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大江大河》‖雷东宝——摸着石头过河的英雄
两部长篇,让我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层面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一是吴晓波的《激荡四十年》,一是阿耐的《大江大河》。前者纪实性强,后者文学性强,后者读来充满人情味,书中人物更加立体化,更能与普众读者产生情感共鸣。想要有更细的对比,诸位可以去边看边对比,这不是我的重点,我的重点是想谈谈自己对《大江大河》里面几个人物的感受。
几位主角,印象深刻。首先谈谈雷东宝这个角色。
雷东宝这个角色塑造得非常立体化,给人印象最深刻,虽然他在书中提前黯然退场,估计当下也没有多少人佩服他。在原著中,相较其他几个主要角色,他的内心活动的描写好像也是较少的(也许作者为了塑造敢说敢做的行动派,所以他的内心活不多,话也不多)!
雷东宝是一个复员军人,回到老家,正处在改革开放正要放开之时,改革开放的号角一吹想,雷东宝就以他敢想敢做敢当的性格和军人行事果敢、吃大苦耐大劳的作风,带领小雷家人全力以赴奔向好生活。从承包土地、建砖窑开始,一步一步带领小雷家村脱贫致富奔小康,村里建起了砖厂、养猪场、建材厂,成立了施工队,提前奔了小康,到后面成立几家企业,产品远销国内外,成了镇、县、市的示范典型,雷东宝简直就是改革开放创神话的活英雄!
然而随着小雷家的事业蒸蒸日上,雷东宝个人名气也传遍大江南北之时,受市里主要领导贪污受贿一事的牵连,雷东宝也一夜成为阶下囚。小雷家的产业也面临着被瓦解、被收购。。。村里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冷落甚至到了逼逃雷东宝家人的地步。。。危难之际,雷的原小舅子(前妻弟弟)出手相救,在请教原地方官老徐之后,多方打点呼救,正好赶上政策思想放开,让雷东宝的几顶帽子得以摘掉,罪名减轻而获保外就医。
雷东宝保外就医后,在小舅子的暗中帮助下,展开了一系列的动作,重新将小雷家的产业掌握在自己手里,重新当起了那个家长。他视小雷家的产业为自己的‘’儿子‘’,为了这个‘’儿子‘’,他牺牲了自己最钟爱的妻子和未出世的儿子,如果以前妻子是他的精神财富之一,那么现在,他只剩下小雷家的产业了!
也因为雷东宝进监狱经历劫难后,使得他的心态发生了一些的变化,虽然他对一手建起来的小雷家产业的执著不变、地位不变,对小雷家人的情感不变,但是做事风格已发生变化,对小雷家的产业也悄悄地进行了布局,他不希望自己一手创建的产业落入别人包括政府之手。。。
在雷东宝重新调整后,小雷家的产业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同时也暗藏着一些危机。大发展时期,雷东宝的行头,他的小舅子作为国营大厂厂长也望尘莫及。雷东宝更觉得自己是个人物,是个传奇,小雷家就是离不他,只有他才能使小雷家越来越强大。
他变得听不进任何人的建议,变得独裁,开始疯狂地搞扩张。。。然而,由于时代的发展、市场竞争的激烈、他的专制、资金的缺口大、人才的流失缺乏,小雷家的产业岌岌可危。。。众人都看到了危机,只有雷东宝一个人玩着‘’皇帝的新装‘’的故事,最后,因为小雷家所有人的反水,雷东宝倒在了自家村里老人们的唾骂声面前,黯然退场。。。
雷东宝的结局,让人不免悲情,一个为了村里人、为了村里集体产业贡献自己一生的人,从英雄到成为众矢之的黯然孤独离场,似乎很残酷,对雷东宝来说很不公平。他就是个悲情英雄,更是时代发展的牺牲品。他跟不上大局的大发展,处理不好和政府的关系,更应付不了从来不缺私心的村民老百姓。像他这样出生的人,这样性格的人,这样文化水平的人,这样做事处事的人,终究会在村集体企业这个平台上摔下来。。。
再细细分析,雷东宝的结局似乎是必然。一是雷东宝个人原因,性格不说,出生成分、受教育程度、生活经历等等已经限制了他的格局,他能成就这样的事业,有自己优秀的一面,有时代的机遇,他已经是同样阶层的人中英雄、是佼佼者。二是社会大势与环境,乡镇企业在发展初期顺应了政策、顺应了社会现实,灵活快捷,有战斗力,成长迅速,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增长,与国企央企和外资相比,他什么都缺:缺政策扶持、缺资金扶持、缺技术创新、缺人才输入,最后必然失去市场竞争力。三是人性使然,人的自私性不可能根除,雷东宝的英雄主义、家长作风、一心为公为民的情怀,终究要输在一般老百姓的人性本性里,国民大众,你帮他一次,他感激你,帮他两次,他信服你,帮多了,觉得你应该,不帮了,反倒怪罪于你!乌合之众在困难时容易团结,在福贵时容易分裂。雷东宝的做人做事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这些根深蒂固的人性,这是悲情产生的根源。中国集体经济的命运大多如此,第一代乡镇企业家的命运多如此!
谁说只有军人的战场才有硝烟?中国经济发展40年来,也弥漫着硝烟,其争夺的激烈程度不低于枪林弹雨的战场绞杀,也流着泪流着血,也同样在不断地铸造英雄、书写战场神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