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4-07-11

2024-07-11

作者: 夕窗 | 来源:发表于2024-07-10 23:59 被阅读0次

    终于看上了深濑昌久的展。之前看过他的摄影集《逐渐变成乌鸦的男人》,序言里讲到他不怎么说话,不知道是因为社恐还是因为不想交流,奇怪地受了触动。今天看到展出的照片,结合最近看的书,更有感觉了。跟hq回顾的时候感觉就像从他的一生中路过一遍,每个时段的作品风格不同,又各有精彩。模糊的乌鸦像影子一般乱扑,但在乱中感到力的收放;模糊的人影似乎长出了乌鸦的毛发,轮廓边缘也变得蓬松、细碎;而乌鸦仿佛成了看手的落寞人。冷、但有灵性。最令我感到主体间边界模糊的不是通过自动写作,来明显意味着什么的作品,而是那些像隔着不透明的毛玻璃里看的图片,模糊的的面孔和背影令人感到无尽空旷。一组对妻子洋子的照片很打动我们,每一帧中洋子的姿态神情都不同,仿佛发现了陌生的镜头在跟拍,却做出一个爱意满满的回应,日常却温馨——也许洋子正是发现不能像她爱他一样被爱,选择了离开。介绍说洋子认为深濑昌久拍她的镜头,其实都是通过她在看自己,或许是对的,他想留住自己身上最有生命力的那个部分。这也也是拍两只小猫的原因,可以感到他的宠爱,喜欢跟他们一起玩儿。那些共度的岁月无疑曾有一种真实的快乐发生,但不知道猫是什么感觉。但快乐却在后来逐渐耗损。在那些越来越花哨的手段——拼贴、扎刺、局部曝光等等引入后,反而不再有那种撩动心弦的鲜活感。也许它是一种更高级的鲜活,对我的眼睛来说却并不直接。后来他直接拍摄自己,并自认为那是用摄影给自己宣判死刑——事实上也差不多如此。我猜想,他早年从万事万物中看他自己,最后直接承认下来,把镜头对准自己(并判死刑),也算是一种进展。好奇的是:一个从各处寻找自己影子的人,似乎并不怎么喜欢自己而宁愿把自己变成黑白的、残破的,那么这个以自我感受为体验情感的中心的人,可以抵达对别人的爱吗?一个人自我意识成熟的人不透过自己(将心比心),又怎么能触碰其它人和事物呢?

    晚上聊到朋友关系,是快乐而深有感触的。有些时候跟身边的人相处都融洽,但回过来看,能有深刻联结的却寥寥无几。常常缺一些持续稳定的契机,或者让关系中的人都觉得对、而有勇气继续相互靠近的感觉。而大家又多有了自己成熟的生活方式、相处模式和社交圈子,碰到了棱角而感到不适就容易往回撤;很好的感觉没有机会再相处也就懒了、淡了,分神到别的事情上。新的友谊需要经历一个很危险的破冰期。有时候冰还没破就会散,有时候没有耐心和勇气去破冰——是微妙而有趣的东西。不论哪个阶段,总会有些没交上的朋友,如果因为客观原因,这就是有点遗憾的事;但也有一些人会一起度过一段共同的岁月,那些很好很对的感觉会支撑着我继续探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4-07-1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iith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