾病对应多个症状。比如:症状发热,对应疾病是新冠病毒、普通流感,新冠又对应多个症状。医生一般从病史、体征、辅助检查三维度来分析,再联想所有可能发生的疾病,在最短时间内找到嫌疑最大、危害最大的疾病,所谓先发散后收敛。类比“立案侦查”,所以为什么每个医生对同一个患者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答案。实际上要找到真问题在哪里,有时候是非常困难的。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有一次下腹部疼痛,总感觉自己要拉肚子,凭着自己的经验,感觉自己得了消化系统疾病,所以挂了个号去看了消化科的医生 ,吃了药,故障依旧。后来医生告诉我可能由于“结石”引起的,找了一个肾内科医生看了,照B超,显示有一点点结石,找到病因,吃了一剂药,当天症状就消失了,所以症状是症状,疾病是疾病。此外这次“疼痛”的经历让我深切的感受到一个人生病的时候,是一个人最脆弱的时候,非常渴望良好医疗服务,别人一句安慰,好一点的服务态度,真的非常重要。医疗服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验证问题。一旦怀疑了可能发生的疾病,就要验证问题。比如拿我们最近熟知的一件事情,如果一个患者描述最近有出差湖北,又有发热,首先肯定要排除新冠病毒,做核酸检测,如果结果不是阳性,再回到“发现问题”,再进行下一个疾病假设。
解决问题。从患者的真实需求,治疗方案的优劣,风险与收益,三个方面来分析。患者真实需求,田吉顺举了个例子,医生问“为什么希望做剖宫产呢?”产妇可能会回答:“因为剖宫产更快,我希望尽快结束分娩。”分娩快慢的利弊,而是应该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希望尽快结束分娩呢?”产妇可能会回答:“因为太痛了,我撑不住了。”这时候,你就可以了解到产妇的真实诉求,其实是希望可以止痛,而不是希望快一点结束分娩,更不是希望剖宫产手术。
治疗方案的优劣,太过于专业,在此不再描述,大家可以学习课程。风险与收益,田吉顺举了个例子,他有个叔叔到医院各项检查,结合多年“吸烟史”,高度怀疑“肺癌”,做了穿刺活检,病理结果并没有癌变的信息,因为各项指标还是高度怀疑“肺癌”,医生与他们家属商量,做一个手术切掉病变组织,顺便确认是否得了“肺癌”,最后同意做了这个手术,没有发现“肺癌”,等于“白挨”了一刀。风险,如果不做这个手术,承担“漏诊”的风险,收益,排除一个重大安全隐患,整体来说利大于弊。
我这里只是简单回顾了一下课程的内容,如果你想详细了解,请在《得到》APP学习“跟田吉顺学临床思维”课程。
二、信息化思维
信息化思维最基本的一个原则,先考虑全局性、后个性化。先举个例子,软件字体大小可以调大或调小,可以方便各种层次用需求。看似一个非常简单的需求,实际要实现非常困难,除非开发一个全新的系统,就考虑了这个问题,还要团队技术水平一流,否则这样一个小问题会难到一大遍“大汉”。
信息化思维如何思考这个问题,字体大小的设计肯定优先考虑大多数人的需要,还有一个问题多大才算大,多小才算小;第二个问题,为了满足少部分用户的需求,大改软件,软件不是改的越多越好,软件改的多会增加bug风险,收益又小。综合考虑,一般不会实现这种需求。面对这样的问题,不一定非要修改软件,可以换大一点显示器,把分辨率调小也是一种解决方案。
我们设计一个信息化系统,不仅仅要考虑临床本身需求,还有医院与主管部门的需求。系统之所以“难用”一般是满足一种管理需求,需要录入标准化的数据,当然作为一个信息人不把这个理由当作借口,如何又满足临床、又满足管理,还要做到软件易用性,这需要信息人不断的创新,找到一个平衡点,解决这些矛盾。
临床思维与信息化思维底逻辑是相通的,首先考虑概率问题,信息化思维是在一群人找到大概率事件,临床思维对一个患者在一堆疾病找到大概率事件。“发现-验证-解决”,像一个个PDCA(戴明环),这也是信息化不断迭代的基本逻辑。
信息化思维另一个重要的原则,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复杂的问题简单做。筒单的事重复做,信息化会规避一些低级性错误,比如“头孢配酒精”的禁忌,只有设置一定的规则,计算机会坚决执行下去,不会感情用事。复杂的问题简单做,临床辅助决策(CDSS),分析各种数据以后,给出大概率的问题参考方案,加快临床做决策的速度。
信息化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减少临床收集信息搜寻的成本,比如快速读取既往史,危急值等等,方便医生做出决策。
三、医保思维
为什么会想到谈一下医保思维,医保现在越来越影响医院发展的重要因素。医保科越来越像是医院第二个“财务科”,深刻体会到医保问题处理不好,会影响医院的运营。
医保思维一般是一种事后回顾性分析,俗称“事后诸葛亮”。还拿上文中的我举例,如果不具备“临床思维”的人,会分析得出一个结论,我被“过度治疗”。因为我的确诊诊断“肾结石”,查看诊疗记录发现有开的治疗胃肠炎药与“结石”无关,所以我被“过度治疗”了。如果具备“临床思维”的人认为这是一个正常的诊疗过程,没有“过度治疗”,下腹疼痛,便意频繁,没有既往病史,又没有明显“绞痛”的症状,大概率事件是“胃肠性”疾病,所以优先考虑“胃肠性”疾病,后来证实无作用。那就是问题的假设出了问题,需要再次假设,“结石”也会引起这样的症状,照B超验证,得到证实,由于问题不严重,解决方法开口服药,问题就解决了。
虽然说DRGS(疾病相关性分组)是下一步医保的解决方案,临床与医保可以得到更好的平衡点,我相信这并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案,一个不确性分析(临床),一个确性分析(医保),这个矛盾似乎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有医院上线了医保监控系统,只能最大化做到事前、事中、事后规避可能性发生的错误,不能期望能彻底解决问题。
最后小结,我们常说“通过现象看本质”,谈何容易,现实世界当中问题,永远是复杂的多,很多时候没有“标准答案”的,现象是“症状”,问题本质是“疾病”,“发现-验证-解决”临床思维或许值得借鉴。信息化思维适合处理“全局性”问题,不要进入“丢了西瓜去捡芝麻”的陷井。医保思维适合比较“确实性”事件,在一件事情上面不断的优化和迭代,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