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亲密关系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也好,情侣、爱人之间的也罢,一方所表达的,到底是不是另一方所看见的。彼此之间,是否真正有效沟通过。
朋友家的儿子,今年刚上初中,受爸爸影响有非常好的运动天赋,是校篮球队的骨干。
一天去朋友家做客,刚好赶上小朋友比赛回家。于是听到了下面这样一段十分奇怪的对话:
“妈,我们今天又赢球了,厉害吧?我们要是在赢一场就进总决赛了……”
“你看你这一身土,快去换身衣服。”
“妈,今天我一个人就给我们队得了25分,我得的分是最多的……”
“宝贝,你快去洗手,马上吃饭了。”
“妈,今天教练都夸我进步了呢……”
“知道了,洗洗来吃饭了哈……”
小男孩只好悻悻的去洗手准备和大家一起吃饭。
男孩想说的,显然不是妈妈想听的。男孩真正在说的,也没有被妈妈真正的听见。此时的孩子,想要表达的是对自己能力的认可。但是妈妈却只看到了孩子身上的脏东西。孩子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却一次又一次的被妈妈忽视。久而久之,也许孩子就不会跟妈妈吐露心声了。反正也是不会被看到的。也许,家长还会奇怪,为什么孩子不愿意跟自己说一些心里话。作为家长的,到底有没有看见孩子想要表达的呢?
其实,不光是亲子关系中是这样。同样的情况,也会发生在与爱人这样的亲密关系中。

已经不止一次的听朋友小梅说起要和男友去日本了。男友已经跟小梅许诺过好多次,最开始小梅还经常兴致勃勃的跟我炫耀即将开始的日本之行。做攻略,查路线,忙的不亦乐乎。只是,攻略做了一次又一次,也没有一次真的出行过。后来也就不见小梅念叨了。
直到上个月,两个人真正去了一次日本,也没见小梅发朋友圈,或者像往常一样的跟我分享旅行中的奇闻逸事。
回国之后,相约见面的时候,我问起她为什么此行如此低调。小梅说:“我想要的时候,并没有得到满足和反馈。反而一再拖延,直到我不想要了。他给我了。我已经不需要了。哪里是什么一定要去玩呢?不过是想让他知道,我有多重视他,也想让他重视我罢了。一直被忽略,也就不在有期待和新鲜感了。”
这让我想起网上的一个类似理论,成熟的最大标志就是——以前想要的,现在不需要了。
其实哪里是什么不需要,只不过是永远不被看到的需求,之后就不在奢求罢了。
就像很多东西都有保质期,食物过了期限就会变质,合同过了期限就会作废,想吃的东西,当时没有吃到,以后再吃可能已换了口味。
所以,用心去体会自己听到的到底是不是对方所要表达的,真正看到彼此的需求才会使关系变得更好。或者,套用一句大俗话“别等孩子死了,来奶了。”一切都晚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