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又看了战争与和平,林林总总,人物同样各种纷繁复杂,故事情节起起伏伏,一样让人随着情节波澜动荡,各种感叹,好在故事结局是好的,遮蔽了一下看故事过程中的几个遗憾。照样稍作盘点,各种金句排布在故事发展的枝枝节节之处。掩卷再想,一句在俄法之战打到形势清晰,俄方胜算甚微的时候,安德烈说出了战争最要紧的是什么的那句:战争不是靠占据什么地形,不是靠士兵人数多,也不是靠谁家枪炮厉害,而是靠士气!
是的,战斗虽不全然在士气,可不能否认它是至关重要的元素,在有些情况下,甚至就是重要的唯一的有力法宝,这一点古今中外能举出很多例子。那么这股看得见摸不着的所谓的“气”从何来呢?故事中也交代了以屠格涅夫为统帅的俄军方在敌人打破了边界一路烧杀抢掠,直至打到首都,在面对战事不断加码,全体官兵上下一致主战,而考虑到敌我力量悬殊,老将军不愿意付出无辜牺牲的代价,而如何隐忍不发,引导蓄积全军士气伺机而动,以静制动最后一举痛击法军,取得了最终胜利。这中间对士气的鼓动蓄积运用堪称经典,这个名字就充满战斗气质的军队头领在面临大生死考验智慧时表现出来的镇定坚持的气场让人震撼。战斗民族,从士兵到军官,从平民到贵族在面对国家存亡之时,表现出来的骁勇气质,注定了最终的胜利。
02
其实,生活中也常常如此。我们在下定决心做某事,或者不留后路做某事而将自己置身于“战定必胜”的一团气焰中,在这种所谓“气”的支撑下,事儿往往就成了。也许冥冥之中真有一些神奇的力量,当我们心无杂念,一心向往,这些力量就被我们调用起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助力我们成功。
前一段时间感叹课上同学们的气场,曾被各位同学在与老师思辨对话时侃侃而谈所折服,觉得是多少学养阅历才能撑起那样的才华,让一些个甚至有“咄咄逼人”的课堂也能应答如流,气态如兰。我在感叹这些的同时,也就对自己产生出一种无论如何当时当下怎么也无法做到的思虑。
这么看来,这种认知还是有些差距的。差距之一体现为对气场的重要性认知不足。所谓气场或者气势原本是一个人形象的最重要的构成部分。虽然这一部分看得见摸不着,不像五官长相外貌衣着这些外在的东西那么鲜明,但撑起一个人最重要的形象的往往是存在于这些外表浅层元素后面的心态学养阅历综合而成的一种“气场”。而认识不到这些,耿耿于怀于自己鼻子大眼睛小而信心不足,这个认识是本末倒置的,这也就决定了不得要领努力方向错了。二是原本这些气质长相是可以后天塑造。塑造之一方式就是蓄积。也就是在丰富自己的读书与实践。塑造方式之二还有就是养护自己对自身气场状态的自我察觉。塑造方式之三就是做好自己在场气质情感情绪的拿捏与表达。也许一眼即明的是第一种方式,这个蔚为根本。但试想后面两种方式如果不加注意,可能一定程度上遮蔽身上的这种气场力量,最终会打折这种战斗法宝的效能。
总之,我们想做成某一件事的时候,就应想法设法尽可能蓄积各种力量,做到从认知心态,构建条件到实施行动逐渐搭建起各种有力的地基基础,而不是将消极认知的话语挂在嘴上,同时事情想了一万次,脚下却连半步也没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