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自主,天堂地狱皆其定。
——《失乐园》
首先,我们需要为你的心灵做一场手术,想象你最近一个解决问题的情景,然后从下面这三个角度还原你的思考路径。
思维:你的思考如何解释情景,解释困难,在此情景中问题是什么。
情绪:你对情境的反应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欲求:你的目的是什么,你想要的是什么。
思维是心灵中指明事物发展趋势的那一部分;情感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对我们来说是好是坏;心灵的欲求让我们执行或放弃行动。
请想象这样一种情景,办公室内的两个员工都需要面临部门改组。一位员工感到很伤心,因为他觉得现状非常好,他觉得“现有的工作方式非常不错”却被要求改变。所以他觉得没有必要,这是一种浪费时间的行为,他在这一过程将体验到负面情绪。
在同样的情景中,另一位员工可能会欢迎这样的机会,因为他可能觉得“这将是他提升自己或拓展人脉”的机会,这是一个可以让自己发展的机会。他觉得这种改变是十分必要的,他将在这一过程体验到积极情绪。
我们将会发现,从根本上说,两人的思维决定了他们对情境的解释,进而影响到了他们的情绪和欲求。
思维、情绪、欲求是相互影响的关系,那么我们便能分析情绪和欲求影响下的思维,我们可以问自己:是什么让自己变得沮丧?是什么思维导致我沮丧?
当我们察觉到自己的情绪、欲求影响到自己思维的时候,我们应该跳出自己的视角,灵魂出窍俯瞰自己的行为:为什么我会因为沮丧而放弃比赛?为什么我会因为因为一时的快感而刷手机停不下来?
我们要想拥有批判性思维,就得先站在理性、公正的角度批判自己。周岭曾在《认知觉醒》介绍过“元认知”能力,这是一种对自身思考与决策进行认知理解的能力,换言之就是反思思考能力。人类的理智之所以能不断进化,就是取决于这种站在第三方视角反思自己的能力,从主动到被动,从间续到持续,当你再次被情绪与欲求影响思维的时候,你应该深入思考的底层规律,保持清醒、平和、冷静。
当你逐渐不再被情绪与欲求影响的时候,你的思维自然也能站在理性的角度批判,有所欲则有所蔽,有所情则有所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