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苏东坡的突围

苏东坡的突围

作者: rebacca何 | 来源:发表于2016-10-30 21:57 被阅读63次

苏东坡,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但其实最著名的还当属他的文学成就。作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苏轼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我国历史上优秀的词人很多,但我却最为敬佩苏轼。不单单是因为他的优秀诗词,更因为他的人品处世。中国几千年间有几个像苏东坡那样可爱、高贵而有魅力的人呢?温和柔雅如林间清风、深谷白云的大文豪既能写出“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种失恋女子的伤感,又能写出“亲射虎,看孙郎”的豪迈之情。

但正是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人生命运却坎坷无比。他的政治生涯是在北宋统治阶级内部激烈的新旧党争中度过的。一说到命运坎坷,我们就不得不说北宋历史上著名的冤案——“乌台诗案”。

其实在“乌台诗案”发生之前,苏轼的仕途还算是比较平稳的,虽然偶有变动,但是他不管在哪个地方任职,都能造福百姓,杭州现在的苏堤正是东坡造福当地人民的最佳佐证。可是就是这样近乎于完美的人,却遭遇了他一生中最为恐怖的诬陷。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四十三岁,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说他是“愚弄朝,妄自尊大”,说他“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了。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这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上任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

余秋雨先生曾在《文化苦旅》中这样描述苏轼对乌台诗案的反应:“苏东坡开始很不在意。有人偷偷告诉他,他的诗被检举揭发了,他先是一怔,后来还潇洒、幽默地说:“今后我的诗不愁皇帝看不到了。”但事态的发展却越来越不潇洒,1079年7月28日,朝廷派人到湖州的州衙来逮捕苏东坡,苏东坡事先得知风声,立即不知所措。文人终究是文人,他完全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罪,从气势汹汹的样子看,估计会处死,他害怕了,躲在后屋里不敢出来,朋友说躲着不是办法,人家已在前面等着了,要躲也躲不过。正要出来他又犹豫了,出来该穿什么服装呢?已经犯了罪,还能穿官服吗?朋友说,什么罪还不知道,还是穿官服吧。苏东坡终于穿着官服出来了,朝廷派来的差官装模作样地半天不说话,故意要演一个压得人气都透不过来的场面出来。苏东坡越来越慌张,说:“我大概把朝廷惹恼了,看来总得死,请允许我回家与家人告别。”差官说“还不至于这样”,便叫两个差人用绳子捆扎了苏东坡,像驱赶鸡犬一样上路了。家人赶来,号啕大哭,湖州城的市民也在路边流泪。”

长途押解,犹如一路示众,可惜当时几乎没有什么传播媒介,沿途百姓不认识这就是苏东坡。贫瘠而愚昧的国土上,绳子捆扎着一个世界级的伟大诗人,一步步行进。苏东坡在示众,整个民族在丢人。

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乌台诗案这很明显是小人别有用心的无中生有,可就是这些无中生有,却给了苏轼近乎毁灭性的打击。

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状态,已被他自己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描述得非常清楚。信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经历过乌台诗案之后,苏轼说话小心翼翼,他害怕被奸佞小人再抓话柄。他经过“乌台诗案”已经明白,一个人蒙受了诬陷即便是死也死不出一个道理来,你找不到慷慨陈词的目标,你抓不住从容赴死的理由。但是这并不代表苏轼他贪生怕死。

苏东坡到了黄州之后,开始对自己的人生自省,开始对自己进行深入的剖析,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回归本我。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幸好,他还不年老,他在黄州期间,是四十四岁至四十八岁,对一个男人来说,正是最重要的年月,今后还大有可为。中国历史上,许多人觉悟在过于苍老的暮年,换言之,成熟在过了季节的年岁,刚要享用成熟所带来的恩惠,脚步却已踉跄蹒跚;与他们相比,苏东坡真是好命。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

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相关文章

  • 苏东坡突围

    苏东坡突围 作者:余秋雨一 住在这远离闹市的半山居所里,安静是有了,但寂寞也来了,有时还来得很凶猛,特别在深更半夜...

  • 苏东坡突围

    苏东坡突围 余秋雨 一 住在这远离闹市的半山居所里,安静是有了,但寂寞也来了,有时还来得很凶猛,特别在深更半夜。只...

  • 苏东坡突围

    心里立即为苏东坡高兴,他的作品是中国文人的通用电码,一点就着,哪怕是半山深夜,海峡阻隔,素昧平生。 大艺术家即便错...

  • 苏东坡突围

    余秋雨 (一) 住在这远离闹市的半山居所里,安静是有了,但寂寞也来了,有时还来得很凶猛,特别在深更半夜。只...

  • 苏东坡的突围

    苏东坡,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但其实最著名的还当属他的文学成就。作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

  • 苏东坡的自我突围

    作者:毛书颖 苏东坡何以在中国文坛上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 这当然与他的词,他的文章离不开。但是更重要的,可能是...

  • 苏东坡黄州突围

    夜色凄迷,远处几点渔火,忘了归期。乡愁如同今夜淋淋沥沥的雨,无处停驻,心中却总有一盏灯,透过暮霭沉郁的窗棱,...

  • 黄州突围-苏东坡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述...

  • 读《苏东坡突围》

    第二次读这一篇《苏东坡突围》了,读得匆忙了一些,却也花去了半个小时,只是心情相对平静。 第一次读之前,我在家人面前...

  • 苏轼,住在隔壁的老王叔叔

    喜欢苏东坡的人很多,林语堂特意为他作了《苏东坡传》,其中赞美欣赏溢于言表,余秋雨也在《东坡突围》也丝毫不掩饰对东坡...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苏东坡的突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ijuu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