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东山心安

东山心安

作者: 润十七 | 来源:发表于2020-05-07 10:00 被阅读0次

    少不更事,总追求热闹,无愁也强说愁。等到经历过了一些事,懂得了一些事,往往不自然的想抛却世间的繁琐和束缚,去某处求一个静,求一份安宁,哪怕是片刻的。古时文人雅士或者官场仕人的隐,除却某些现实考量外,更多的也是退避纷扰而求悠然,求一片心灵的故乡。这种隐,而今可是一种奢望了。哪里还有真正的隐,所谓的大隐隐于世,也是姑且说说的自我安慰罢了。人人都身在江湖,而不是山水间,是身不由己,逃脱不了。既然逃脱不了,“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那么偶然的去看看青山绿水白云,也是好的。

    此行是去东山,上虞西南的东山。这是特殊时期结束后的第一个大假日,路上车委实不少,一路向南。车进入到了上虞境内,两旁的山就连绵的多了起来。蓝的天和绿的山相交着,相映着,色彩分明。

       出了高速,进了国道;出了国道,进了县道;出了县道,进了乡道,一路上的车也就越来越稀稀拉拉的少去。弯了几道弯,就见到一条江横亘于前,那便是曹娥江。此江之名因东汉少女曹娥只身入江救父而得。江如其名,逦迤婀娜,清秀多姿。江面并不宽,但江水澄澈,江边有茫茫阡陌相傍,不远处有隐隐青山相依。

       过到江的东边,车沿着江堤走,堤的左边是大片的麦子大片的黄,右边是江水。禁不住风光的招引人把车停住。穿过河岸上层层的田,穿过那灰的土、绿的叶、翠的果,下到江边。望着那缓缓而去的水,好似嗅到了魏晋的古味,和那古人曾隐于此的野趣。心中想出了这么几个字:浮浮流水,流尽韶华,同是此水,曾看古人。

        转了一个大弯,江水一折,沿江走出两三里许,就到了东山。山伴着水,水抱着山。只能佩服曾隐居在此的古人太能挑地方了。

    李太白就曾经憧憬东山,仰慕隐居于此的某位古人。曾写道:“小隐慕安石,远游学子平。”白居易有诗:“唯有风流谢安石,拂衣携妓入东山。” 杜工部有诗:“汉主追韩信,苍生起谢安。”

    是呀,东山。下有澹澹蛾江水,上有渺渺清风,皓皓明月。岁月何悠悠,一生一日,一日一生。曾在此处隐居的名士有很多,名气大的如阮裕、戴逵等,但最能代表东山的,还是这位谢安。

       出身于名门大族的他,婉拒朝廷的应召而隐居于东山,与王羲之、许殉、支遁往来,过起“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无处世意”的生活,俨然要小隐终老。从咸康四年(338)到升平三年(359)在世俗看来最年富力强的黄金二十年,他选择了归隐,选择了“晏然不屑”。当然,不管是他内心始终有一个庙堂之想,还是其他原因,最终谢安还是离了东山而归去到洪流中,随后伫立在最波涛汹涌的浪头之上。也就有了“东山再起”这个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东山属于东南丘陵地貌,山确实不算高。虽然有先贤大名悬挂于此,但是来游玩的人也是不多,三三两两的上山而去。

    山正门前一个小广场,广场中立着谢安的石像,眺望面前的曹娥江水。大门正中写着“东山胜境”四字。上联是“晋室立千古奇勋灵钟故里”,下联是“东山仰十年高卧绩著名蓝”。整体建造是碧瓦朱楹、飞檐翘角,直耸入云,气派洋洋。

    进了大门,沿着山径蜿蜒而上。山径两旁是郁郁草木,不远处是森森树林,层峦叠嶂。刚入五月,天气今天突然变得燥热, 山林中却也寂静,古时的鸟鸣猿啼都是寻不见了的。就这条不算宽亦不算新的山径还宛然留着一份“远上寒山石径斜”的山趣,但“千岩万转路不定”的幽深感曲折感却是没有的了。不一时,人就到了山顶,轻快得好似没过足登山的瘾头,炎气之下竟也没出多少汗。

       到了山顶,迎面是一座宝相庄严的寺庙,叫作“国庆寺”。特殊时期,这里的香火不起,寺门已闭。这才想,如此这般游人少了也是情有可原。在擦肩而过的游人中,有人说道:“这里是不是谢晋住过的地方?”另外有人急忙帮他修正:“是谢安,不是谢晋。晋朝的谢安。”

    在寺庙的侧面,立着一个石牌坊,那就是谢安墓的入口了。正中上位是沈鹏书写的“晋代名贤”,下方是朱关田书写的“晋太傅谢文靖公神道”。接着就是一条长长的甬道直通到里,走过几十米的路,甬道中间有一个碑亭,碑上写着“庐陵郡公”,这个大概是谢安孙子谢该的爵号。绕过碑亭,再走十余步,就是谢安墓了。

       说到谢安墓,其实有两处。一处是此地,另一处是浙江长兴的林城镇太傅村三鸦岗。两处都说自己的墓是从南京谢安墓迁过来的。其实是真身墓也罢,衣冠冢也行,并不是那么重要了。这样的山这样的水这样的历史往事,你可以看看风景,也可以凭吊追思一番,也就够了。墓前置一香炉石桌,墓碑苍古,书“晋太傅谢公墓”六个楷书大字。墓身由石墩砌成,呈圆弧状,上方长满青草。后面则是大片的翠绿幽篁相拥环抱,显得静穆庄严,郁郁苍苍。只是地面石块上面铺着一层鲜绿色的塑料地毯,那种人造的耀眼的绿破坏了整体的古拙自然的气氛,是为不美。

       下山后留下几首歪诗,虽然不成规矩,但也有着一点真情实感。

    登东山有怀二首

    征西姑孰命已倾,

    坚头淝水魂未定。

    太傅和镇御长算,

    唯恨东山失旧音。

    文靖神魂绕青山,

    旧名招使香火长。

    国庆寺外游人笑,

    直把谢晋当谢安。

    东山怀古

    娥水曲多姿,

    东山高百尺。

    曾是太傅友,

    悄问谢安事。

    或许是地方有些僻远,也或许是当地政府没有很好的对这里的旅游资源进行规划和宣传,不得而知。感觉这里的名声与谢安的历史地位不甚相符。其实就是谢安本人的历史地位,也是被后世所低估的。

       从个人角度而言,他是历史上少见的能融道家、儒家、法家于一身而能体任自然、不着痕迹的政治家。他身上有着道家的出世洒脱、儒家的规范有节、法家的实用权变。而且更为难得的是他隐世隐得优游从容,他不像很多政治家的隐是为了政治上的以退为进以期卷土重来。他的隐,隐的彻底,隐的真心所愿;而他的出仕,则出得光辉瑰丽,彪炳千秋。能在出隐两端都能做到这等高度人,在古代士大夫中或许也只有他了。还有他那

       而从历史功绩而言,如果没有他,东晋或许就当灭于桓温之手。他的作用和东晋开国的王导是相似的,所以后人把他们俩并列,称为“旧时王谢堂前燕”。如果没有他,没有他的“镇以和靖,御以长算”,那么如暮年老朽一般的东晋要在淝水抵御住如青壮年一般气势汹汹的前秦苻坚,也几乎是不可能的。淝水之战,为什么历来被史家翻来覆去的说了又说呢?

    除了它在军事意义上的以少胜多以外,更重要的是它具备的政治意义和历史意义:淝水之战的胜利,使得东晋王朝的统治得到了稳定,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侵扰。更重要的是使得流落到南方的汉族中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并且直接影响到了此后隋唐等统一王朝的精神实质。可以说淝水之战保住了中华文化的核心部分并使之从“五胡乱华”后得到喘息和重新崛起的机会。这里就不展开讨论了,总之谢安对汉民族和汉文化而言,也是一个大功臣吧,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东山再起的出仕固然是光芒绚曜的,但在谢安的心中却一刻也没有忘怀东山,这一片他心灵的净土和故乡。虽然当年简文帝从他的“每游必以妓从”道出“安石必出,既与人同乐,必不得不与人同忧”。他知道谢安在快意山水间,内心对家族,说大一点,对国家还留有一份赤子之心和责任感。就是这份责任,最终让他不得不割断个人的山水情愫,陡然出山,纵横捭阖,运筹帷幄,指点江山。

    但是,那东山的点点滴滴:连岭、幽壑、林丘、青崖、垂雾、凝泉、清溪、碧水、松涛、老树、苍藤、沙洲、白云总是在心里梦里召唤着他。他追忆那志趣与山水相冥合,情丝与烟霞共流转,哀乐与山友并盘桓的岁月韶光。

    这份山水意趣,这份历史感思,这份人生况味,也许总能让人品咂不尽,让人恓惶不已。思余想罢,自己也仿佛融入到历史和山林的渺渺时空之中,暂忘世俗之中的种种

    繁杂事务。

    不仅又会问:谢安的东山在这里。这儿就是他的慰藉他心灵的故乡。 那么,我们这些芸芸众生,凡夫俗子的东山又在何处呢?

    脑海中忽的想到了苏东坡的《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词中引用了寓娘所说的那句话:“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是呀,能把心安顿下来,那一刻便是愉悦的。山水优游不常会有,但只要心安了,做自己所愿做的,所爱做的,那心中也就有了优游山水的快意了。

    真想再换个季节再来到这里,最好是个下着沥沥细雨的时候,那时江上山上一定是云霏缠绕,烟雨朦朦。那般景象,想来是一幅天然山水泼墨,定是极美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东山心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idog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