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重塑自己的语言。
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使用的人,完全不必因为自己的发音不标准,不好听不清楚而感到自卑,那其实是正常的,自然的不可避免的。
在科学家看来学习一门技能,本质上是看就是大脑中的神经细胞建立连接的过程。每一项新技能的洗得都需要大脑神经细胞之间建立1万个心的,连接这样艰巨的任务,耗量大量的时间,存在所谓的平台期。平台期只是一种表象,在此期间大脑并未停止发展,神经细胞之间新建的链接不断的巩固,如果中逝练习,大脑就会遵循不用即弃的原则,去丢弃不用的连接,那么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需要6个月的时间就变得难以启用。如果想要重建,还需要至少6个月,这个时间会存在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长。
重塑自己的语音,应该从改建或者重建自己的语音过滤器开始。必须重新写的对目标语言所使用的语音的识别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其实是0成本的,大幅度提高听觉输入量。
是否听懂在这里并不重要,大幅度提高听觉输入量的目的在于重建语音识别能力,重点并不在于文字理解能力。
英语幼教是可以不花钱的,只要在孩子活动的环境里不停的播放各种英语语音(童谣,小说,电视剧等等)并长期持续,只要这样做小孩子根本就不需要上什么培训班,到小学入学的时候,孩子的双语语音过滤器早就应该固化。
对于成年人来说也是一样,大幅度的提高听觉输入量是为了。迅速重建自己的语音过滤器,在此之后要想获得进步,听得懂就非常重要了,因为只有听得懂才可以集中注意力,而注意力集中是一切学习的根本前提。
循序渐进不一定是好策略,至少在重建语音过滤器时不是好策略,应该一开始就听正常语速的材料,这个时候是否听得懂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让自己负责听觉的那部分大脑长期持续接受足够多的英语语音刺激。
不要只听标准语音。从这个意义上看,广播剧要比课本录音强出不知多少倍,推荐CNN的广播,里面有各种腔调的音乐,真是可以大开耳界。听的时候有一个小技巧,听英语音频的时候不要两只耳朵全戴上耳机,只用一只耳朵戴耳机,因为自然语音输入和耳机输入是不一样的,在自然环境中听到的语音从来不是单独的,都是伴随着各种各样的背景声音。
至少要坚持6个月,建议每天的输入时间不低于4个小时。只要开始做就会发现其实并不难,因为哪怕听不懂都无所谓,听得多了,听得久了,早晚有一天听得懂。当然最初的时候为了效果,更加可以有意识的提高文本难度,最好配合精度这期间,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感觉没什么进步,但是这种感觉是不靠谱的。
如果熟悉计算机操作的话,可以找一些音频编辑软件作为辅助工具,这些软件对于用户来说相当于音频视觉化,可以通过音频图谱清楚的看到语音之间的空隙,语音的大小强弱,很容易做到把某一段音频反复的播放无数遍。
尝试着重塑自己的语音时,大可宽于律己,第一原则是暂时不必过分追求标准。
要好好的学习发音原理。就算暂时不学也不是完全不行,多听多说,慢慢就会越来越标准。所谓的多不是一个月两个月,而是至少每天不间歇的一两年。需要更多更密集的练习。
在学习外语发音的时候,大多不自觉的把短期目标设得太高,最终导致遭遇不可想象的挫败。最重要的还是多说多练,只要听得多,练得足够多,无论是谁都可以做到足够好。
听外语时,并不是人家说的快,所以才听不懂,而是因为听不懂才觉得人家说的快。
刚开始练习跟读的时候要跟自己较劲,一方面,要克服自己想快一点的欲望,另一方面要刻意防止自己一不留神就快起来,元音该长的时候就要长,而双元音要尽量的饱满。
连读是所有的自然语流特征中最不重要的一个道理,很简单,练熟了自然就连起来了,不熟练的时候非要连起来就格外的生硬。
英文的发音就有重音和非重音之分,为了把一个落在重音上的语音读成重音,其实有个特别重要的细节要注意,就是在重音节之前要有一个停顿(可能是短促的也可能是夸张的),而这个停顿的存在,将使其后重音清楚地读出成为可能。
分不清停顿就无法掌握节奏,如果掌握不了节奏就很难办,首先要养成的习惯是该停的地方要停顿,跟读的时候,越是初学者就越觉得录音里的语速快,甚至体会不到人家在读长句子的时候也有换气的时候。当真能够听懂一个人说话的时候,哪怕他说的太快,也能够听得清清楚楚。
真正做到极致的人确实都知道走到那一步究竟有多难,梅兰芳先生在教学生的时候,有惊人的耐心。他总是说“做好好难的…”
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发音不好,并非我们那些英语因素发音不准确、不标准,而是干脆的把单词整个都念错了。
※1.一定要恶补音标。2.查单词一定要读音标,并且在文本上做出相应的记号。3.不要想当然的读单词。
每学一个单词,都要多花点精力把这个单词的衍生词,好好的读一遍。
这一点上千万不要嫌麻烦,因为错误都是一点点的积累起来的,错误累积到一定的程度,可怕程度无法想象。
查到单词后,最好能够手写音标,在文本上做个标记,以便更容易记得住,这些标记不是写给别人看的,是给自己看的。
音标学习策略。
1.首先确定自己有足够的朗读经验,每天晨读一小时,听读课本就好,坚持至少三个月以上。学习音标就有了保障。
2.只完整学习一个体系。无论是DJ还是KK音标。
3.最好使用计算机上的有声版词典,可以把所有的例诃都查出来,并录制成MP3,反复跟读。
4.对照音标表,抄写每一个例词的音标,反复若干遍(最好7遍以上)。
5.抄下例词表,而后默写相应音标,再检查(至少两遍)。
6.以后每查一个词,都把音标标记在原文边。
7.有必要花时间学习英文的拼读规则。忽视拼读规则是绝大多数英语学习失败的人犯下的错误。
学习英式发音及其音标,可以用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中文的站的flash教程。《 Guide to English phonetc Symbols》
学习美式发音及其音标可以使用爱荷华大学的英国音标在线学习程序。《 Phonetics the Sound of American English》
音节的划分可以助记单词的拼写。英语学习者更有用的是基于音标拼写的音节划分方法。基于音标拼写的音节,划分简单只需要一个重要的原则,一个音节必须有、且只有一个元音。
多音节单词除了最后一个音节之外,基本上都是以上9种的前5种居多。
强度弱读规律是使自己的语速变得自然的关键。
所谓的连读其实并不是故意连起来的,而是之前辅音的口腔运动完整的话,那么就会自然而然的得到连读的效果。甚至包括,所谓“音变”也是同样的机理,不是故意而为之,而是自然而然才对。
/t/夹在两个元音之间,前一个是重读元音,后一个是轻读元音时,/t/就会被浊化。听起来接近/d/的一个音。
若在重音的音节中,位于/S/后面的清辅音/t/、/k/、/p/、/t∫/往往都被浊化。这些清辅音之前尽管有/S/在,但是这些辅音与后面的元音并未构成重读音节,是不会被浊化。
所谓的“失爆”并不是省略,实际上说话者的口腔舌头运动是完整的,/t/或者/d/结束的时候,舌尖还是要顶到牙龈的位置上,只不过没有气流震动,听不到而已。
最为关键的是,这些因失爆而无法听到的/t/、/d/在语流中依然占据他们原本该拥有的长度。
可能产生失暴的辅音还有/P/、/b/、/ k/、/g/。
长元音大多数是一声,双元音大多数是四声或者二声,短元音基本上是一声。
双元音本质上是两个短元音构成一般来讲第1个元音要比第2个元音长一些,双元音构成决定词汇中含有双元音的重音节通常都是重音所在位置。
好好的沟通需要思考能力(最好有能力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组织能力(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效果可能全然不同),观察能力(基本的情商应该有吗?看什么人说什么话,起码需要调整说话方式),文字理解能力(不仅要听得懂,还要听懂人家说的究竟是什么意思,有没有言外之意),最后还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语音地道怎么样?缺乏常识,总不能一直聊天打招呼吧)。
跟读训练具体步骤。第1步精读文本。不认识的词全部查,确定在当前句子中的确切含义。查生词时要记录重音和元音长度。
第2步是反复听录音,做自然语流修正标记。
第3步反复跟读。刚开始放一句,跟几遍,细心纠正自己的前提是大声朗读,熟悉了以后录音,放一句跟一句,再熟悉了以后就是慢一拍跟读。第4部是录音矫正。把自己朗读声音录下来存好,过上一个星期再翻出来听。第5步是背诵。一篇文章至少要跟读60遍。
跟读训练具体步骤。第1步精读文本。不认识的词全部查,确定在当前句子中的确切含义。查生词时要记录重音和元音长度。
第2步是反复听录音,做自然语流修正标记。
第3步反复跟读。刚开始放一句,跟几遍,细心纠正自己的前提是大声朗读,熟悉了以后录音,放一句跟一句,再熟悉了以后就是慢一拍跟读。第4部是录音矫正。把自己朗读声音录下来存好,过上一个星期再翻出来听。第5步是背诵。一篇文章至少要跟读60遍。如果学了却没学好,损失是巨大的,因为学习的过程消耗的不仅仅是金钱.精力,最重要的是无情流逝、一去不复返的时间。大多数人学英语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中,最严重却有最隐蔽的可能是这个,大多数人对短期收益要求太高,对长期收益要求太低。
朗读是语文教育的最古老.最普及、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训练方式。
朗读是提高理解能力最基本的方法是,因为当一个人可以流利的朗读一个句子的时候,就意味着他正在完成对这个句子的拆解和重组的过程,这个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信息通过眼睛输入,经过大脑识别理解处理之后,又运用口腔的种种器官形成正确的声音,而后又通过耳朵反馈回大脑,而与此同时大脑正一刻不停闲的进行各种处理过程,句子成分有哪些,哪几个词,构成什么样的成分?哪些成分各自是什么意思?成分之间的关系究竟是什么?这些成分组合起来又构成怎么样的含义?
反过来也一样,如果阅读者面对一个语法正确逻辑严谨的句子,竟然不能够把它流利的朗读出来就说明阅读者拆解有误或者重组有误,重新把句子结构和成分意义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搞清楚以后注意也就自然明朗了,朗读就自然顺了,而后再把句子多读一遍,其实就是通过复重复练习,理解过程巩固理解能力了
儿时的文字训练,影响一个人一生的思考能力,进而影响一生的生活质量。
阅读理解速度的瓶颈在于理解速度,而绝非输入速度
输入的方式至少有常见的三种,1、扫读(只用眼睛快速的浏览文字),2、默读(用眼睛浏览文字的同时,脑子里面有一个声音在说这些文字,并不实际发声,3、唇读(用眼睛浏览文字的同时嘴唇翕动说出这些文字。4、朗读(大声把自己读到的文字说出来)。
文字本身是有声音的。一个人但凡正常,顶多可以刻意回避唇读,但根本无法回避默读。所以朗读是提高阅读理解速度的最有效训练手段。
大量的朗读训练,可以使学生不必专门练习听力。道理很简单,只要说得出就能听得懂。听写训练几乎是最浪费时间最无效的所谓方法。
朗读训练会不知不觉的提高我们的语言文字记忆力。我们很难记忆无意义无关联的信息。一个人的文字记忆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的文字理解能力,朗读的过程中,除了文字理解能力会潜移默化的提高之外,文字记忆能力也会大幅度的提高。“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一文章反复朗读很多遍,就会自然而然的把它背下来。一个人的记忆能力,同样影响他的理解能力,读过的信息如果记不住的话,就无法与后续输入的信息连接起来,信息之间无法建立足够的联系,就没很难被理解。
朗读训练能够提高一个人的表达能力,无论是说还是写大量的朗读,会使你不知不觉中记住大量的表达法,越是常用的,越是必要的表达法,在各种文章中重复出现的频率就越高,而通过大量的重复这些表达法,会慢慢的刻在脑海中。
阅读训练还会在不知不觉中培养练习者的语言文字韵律感。
语法规则尽管在语法书中被整理的一清二楚,但想通过阅读语法书记住这些实在太难。但若是朗读过那些语法考点的类似例句,那么做题的时候就会感觉正确,答案顺嘴,不知晓的方式就会呈现出来。
朗读训练会提高一个人的语言文字模式识别能力。我们使用语言的时候,无论是听说读写都不是一个字一个字的单个输入,然后再组合,然后再进行处理的,实际上我们往往是整块处理,只要能用识别模式识别就用模式识别。
查字典与朗读一样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之一。
假设遇到一个20个词组成的句子,有一个生词,我们应当去查字典这个生字,有可能有三个意思,但是究竟哪个意思在这个句子中恰当的?更多的时候运气没有那么好,这个句子中有两个单词不认识,一个单词有三个意思,第2个单词有7个意思,那么就有21种可能性中选择一种。有什么比频繁参与阅读理解过程更有助于锻炼自己阅读能力的方法呢?
在培训课上英语老师必须查单词。学生却可以有另外一个选择,参加培训课程。英语老师在课上,不过就是把昨天查过的单词词组以及他通过查字典、动脑才搞明白的句子给学生们讲一讲,而学生们就是听,没有参与阅读理解的过程(从迷茫,迷失,无助,慌张到恍然大悟)。培训课程的本质是英语老师的大脑在迅速进化同时赚钱,学生的大脑在迅速退化,还花钱。
望文生意是最大的阅读理解障碍。根源第一是懒,第二是自以为是,第三是又懒又自以为是(自我局限)。
在其他领域生活也好,学习好,想要超凡脱俗,真的不是很容易,然而在学英语这件事情上,只要肯拿起词典,然后在偶尔的情况下动动脑筋,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就可以做到起凡脱俗,在哪里再找这样的好事?
有用的词典,a)简明英汉词典(收录单词数量最多,释意简明)。b)美国传统词典(一定要用双解的版本,因为英文版本中的中文释义不堪入目)。
学习英文的时候,常遇到的苦恼之一“每个单词都认识,但是拼起来就不明白……”,还可怕的是“以为自己看懂了,而实际上并没有看懂……”。最可怕的是“我不知道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不知道我不知道”。
对中国学生来说,MS World不仅仅是字处理工具,还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学习利器。 MS Word 2007的“鼠标取词”、“词典面板”、“同近义词典”、“英语助手”、“单词朗读”、“定制阅读文章词汇列表功能
词汇量实在是最初级的东西,文章读不懂的时候,其实更大的障碍是概念量。高级思维活动依赖概念(而非词汇本身)的理解、组织、扩展、应用、重新理解,重新组织,进一步扩展,进一步运用。词汇量等同的人概念量却有巨大的差异。人与人之间概念量差异到一定程度时,全然无法沟通父母,与孩子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作者与读者之间,领导与下属之间,南北方之间,公众与学者之间。
没文化的人才讨厌语法。语法学习很难看到直接受益。而短视是人类的本性。拒绝学习等于拒绝进化。菜市场的流利与熟练与正式场合的留恋和熟练根本不是一回事。一旦详写文章给别人读或者当众讲话给很多人听的时候,大多数人就会瞬间体会到自己的语法多糟糕,进而迅速放弃,开始对写文章,演讲产生抗拒情绪。
了解语法书的结构和查询方法。一本语法书应该把它想象成地图。拿一张地图的时候,我们要看一个大概,语法书也是一样。我们想要了解哪一方面的语法知识,就去查语法书。语法书基本上都是查着查着,看着看完并谙熟于心。查语法书就这么简单,第一锁定功能词,第=检索索引,第三逐一翻阅相应内容,看看是否能找到合适的解答。本质上语法并不是规定你应该怎么说,而是尽量系统的解释,人们为什么普遍这么说。按照语法规则拼凑出来的句子不一定有意义并且准确。学英语的窍门之一就是保持耐心。应该做的是尝试着理解语法规则,理解了就等于记住了。
应该给自己买一本以上的语法书。1.《朗文英语语法》和《朗文高级英语语法参考及练习》。2.《剑桥中级英语语法》。做替换练习是掌握语法知识最有效的方法。这本书介绍了100多个重要语法点单数页介绍一个小节双数页针对前一页的填空练习,如果每天读上两三个小节并完成随后的练习,大约两个月多一点点可以完成一遍。要逼着自己反复做上三遍。最可悲的人,他们永远不相信自己,所有的问题都出在自己从来都不肯弄清楚弄明白。
3.《Collins COBUILD英语语法大全》这本语法书最大的特色是,a)所有的例句全部来自于真实世界的语料而搭建的数据库。b)更加关注语用。“如果你要…,那么你可以…”这本语法书更多的从正面定义正面。
4.《新编英语阅读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出版
反复通读至少一本语法书。如果一个人学会查字典,学会查语法书,再肯多查几部词典,多查几本语法书,他基本上就具备在中国的任何一所民办英语培训机构,做老师的基本素质了。在大多数短期英语培训机构中英语老师,所谓的备课90%以上的工作,只不过是查查字典,翻翻语法书而已。如果读者爱惜自己的时间,精力最好还是靠自己吧,尽早反复读通一本语法书,才可能摆脱对老师的依赖,然后做自己的名师,尽管知识看起来非常枯燥,但是只要换一种读法可能有很大的改观。
学习外语的真正难点在于母语和外语这两种语言之间的非一一对应之处。一一对应的部分是容易学会的。英语和母语非一对应的地方,1)把非一一对应的句子做个标志。2)把它摘抄到笔记本上。3)想想能否当做替换练习模板。 The impact technologies have had on our daily life and society in general , is Undeniable.作者要表达的是“一直以来,技术对……的影响”,其中一直以来是用现在完成时表达的。替换练习。The impact 一一一 have/has had 一一一 , is Undeniable.造上几个句子以后,这种表达法就深深的刻在脑子里,不加思索的运用了。
建议学生通读语法书的方法是。1)逐页浏览。2)仔细阅读每一个例句(而那些语法概念能不能完全理解,能不能一次性就记住倒在其次)。3)判断这个例句的英文表达与中文表达是否相当的“非一一对应”?如果是,则做出标志。(让我用英语表达这个意思,可能说出来就不是这样的。有这个念头的话就该做标记了)4)积累到一定数量,把这类句子摘录出来,做成替换练习模板,反复造句并朗读直至熟练。5)继续浏览。6)通读一遍之后,如此这般再反复几次。
在反复浏览的过程中,那些曾经坚守的概念就会潜移默化的被吸收,不再难缠。
读书就要读好书,读好书就不能随便翻翻,精读,精读,精读。读好书一定要慢,只有慢读才可以细品。 Google+ Wikipedia +English=Almost everything。
读书笔记。摘录原文,写下批注,甚至干脆写一整篇文章,加以分类关键字(以便将来搜索)。不记笔记的人无法理解这种时间精力耗费的合理性,正如不成事儿的人永远不知道事无巨细的道理一样。好书读一遍是不够的,反复阅读可以发现惊喜。
为什么文章全都看懂了,但是题目却做不对呢?人类的大脑有一种特殊且强大的功能叫做模式识别。人类太依赖这种能力了,以至于模式识别还有一种模糊处理的变体叫做模式拼接。处理零散信息的时候,会不由自主的把他们按照之前曾经遇到的模式拼接起来,还自以为是有意义的模式。那些坚信自己读懂了文章的学生,实际上根本没有读懂,他们只能读懂文章中的某些部分。不自觉的启用了自己模式拼接的能力。实际上和真实的正在阅读的文章内容无关,甚至相左。
精读的方法。我们读第一句话(S1),任务只有一个,这句话在说什么(M1)?要弄懂句意,需要两件东西支撑,1)语法知识,2)概念体系。读第2句话(S2)的时候任务就多了一个,不但要搞清楚M2,还要搞清楚M1和M2之间的关系(a, M1被M2支持。 M2从三个角度去解释M1。What ?why ?how?。b, M1和M2共同支持另外一个句子(R1&2),是并列,递进,转折关系。)考试中考生往往遇到的情况是:① M1未知,M2已知,R1&2己知。②M1己知,M2未知,R1&2己知。③M1己知,M2已知,R1&2未知。
同样的道理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不仅要概括出第1段的大意,而且要概括出第2段的大意,还要搞清楚两段之间的关系。
平时练习的步骤。
1)挣扎着搞清楚每一句话的确切含义。运用一切的手段查字典,查语法,查Google。自己动手比花钱让别人替自己干活(报班)有效很多倍。
2)理解每句话每个段落之间的关系,处理段落还有一个任务(概括)。
3)整理词汇。读完一篇文章之后,自己动手整理词汇,远比背单词书效率高出很多。
4)反复读若干遍,读着读着就能发现第1次没有注意到的东西。
5)复述文章。能够书面或者口头复述刚刚读过的文章,实际上需要很多的综合能力:记忆力,逻辑能力转述能力,重新组织能力,再理解能力等等。
6)养成相隔若干天后复习的习惯。
积累阅读量是提高阅读理解速度的唯一方法,读书多的人读书快。真正有用有意义的快速阅读能力是靠积累获得的。
任何文字都有它固有的独特之处,有它独特美丽的根源,语言文字最终是用来表述记录交流思想的。是思想而不是语言文字本身美丽。
所有的人获取知识的最为基础的手段就是通过体验,而所谓的体验,通俗来说就是来自我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比体验再高级一点的获取知识的手段就是“试错”。在“试错”这个手段的基础上,另外一个聪明一点的,也重要的多的获取知识的手段方式,通过“观察”。观察延伸了可以体验的范围。从他人的经历中获得经验或者教训增加自己的知识。体验试错观察都有局限性,因为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能够亲身体验获得,其次有些知识很难通过试错获得。历史研究者无法观察几百年前的历史。阅读就是获取知识的更加重要的手段,当然也是相对更加需要心智能力的手段。文字的出现使得人类的经验积累不再依赖于基因遗传。习得第二语言之后就多出另外一片天空
成年人学英语比小孩子更困难的重要原因是,因为他所需要表达的内容更为复杂,因此表达难度更高。
英语口语不知道怎么说,实际上问题在于没什么可说的。在英语演讲之前一定要花时间写逐字稿。再花时间修订熟悉复述。到了现场基本上就能够做到自如应对。
绝大部分最终拥有良好写作能力的人,基本上都是靠自己多读多写,多改多练,多观察,多思考,多讨论,多积累。写好英语作文两个方法最为有效,1)自己给自己改作文(隔天),2)帮别人改作文。。
作文自查列表。
1.单词拼写错误。
2.名词单复数形式错误。
3.单数可数名词未受限定。
4.词性错误。
5.修饰关系错误。
6.搭配错误。
7.持续错误。
8.非谓语动词使用错误。
9.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误用。
10.不定式与动名词误用。
11.介词误用。
12.连词误用。
13.关系代词误用。
14.冠词误用。
15.代词误用,或指代不明。
16.句子不完整,主干成分残缺。
17.主谓不一致。
18.违反主句专一原则。
19.比较句错误。
20.并列主体不一致。
21.时态错误。
22语态错误。
23.语气错误。
24.不符合英文习惯用法。
绝大部分中国学生犯的错误大部分是单复数问题和时态问题。
除此之外,需要注意的是“一致关系”。
避免错误的另外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勤查参考书。
几乎所有真正有效的学习手段都是简单廉价,往往并不直接去真正有效的。英语学习手段除了,跟读朗读和查字典之外,还有一个就是复述。复述不是一个可以孤立完成的任务,首先要输入(听或读)再处理(理解),而且还需要进一步的处理,重新组织,然后再输出,听说读写无一不包。
真正影响复述效果的是处理过程,关键在于:全面理解.提取要点、理清脉络、以及合理重组这些思维能力。
1.做事情最怕眼高手低。
给自己定下不可能达到的目标,却又不肯付出持续足够久的努力。2.哑巴英语也并没有那么坏。3.速成绝不可能。大多数学生每天投入到英语学习的时间并没有多少,没有经过长期持续的努力。4.英语不能只学不用。5.背单词不是学英语。6.学以致用,用以促学。7.为了学好外语,一定要修炼好母语。
许多人背单词感觉比较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他们母语的词汇量也不足够大。大多数人没有写作的习惯,很多人没有作词真实作句的经验。对各类近义词之间的微妙差异,没有经验也不敏感。7成以上的人完全不具备上下文联系的能力。
10分钟重修语文。
1.词汇。名词记录你所感知的事物,不论抽象还是具体形容词,记录你对所感知事物的感知,动词记录你感知事物发出的动作,副词修饰动词的时候,记录你对所能够感知的那个事物所发出动作的感知副词,修饰形容词的时候,用来记录你对能够感知的那个事物的感知的感知。
2.语法。中文也好,英文也罢,一本语法是足够了。
3.逻辑。生活中的逻辑面对的是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4.文风。文艺类文章和说理类文章。文艺类文章,可能更注重修辞考究,措辞华丽,天马行空。说理论文章,根本的目的让人看懂传递信息,积累知识,交流经验。简洁朴素,有效,准确具体。
5.修饰。所有的修饰之中,类比是不可或缺的。
6.知识。字词句,语法,风格修辞都是表达手段。肤浅的文字只属于肤浅,是作者没做功课,知识改变命运,只是因为一个人获得新的知识以后,他的整个世界都会因此发生变化
7.沟通。有效表达只是最基本的层次,有效沟通才是真正的目标。输出取决于输入不吃,草的牛是解不出来的,沟通不是为了说服,更多的是为了获取反馈,沟通的技巧最重要的只有一个,不要认为自己与自己的观点是一回事儿。
8.实践。经验需要积累而积累只能通过实践好的文章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改出来的,写字多到一定程度才能知道文字的种种属性,不仅要多写,还要为写好而做更多的功课,这是良性循环的起点。
9.技巧。获得知识的技巧,从观察到聆听,从阅读到反角,从读书到笔记,从使用图书馆到使用搜索引擎一切获得知识的手段需要技巧,还需要不断的打磨这些基本技巧,其次是逻辑思考的技巧,再次是沟通的技巧。
10修正没有,人从一开始就做到完美,一篇好文章要反复修改,才成为好文章,技巧需要打磨修正,有时候推翻从头再来,需要的不仅是勇气,还有耐心和智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