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3704923/1275cfba02846ac4.png)
幼时在家里的一本书的包皮上看见一副联语:司马相如蔺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长孙无忌魏无忌,人无忌,我亦无忌。
应该是祖父或父亲随手摘录,联语全由名字连缀,有点奇特吧。
祖父当年毕业于阎锡山创办的山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当时算是很高的学历了,毕业后就教书。父亲呢虽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但属于农闲时就读书的那种,学力是看得懂《聊斋志异》。
笔者当时幼小,几岁的样子吧,但受家风的影响,也早早地识了几个字。对联里涉及的都是什么人懵懵懂懂,但知道这两两相对是因重名而拉扯在一起的。
后来呢自然知道了。
联语的创作还有段挺有趣的故事呢。
李梦阳是明朝有名的文学家,学者,其为户部主事其间,得罪了大太监刘瑾,被撤了职。刘瑾被处死以后,李梦阳得到朝廷的重新启用,受委派赴江西去当提学副使。提学副使是管理一个省的学校教育的文官。一天,李梦阳来到一个学堂,看到名册里边有个学生也叫“李梦阳”, 跟自己名字一模一样。遂来兴致,想看看这个“小李梦阳”是个什么人物。自己好歹也是个人物呢,何人敢如此唐突。就叫人把那孩子找来。
这个小“梦阳”,岁数不大,长得挺秀气,看上去很聪明,适才的一点不爽于是一扫而空,遂微笑着对小梦阳说:“你难道没听说我的大名吗?干吗起个跟我一样的名呐,这不是成心冒犯我吗?”小梦阳 不慌不忙地说:“小人的名字碰巧跟您的名字一样,可不是我成心要冒犯大人。名字是父亲起的,我可不敢随便改,父命不敢违。”李梦阳想了一下说:“那好吧,我出个对子考考你,要是对得好,我就饶了你,你可以继续用这个名字。”说罢李梦阳就出上联: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暗含的意思是,我叫李梦阳,是有名的 人物,是文坛的领袖;你也叫李梦阳,可你有什么本事能跟我比,你也配叫 “李梦阳”?
小梦阳想了想,下联脱口而出:
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
魏无忌,是战国时候魏国的大臣,又叫信陵君,是有名的“战国四公子” 之一。有名的“窃符救赵”的故事,说的就是魏无忌。长孙无忌是唐初人,他帮助秦王李世民得到了皇位。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一位。
下联是说,战国的信陵君叫无忌,八百年后唐朝的长孙无忌也起名叫无忌,他可以起跟别人一样的名字,一点也没有顾忌,那我起个名又干吗要有顾忌呐?谁人规定了这个名字你能叫我就不能叫?天下名字相同的人多了,不能你叫了这个名字,名气大别人就不许再这么叫了对吗。
此故事的另一版本是“李梦阳”换成了“欧阳修”,不过据笔者看,前一版本的真实性相对要大得多。因为自唐以降,“李”就成了中国最大的姓;而“欧阳”小之又小,故而重姓重名的概率就低多了。
除了对联里的两对外,历史上同名(不同姓)名人还有很多。
如张飞何岳飞。
吴起和白起。
张丽华(陈叔宝后妃),阴丽华(汉光烈帝皇后)和杨丽华(隋朝大长公主,隋文帝之女,北周宣文帝皇后)。
英布(又名黥布,秦末义军之一,汉初九江王,后被仇家贲赫告发“意图谋反”,兵败后被长沙王吴臣所杀),吕布(汉末诸侯之一,曾为董卓部下,为曹操所灭)和季布(曾为项羽部下,项羽自刎后为汉室缉拿,后赦免,官拜郎中)。
等等。
哎,你甭说,上述几个同名者除了生存时代不一外,性格经历事迹还真有点类似呢,缘分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