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养育的选择》

《养育的选择》

作者: 燕子简记 | 来源:发表于2018-07-09 14:51 被阅读0次

    互动导入

    讲书之前,我们来听听下面有没有咱家熊孩子?

    A小宝:抢玩具,拖拉,磨蹭,不自己吃饭,想要的东西不满足他就撒泼打滚。

    B小宝:不爱说话,说话声音小的像蚊子叫,不打招呼,上幼儿园总哭,胆子小,爱黏人。

    C小宝:脾气大,动不动就生气,打人,总想赢,输不起。还说不得稍说两句,哭鼻子,摔东西,承受不了,还闹着离家出走。

    上述三宝有没有哪个小宝更像你家小宝呢?(互动)

    面临这些问题

    A类妈妈很随性:无需困惑,这是孩子还小,不懂事儿,长大一点就会好了。

    B类妈妈很困惑:怎么办?孩子是说——说不得,夸——夸不得。人们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可我家孩子为什么总是给点好颜色就想开染坊,给个梯子就想爬墙呢?这是我不会夸吗?我该怎么养育我家熊孩子呢?

    你更像上述哪一类妈妈呢?(互动)

    承上启下

    无论你是随性的A类妈妈,还是困惑的B类妈妈,育儿是要懂点科学的,家有熊孩子,不懂点科学教养法则,怎么能见招拆招,收拾育儿路上的“小怪兽”呢?

    【书籍作者简介】

    我们今天要讲的这本《养育的选择》作者陈忻,她是教育系硕士,心理学博士,她用众多科学实例,解析了养育孩子的种种困惑,让更多父母轻松掌握熊孩子养育法则,让父母们不纠结,不困惑,不盲目,科学育儿,不留遗憾。

    接下来我们来讲这本《养育的选择》。我把这一本书归纳为三个模块

    【书籍大纲】

    一,养的困惑:养孩子,如何做才能不困惑,更从容。

    二,育的选择:育孩子,如何选择养育方式才更合理。

    三,教的迷思:教孩子,如何教才不迷茫,更科学。

    下面我们讲第一个模块儿养的困惑,养的困惑包括四部分内容。

      一  养的困惑


    困惑一:孩子是否缺会乏安全感?

    困惑二:孩子应不应该早教?

    困惑三:敏感期真的无处不在吗?

    困惑四:孩子能不能看电视?

    我们先来讲第一个困惑

    困惑一:孩子是否会缺乏安全感?


    我们总是能够听到爸爸妈妈们在聊,我家孩子一上幼儿园就哭个不停,他是不是缺乏安全感呀?我家孩子见到人总是不愿意打招呼,别人和他问好他直接藏到爸爸妈妈的身后这是不是也是缺乏安全感呀?想知道孩子是否会缺乏安全感,我们先来认识什么是安全感。

    ,什么是安全感, 安全感是怎么样形成的

    那什么是安全感呢?安全感就是让孩子觉得安全的一种感觉。

    那安全感是怎么样形成的呢?安全感是孩子通过对妈妈的依赖与对妈妈的信任逐步建立起来的

    人一生的安全感基本上在0—2岁这一阶段建立起来的,0-2岁的宝宝是完全的依赖妈妈的,那妈妈就要让宝宝的行为及时的得到满足,这样就形成了安全的依恋关系,有利于安全感的养成。如果妈妈总是忽略宝宝的需求,这样就形成了不安全的依恋,影响宝宝安全感的养成。

    【举例】比如孩子突然哭了,妈妈要及时地做出反应,去看看孩子是饿了?还是不舒服了?或者是害怕了?找到原因去满足他安抚他。这样宝宝就会非常的信任妈妈,从此建立了对妈妈的安全依恋。妈妈就成为了宝宝探索世界的强大后盾,有了妈妈的支持,他就会更积极主动的去探索世界了。这样孩子不容易缺乏安全感。

    心理学家哈洛,他用幼侯做了一个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安全依恋关系的基础是拥抱。

    所以妈妈也就不用担心,因为要工作,经常离开孩子,孩子就会缺乏安全感。安全感是父母和孩子在亲子关系中通过信任和一点一滴的互动逐渐形成的。因为爸爸,爷爷奶奶都是可以和孩子建立这种安全依恋关系的。如果妈妈在回到家时,能够和孩子有足够多的拥抱,多陪伴孩子,妈妈和孩子的关系依然会很亲密。了解了不同时期孩子的依恋特点,你就不会焦虑了,就知道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安全感 了,培养孩子得安全感也是有法可循的。

    二,培养孩子安全感的方法

    1,孩子刚出生时,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

    六个月之前的宝宝,她哭了肯定是有原因的,可能是他饿了,尿了,或者是哪里不舒服了,所以妈妈要做的是及时的给出反应。看孩子到底是怎么了?我们可以给他哼个小曲,去抚摸她的皮肤,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这样就会逐渐建立起了孩子对父母的安全依恋。

    2,从宝宝六个月开始,父母主动陪伴,可以克服黏人。

    从六个月起宝宝就学会粘人了,如果爸爸妈妈不在他的身边陪他,他就会用哭声来召唤父母,这时候我们要做的是在他哭之前尽量的多去陪伴他。和他一起去探索世界满足他的好奇心,这样慢慢地到一岁多之后他就学会自己玩了,也就不会那么的粘人了。

    3,宝宝一岁多的时候,父母提供安全的环境,让孩子进行探索。

    孩子一天比一天大了,他的好奇心也越来越强了,所以他就会去摸摸这儿,摸摸那儿,如果这时候妈妈说,这个不许动,那个不许碰,小孩子就不敢去探索了,他的好奇心也就会得不到满足。那这时候妈妈要做的是把那些有安全隐患的东西全收起来,给宝宝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让他尽情地去探索。

    4,孩子两岁之后,他就可以理解妈妈了,妈妈要多解释给孩子听。

    如果妈妈要离开的话可以和孩子去解释自己要去哪儿,去干什么,多久会回来。妈妈说清楚了,做到了,他就会信任妈妈。那孩子是可以忍受这种短暂的分离的,他也不会因为分离缺乏安全感。

    所以只要父母为孩子提供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及时的为孩子的需求做出反应,多拥抱,多积极主动的陪伴,让孩子信任父母,父母也就不必担心孩子会缺乏安全感。

    接下来我们讲第二个困惑

    困惑二:孩子应不应该早教?

    孩子到了一两岁的时候,爸爸妈妈们开始困惑了,孩子应不应该早教?一类父母他们奉行快乐早教,就是“放养”式的养育孩子,撒手不管让孩子自由的发展。另一类父母大脑里有一根弦紧紧绷着,就是我的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两岁孩子识字,学英文,学画画,学钢琴。这是早教吗?接下来我们讲这一困惑中的第一部分内容。

    一,早教是什么?孩子应不应该早教

    早教是什么?早教不等于早点儿教,早教其实就是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提供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各种条件,让他们无论是从生理上还是自我认知上,情感上都能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那孩子应不应该早教呢?应该早教,早教非常有必要,而且良好的早教会为孩子们的一生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什么这么说呢?脑科学研究发现,孩子在三岁之前大脑发育特别快,而且可塑性特别强。

    大脑是由神经细胞组成的,细胞与细胞之间的间隙叫突触,孩子两三岁时突触的数量是成人的两倍。这个突触是宝宝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

    【举例】我们如果把脑神经细胞比作花朵,把突触比作花茎的话,早教就是给花浇水施肥。在花朵成长期间没有给花浇水施肥,花茎不能有效的为花朵输送养份。时间长了,花茎会干枯,花朵会枯萎,也就是说宝宝大脑中的突触是要工作的,接受不到工作任务的,不能好好工作的就会被淘汰。

    所以早教的作用就是要在宝宝三四岁的时候,在突触数量达到顶峰的时候,去帮宝宝增加并留下那些能够快速准确有效传递信息的突触,淘汰掉那些没有用的突触。帮助孩子在大脑发育的早期得到有益的发展,为他们的一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根据脑科学研究,可以肯定的是早教是非常有必要的,会为孩子的一生打下良好的基础。既然早教这么重要,什么样的早教才是好的早教呢?

    二,什么样的早教是好的早教

    1,好的早教父母要注重宝宝各种感官的均衡发展

    我们尽力为宝宝在生活中提供不同的环境,让他们有不同的体验,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举例】在孩子开始吃饭的时候,大人总是觉得孩子自己吃饭会弄的脏兮兮的,不让孩子自己吃,这下好了,孩子到了自己能吃饭的时候也不自己吃,就让大人追着喂着吃。相反孩子刚开始吃饭父母就让孩子去抓着吃,去触摸感受,孩子看到大人用勺子用筷子,他也会去尝试,慢慢的孩子就学会了用勺子筷子来吃饭,日后这样的孩子上幼儿园就会积极主动地吃饭不会有吃饭问题。

    2,好的早教,要符合宝宝的发展特点,让孩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科学家用小白鼠做实验

    第一组小白鼠被隔离在小笼子里独自生活

    第二组的小白鼠放到了一个相当大的笼子里和其他几只小白鼠生活在一起。

    第三组小白鼠生活在信息特别多的环境里。

    然后,发现生活在自然环境里的小白鼠大脑发育的要比上面三组的都要好,这就是因为在自然环境里小白鼠做着自己喜欢的事,经历着各种各样的体验。所以对于孩子来说,好的早期教育我们应该让他在各种各样的环境里,自己去体验,去发现,去学习总结。这样有利于孩子的大脑发育培养创造力。

    其实良好的早教来源于生活,父母就是最好的早教老师,家庭就是最好的早教场所。早教机构教给孩子的是某些技能,很难做到均衡的发展,机构最好是当作家庭早教的辅助。


    总结一下内容,早教非常有必要,就是要父母提供有利的条件让孩子得到全面发展。好的早教要适时,适量,符合孩子的发展需求,让孩子的感官均衡发展。父母和家庭是早教的主力军,父母要充满爱心与耐心,提供多样的环境与物品鼓励孩子积极探索。

    接下来我们讲第三个困惑:

    困惑三:敏感期真的无处不在吗?

    关于敏感期我们做个小调查,孩子两岁了,不好好吃饭。

    第一类父母:他们非常的着急,是不是孩子错过了吃饭的敏感期,我应该怎么弥补呢?

    第二类父母:他们觉得没关系,不着急,是宝宝的吃饭敏感期没到,等到了吃饭敏感期他自然而然就会好好吃饭了。

    你是哪一类父母呢?(互动)无论你是第一类父母,还是第二类父母我想对你讲的是,其实你并不知道什么是敏感期。


    一,什么是敏感期

    那什么是敏感期呢?敏感期指的是就生理上来说对于某些能力的产生和发展是最优时期,这一时期会对外界的刺激特别的敏感。而且孩子的学习窗口很大,不是几个月或者一年的时间那么容易错过,更不是稍纵即逝错过了就无法弥补。

    【举例】我们拿孩子学说话来举例,孩子从出生他的生理上已经具备了学说话的条件,宝宝出生的头几年对语言很敏感,如果我们适当的给孩子一些刺激,提供一些适合语言发展的环境。确实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学说话学的会非常快。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错过了头几年这个学说话比较敏感的时期,孩子这一辈子就不会说话了。

    所以,即使你在敏感期没有给孩子提供辅助,孩子的发展仍会进行,只不过是效果可能差一点。所以我们要正视敏感期这一话题不要走极端,正确面对敏感期。


    二,如何正确面对敏感期

    1,家长不要陷入“敏感期”这三个的的陷阱里,要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

    孩子的成长规律和特点会通过不同的行为表现出来,每个孩子的发展有共同之处,也都有个体差别。

    【举例】孩子到了三四岁,他的生理上就具备了发展一些精细动作的能力。可在发展这一能力的过程中,每个孩子的兴趣都不一样。有的孩子对画画感兴趣,有些孩子对拼积木玩儿小汽车比较感兴趣。这些父母就开始焦虑了觉得自己的宝宝会不会错过画画敏感期,千方百计地让他们喜欢上画画,强迫孩子去学画画。其实这都是正常现象,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画画敏感期。这一时期的孩子他们是进入了发展自己精细动作能力的时期,但是每个孩子的兴趣不同,有的是通过画画来发展这一能力,有的是通过搭积木来发展这一能力,我们父母要做的是鼓励孩子的兴趣,而不是为了所谓的敏感期,强迫孩子去做他不喜欢的事情。

    父母对敏感期不要过分的焦虑强迫孩子去做不喜欢的事,要多鼓励孩子的兴趣。但是也不要完全的忽视敏感期,因为孩子早期大脑的发育有敏感期,所以父母要重视大脑发育的敏感期。


    2,家长要重视大脑发育的敏感期。

    因为我们在讲早教话题的时候讲过,早期大脑的发育很关键,有很强的可塑性,同样大脑的发育也有一定的敏感期。

    【举例】给大家举个例子,有些小宝宝出生的时候眼睛就有白内障,如果父母可以抓住大脑发育的敏感期在四到六个月之内做手术,他的视力会恢复的非常快,但是如果等到他长大成人了再做手术的话,那他恢复视力的可能几乎没有,而且是永久的。

    这就告诉我们,父母要重视大脑发育的敏感期,如果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发生了某种严重的缺失,我们也要及时地注意到,年龄越小越容易恢复

    我们知道了该如何正确面对敏感期之后来做一个练习题。

    【练习题】识字有没有敏感期?孩子应不应该早期识字?

    A:孩子有识字敏感期,应该等到敏感期的时候再让孩子识字

    B:没有什么真正的识字敏感期,只要孩子感兴趣,任何年龄,随时随地都可以让孩子从生活中来认识汉字。

    正确答案,当然是B

    识字这件事情,我们不能从敏感期这一角度去看,我们应该从孩子发展的规律,从他们的共性和个性出发来对待。


    总之父母不要因为怕错失敏感期而焦虑逼迫孩子学这学那,也不要消极的等待敏感期阻碍了宝宝的发展,我们要尊重宝宝的发展规律正确面对敏感期。只要是在正常的环境里有着良好的亲子关系,宝宝的日常生活丰富多彩且有规律,父母给了孩子足够的爱,我们就不用担心孩子会错过什么敏感期。

    接下来我们讲最后一个困惑

    困惑四:孩子能不能看电视?

    到底孩子能不能看电视?你们觉得呢?能还是不能?(互动)

    孩子到底能不能看电视,我们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发展特点,适当选择,正确面对。

    一, 两岁以下的婴幼儿不适合看电视

    1,两岁以下的婴幼儿根本不理解电视里的内容,过多过早地看电视容易产生注意力障碍。

    【举例】拿宝宝喜欢看广告来说,广告的时间短,画面变化特别快,对宝宝来说这一个又一个新鲜的广告画面对他有很大的吸引力。他是被新鲜的事物所吸引了。华盛顿大学的博士的一项研究,他发现三岁以前每多看1小时的电视,等孩子到七岁的时候产生注意力障碍的可能就多了10%。他的另一项研究发现三岁之前大量看电视的幼儿,他们在注意力,记忆力,和阅读方面都有一定的困难。

    2,婴幼儿要想快速准确理解他人的意图,感受,需要通过大量的互动来实现。

    【举例】我们给婴儿喂饭,你如果舀一勺饭放到这个宝宝的嘴边。让他感受到饭的热气后。告诉他得稍微等一等,饭现在很烫。那宝宝有了自己的感受,他就会明白妈妈的意思是什么,那如果宝宝是从电视里看到了同样的场景。他很难明白烫是什么意思,宝宝对社会的认知是需要在生活中通过大量的生活体验与互动来实现。宝宝看电视的话无法亲自体验,认知就会有偏差。

    两岁以下的孩子不适合看电视。教育性的电视节目不是可以让孩子学知识嘛,应该越看越聪明啊,也不能看?就下来我们讲这部分第二个内容。

    二  ,教育性的电视节目并不会提高孩子的智力让孩子变聪明

    【举例】我来给大家讲一个真实故事。迪士尼公司曾经发生过一个退款事件,迪士尼公司之所以会退款,是因为他们受到了一个组织的控告,怎么回事儿呢?因为该组织掌握了他们在宣传《小小爱因斯坦》时候的虚假欺骗性广告数据。他们声称《小小爱因斯坦》是有教育性的,看这个节目能提高孩子智力的,能让孩子变聪明的。但是华盛顿大学的博士们研究发现。一岁左右看过《小小爱因斯坦》的孩子他们的语言发展测试成绩比没有看过这个节目的孩子的成绩明显偏低。17到24个月年龄的幼儿,不论他们看没看过这个节目,他们的语言发展没有什么区别。最后迪士尼公司用赔偿避免了那个组织的控告。很有意思的是迪士尼公司一直在寻找证据,希望推翻科学家们的研究。那大家猜怎么着了?直到现在为止,他们仍然没有找到任何证据去推翻那些研究成果。

    听完故事,我们自己心中已经有了结论,看这类所谓的教育性电视节目的宝宝不仅没有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反而还可能有损害,不看这类节目的孩子没有任何影响。

    有研究表明三到六岁的孩子,适当的看电视对他们是有利的,控制好合适的时间选择合适的节目,最好父母陪宝宝一起看多和宝宝互动,让宝宝结合具体的实际体验加深理解。

    其实说到底最重要的是“适当”两个字。两岁以下的婴儿最好不看电视。三岁以上的婴儿可以适当的看电视,选择合适的节目,适时,适量,把电视节目与现实生活联系到一起,丰富孩子的现实体验,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有助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二模块的内容育的选择,包括四个部分内容。

      二  育的选择


    选择一:父母要选择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吗?

    选择二:父母要选择接受孩子的负面情绪吗?

    选择三:父母要选择赏识教育吗?

    接下来我们来讲第一个选择

    选择一:父母要选择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吗?

    父母要选择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吗?让孩子守规则吗?

    一类父母:坚决反对规则,孩子的童年应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要那么多的规则干什么!这会限制我孩子的发展自由,束缚孩子的天性与个性。

    另一类父母:坚决拥护规则,小孩子没规矩,让周围笑话不说显得很没教养,从小培养孩子自强自立的精神,必须要给他立规矩,让他守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你是哪一类父母呢?(互动)到底要不要选择培养孩子守规则呢?我们先来认识规则放到孩子身上的好处。

    一,规则的好处

    规则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和行为习惯,让孩子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规则不是禁止孩子干什么,我们制定必要的规则是为了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和行为习惯更好的学习社会规则,更好的成长,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举例】比如小时候没有什么的规则意识的孩子,进入一年级,在教室里乱走,坐到椅子上也总是坐不住左摇右摆,老师讲课,也不能够专注地听课。他的学习成绩肯定受影响。那如果幼儿园有很好地规则帮他们规范行为,上小学之后,他们就更容易适应新的环境,学习也不会受影响。

    我们了解了规则的好处也知道了规则的重要性。所以说制定规则没有错。关键是规则要理解和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这样的规则就是好规则就不会抑制孩子的天性。那如何来制定规则呢?我们要遵循以下两条原则。

    二,制定规则的原则

    1,要鼓励孩子思想自由的同时规范孩子行为

    【举例】我们上绘本课的时候看到一个画面,我们会让孩子自己思考,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不能随口就说,要举手。我们发现孩子们的答案各不相同,有的想法是我们成人根本想象不到的。

    举手这一规则不仅没有抑制孩子的个性和想象力,而且还规范他们的行为。


    2,不制定做不到的规则,只制定具体的规则。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理解能力,专注力和自控能力有限,所以我们在制定规则的时候,要结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制定他们能做到的规则,而且越具体的规则孩子越容易做到。

    【举例】比如老师要求孩子们遵守纪律,这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但你如果告诉她在上课时间不能教室里乱走,不能和别的同学说话,上课不能迟到。这样的规则就比较具体,孩子们执行起来也会更容易。

    执行规则时父母要理解孩子,让他们内心认同规则,给孩子主动选择的机会。这样的话孩子往往也很容易接受并遵守规则。但是父母要坚持底线,需灵活变通方法,可以偶尔让步但是不能太随意。

    要培养孩子守规则吗?答案很明确了。规则是一种教养方式,不是给孩子自由发展的限制。规则可以很好地规范孩子的行为,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他们健康成长。只要是尊重孩子发展规律结合孩子的发展特点制定的规则就不会抑制孩子的天性,只要是能感受孩子的感受用理解和爱的方式来执行规则,孩子就不会失去自由。

    下面我们讲第二个选择

    选择二:父母要选择接受孩子的负面情绪吗?

    很多父母会抱怨,“我家那大宝贝,人不大脾气倒挺大。”,“我家孩子呀,特别爱哭。动不动就哭,一点 也不乖。”那么父母要选择接受孩子的负面情绪吗?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什么是负面情绪。

    一,什么是负面情绪,父母如何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

    负面情绪它是一种客观存在,不会因为你不喜欢它就消失了,不可能想把他压制住就把他压制住。孩子不像大人能克制自己的情绪。对于孩子而言我不高兴了我就要通过摔东西,发脾气,大喊大叫,这些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所以坏情绪不是坏性格,当孩子在发泄坏情绪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只关住他的行为去制止他,我们更应该去理解他关注他的情绪。

    【举例】一个小男孩儿,一只手拿着水壶在喝水,另一只手里拿着一个玩具,在广场上玩。旁边的小朋友突然把他的玩具给抢走了,于是这个孩子就生气了,把手中的水壶使劲扔在了地上,大哭起来。这下爸爸急了。

    爸爸:“你怎么回事儿,水壶可以扔地上嘛,都打坏了,赶紧给我捡起来!哭什么哭。”

    爸爸这样一说,孩子哭得更凶了。孩子妈妈过来抱了抱宝宝说:

    妈妈:“宝贝,小朋友,把你的玩具抢走了你特别生气对不对?可是你把水杯扔到地上,你的玩具也不会自己跑回来,对吧?你想不想把玩具要回来呀?那我们先把水壶捡起来,我教你怎么把玩具要回来。”

    这时候孩子把水壶也捡起来了,哭也不哭了。所以父母了解关心孩子的情绪很重要。了解了孩子的情绪,我们该如何帮他来疏导情绪这更重要。

    二,如何帮助孩子疏导坏情绪

    1,帮助孩子认识情绪,让孩子学会恰当的表达情绪,切忌盲目和简单粗暴地处理情绪。

    孩子有正面情绪,负面情绪,我们都要理解,情绪没有好坏之分。但是表达情绪的方式有好坏。所以我们要让孩子懂的在不伤害他人,不伤害自己,不损坏财物的情况下,恰当合理的表达情绪。父母可以感同身受地帮孩子去疏导情绪。让孩子感觉到他情绪的合理性。

    【举例】小孩子学骑自行车,学了半天还是没学会,自己生自己气了,小脸憋得通红,自行车一推,坐到地上生闷气嘴巴还咆哮道

    孩子:“不学了!”

    爸爸:“你这是生气了吗?那爸爸先陪你一起生会儿气,要不你去把自行车踹两脚?”

    孩子:“爸爸我不是生自行车的气,其他小朋友都会骑,就我不会骑,我太笨了。”

    爸爸:“你这都算笨,那我岂不成笑话了,你不知道,我小时候学了很多天我都没学会,后来爷爷教我了一个独门绝技,我两小时就学会了。”

    孩子特别激动问:“爸爸,爸爸,什么独门绝技呀,你怎么早不说,快教教我吧。”

    然后按照爸爸的说法,孩子又开始愉快地学自行车了。

    如果这位爸爸,不管三七二十一,上去就数落孩子,讲大道理,“怎么回事?这多大点事儿!有什么好生气的,不会就多练习嘛,多骑两圈就会了,站起来继续练习。”这样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孩子不仅走不出坏情绪,反而会更生气

    当孩子处于某种情绪中时,你跟他讲道理他是听不进去的。所以说孩子不是不讲道理,孩子只是需要大人理解他们的情绪,得到理解后,心情平复了,原来的情绪问题也就不是什么问题了


    2,启发思考,通过解决问题来疏导孩子的情绪

    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情绪表示理解和认同,还不能让他们静下来。光认同情绪还不够,我们要启发孩子思考解决问题。

    【举例】比如孩子的玩具坏了,我们首先告诉孩子,宝贝,你的玩具坏了你很难过,的确那么好的玩具坏了我也有点难过,让我们一起来想办法把它修好吧,这时候孩子的坏情绪就开始转变了。他就开始思考要怎么样才能把这个玩具修好了。假如修不好,爸爸可以告诉孩子,爸爸需要学习一些修玩具的技术,你把它保存好,等我学好了,我们再一起来修。

    所以说情绪有好有坏这是正常现象。不是孩子有坏情绪,孩子就是坏性格。孩子有坏情绪的时候我们应该帮助孩子来认识情绪,我们要认同,理解孩子的情绪。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来帮他们疏导情绪,恰当的表达情绪,切忌盲目和简单粗暴,避免过多的成人思维。


    选择三:父母要选择赏识教育吗?

    一说赏识教育好多家长又犯了选择困难症。有的父母说我家孩子被夸惯了,现在受不了一点点的批评,没有任何的抗挫折能力。有的父母说我家孩子呀被表扬多了,不敢接受挑战,现在做事小心翼翼,就怕他做错了,得不到别人的赞扬,真不知该如何做?相信大家听完今天的课程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就更有方向了。

    一,什么是赏识教育及赏识教育的意义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真正的赏识教育及赏识教育的意义是什么?真正的赏识教育应该是认清孩子的优缺点后,用评价的方式激励孩子,让我们的评价持续的影响孩子,让孩子通过我们的评价方式逐步学会适当的评价自己。举个例子大家就能清晰,直观的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赏识教育了。

    【举例】场景一

    孩子拿着试卷跑回家上气不接下气地对妈妈说:

    儿子:“妈妈,我这次数学考了一百分!”

    妈妈:“啊呀,儿子,你真棒!考了一百分啊,你真厉害,”说着在儿子的额头上beng,beng亲了两下,“赶紧做作业去吧,妈妈给你做你最爱吃的酱排骨。”

    一顿夸赞之后,孩子,妈妈心里都乐开了花,各自干自己的事情去了,这孩子一边写作业一边想,快点写玩吃我最爱吃的酱排骨去喽!

    场景二

    孩子拿着试卷跑回家上气不接下气地对妈妈说:

    儿子:“妈妈,我这次数学考了一百分”

    妈妈:“啊呀,儿子,考了一百分啊,妈妈知道你这次肯定能考高分,你最近做作业那么认真,而且你现在做完题每次都仔细检查一遍。我想,你考试的时候做题肯定也很认真很仔细,肯定就不会些因为粗心丢分了,而且上次你们老师说你最近上课听讲也很专注,所以我猜你这次肯定能考高分。果然被我猜中了!儿子你真是好样的,妈妈为你骄傲。赶紧做作业去吧,妈妈给你做你最爱吃的酱排骨。”

    一顿夸赞之后,孩子,妈妈心里都乐开了花,各自干自己的事情去了,这孩子一边写作业一边想,妈妈说的对,考高分是有原因的,我还得继续认真仔细地做作业,专心听讲,争取下次还考高分,就会有更多的排骨吃喽!

    场景二中妈妈的称赞,才是真正的赏识教育,夸赞的是孩子的现在,影响的是孩子的未来。这也是赏识教育的重要意义。

    所以父母需要长期的,习惯性地引导孩子去关注事情的过程,而不只是关注事情的结果。这样的赏识教育才有意义,才能让孩子关注到自己做事的过程,真正的激发孩子的内部动机。究竟该如何的称赞孩子才能真正的激发他们的内部动机呢?

    二,如何称赞孩子

    称赞要具体而诚恳,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

    如何做到具体而诚恳的评价呢?父母要用赞赏的语气来描述自己所看到过程的和自己的感受。而不能笼统的只对结果进行评价。对于孩子来说他人是怎么评价自己的,是从哪方面评价自己的,这个过程才能让她逐步学会客观的评价自己。

    【举例】比如,孩子画了一幅画。拿给妈妈看,妈妈说:“你画的真好!”这样一句笼统的评价孩子根本不知道他哪里画的好。如果妈妈说:“这幅画是你画的,真为你骄傲,你进步真大,你看这棵大树上的鸟巢,肯定不好画,肯定是你花了很多的心思,很认真很耐心的才画出这样的效果的,你真的很棒。”这样的评价,孩子下一次画画的时候就能够想到妈妈说我画画很有耐心,很认真,所以这次画的时候我一定也要很耐心很认真的去画。

    这样具体而诚恳的评价就对孩子起到了真正的激励作用。

    所以父母称赞孩子,方式很重要。我们要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鼓励孩子让孩子看到自己做的好的地方,做的不好的地方要努力弥补。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有努力的方向,才会不断进步,最终建立强大的自信心来面对以后人生。那么自信心对孩子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三,自信心对孩子的影响

    自信心强的孩子,他们做事主动,也敢于尝试新鲜事物,这样孩子会学到各种各样的技能,能力会越来越强。自信心很重要,但是我们在培养孩子自信心的同时,也要注意不能过分关注孩子的某一方面的成绩,让他养成特定的自信心,这是有害的。

    【举例】比如一个孩子,在朗诵方面特别好,那父母也经常夸孩子的朗诵能力,见人就说,哎呀,我家孩子,朗诵特别厉害,口才一级棒,站到台上气场十足,所以孩子这方面也非常的有信心。可是在一次比赛中,这个孩子没有获奖,这对他的自信心打击非常的大。他觉得他最自信的领域竟然获得了这样的成绩。那他在其他领域方面就更失去了自信心。

    所以我们父母称赞孩子的时候,就要以建立孩子全面的自信心为目的。有着全面自信心的孩子即使在这一方面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也没有关系,因为他在其他方面也很有自信。这样对孩子的打击就不会特别大。

    称赞是一项技术活。所以,作为父母,我们要学会具体,诚恳的称赞。要称赞过程而不只是称赞结果。只有我们恰当的评价孩子。孩子才能恰当的进行自我评价。而这称赞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孩子建立全面的自信心。让他更好地面对将来的人生。

    接下来我们讲这本书的最后一个模块,教的迷思,包括四部分内容。

                三  教的迷思


    迷思一:父母要教孩子经历挫折吗?

    迷思二:父母要用“快乐教育”的理念教孩子吗?

    迷思三:父母要教孩子听话吗?

    迷思四:父母要教孩子从小学习知识吗?

    我们先来讲第一个迷思

    迷思一:父母要教孩子经历挫折吗?

    我们在网上总能看到有一些孩子考试没考好,承受不了压力,选择轻生的。还有的孩子爸爸妈妈训两句受不了,选择离家出走的。当父母们看到这些消息时,他们觉得孩子必须要接受挫折教育,必须从小锻炼孩子的抗压能力。父母要教孩子经历挫折吗?

    一,什么是真正的挫折教育

    什么是真正的挫折教育?真正的挫折教育是通过父母全面支持让孩子形成抗挫折能力,这才是真正的挫折教育。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我们父母要做的是,结合自己孩子的年龄特点,个人能力,从全面支持引导孩子,陪孩子面对挫折,到最后逐步放手。

    有的父母会问。我们总是帮助孩子陪他面对困难,会不会让他养成依赖父母的毛病啊?碰到困难不自己解决就想让的爸爸妈妈来帮他。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为什么必须要父母的支持呢?接下来我们来讲这部分的第二个内容。

    二,孩子面对挫折为什么需要父母的支持

    1,孩子的大脑发育水平决定了他不能够独自面对挫折。

    我们成人面对困难的时候我们通常是先分析一下,再想办法解决。这些对于小朋友来说无法做到的。因为人类大脑发育中负责推理,决策,分析和自我控制的这些前额叶要发展到20多岁才会成熟。所以小朋友面对挫折的时候需要父母的支持。

    2,父母的帮助会让孩子更好的适应未来的社会。

    我们成年人能做到越挫越勇也是很不容易的。更别说是小朋友了,他们的认识能力不足,在面对挫折的时候,他就会失去信心,会放弃努力。有了父母的帮助和爱,孩子很容易变得乐观,积极。

    【举例】我儿子在故事表演。他总是记不住台词,你多给他纠正两遍他就特别毛躁,“我怎么又说错了,啊~啊,我记不住,我不想表演了。”后来我就想,我跟他来演一下吧,这样在场景中,亲身体验后,孩子的记忆效果应该会更好。果然,演了几遍后孩子进步飞快,他对故事表演也越来越有信心了。

    所以说,当孩子碰到困难的时候,他们都需要来自父母的支持,父母对孩子的帮助是非常重要的。这就会让孩子更积极,更自信的面对困难,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既然父母的支持如此重要,那父母应该如何支持孩子呢

    三,父母应该如何支持孩子面对挫折

    1,给孩子情感上的理解和支持。

    我们要理解孩子的感受,并想办法帮助她用恰当的方式来发泄情绪。要告诉孩子失败和错误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伤心,难过,失望也是我们每个人经常会经历的,关键的是我们怎么样对待这些问题。不要一看到孩子做错事情,就指责孩子---你错啦!

    2,培养孩子养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支持孩子面对挫折的最终目的还是让孩子能够自己解决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举例】比如高中学生高考失利。没有考上自己理想的学校。有解决问题意识的孩子,他会这样想,我是该选择一所差不多的学校去上大学呢,还是要复读再考呢?没有解决问题意识的孩子,他就会很崩溃,觉得自己不够好,一直沉浸在自己的情绪里,很难走出来。

    所以父母应该培养孩子从小养成解决问题的意识。孩子有了这样的思维意识就能养成很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受益一生。


    我们今天认识了真正的挫折教育是需要父母为孩子提供情感,认识,思维全方面的支持的,父母的爱是孩子坚强意志的后盾,所以,父母一定要了解孩子,包容他们,给他们支持和勇气与他们一起去面对挫折。告诉孩子你不必那么完美,经常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帮他们排解情绪,最终让孩子养成面对困难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我们讲第二个迷思

    迷思二:父母要用“快乐教育”的理念教孩子吗?

    快乐教育,这也是当下很多父母推崇的教育理念。很多父母采取了“放养”的教养方式,他们认为爱孩子就要让孩子时时刻刻都快乐,自由,对孩子没什么要求,孩子做事随心所欲也不加以限制,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得到快乐。这样的快乐教育孩子就可以永远快乐无忧了吗?我们来看看什么是真正的快乐教育。

    一,什么是真正的快乐教育

    真正的快乐教育,应该是让孩子经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后从中学会如何获得快乐,可以快乐的成长

    【举例】有的父母在孩子上小学之前,在认字和算数这些学习上从来都没有辅导过孩子。他们觉得开心地玩耍,孩子才能快乐成长。可是等孩子上了小学学习跟不上,天天被老师批评,孩子能快乐吗?有的孩子从小被放养长大。上小学后无法适应小学生活。上课不专心,作业也不做,父母着急了天天训孩子,他能快乐吗?

    这这些父母奉行的快乐教育就跑偏了方向,走了极端,后果和父母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驰。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对孩子进行快乐教育呢?接下来我们讲这部分的第二个内容

    二,父母如何对孩子进行快乐教育

    1,父母要明白欢笑和泪水,对孩子的成长同样重要

    作为一个正常的人应该体验各种情绪。如果一个人只体验快乐而从未体验过其他情绪那是不正常的。一个人的情绪发展是渐进的。一些负面情绪对孩子的发展也很重要。

    【举例】有个人看到蝴蝶从蛹壳里挣扎着往外爬特别的痛苦,他出于好心帮蝴蝶把蛹壳剪开让他顺利地从壳里出来,没想到蝴蝶出来以后,翅膀却张不开,最后死了。其实,痛苦的挣扎过程中,是蝴蝶自我成长的过程,我们让他舒服了,可是最后的结果却是我们不想看到的。

    其实对待孩子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希望他能够展翅高飞,获得更好的成长,就必须让他经历体验各种情绪。尤其是适度的苦难更容易让孩子获的快乐,但是父母切忌走极端。

    2,父母给孩子积极正面的影响,利用孩子不快乐的时刻,让孩子从中获得快乐,获得成长。

    孩子的成长没有绝对的快乐。面对孩子的成长变化中的不快乐时刻,父母可以利用这些不快乐的时刻,让孩子从中获得快乐,获得成长。

    【举例】比如晨晨的玩具被小明给弄坏了,晨晨特别生气说,再也不和小明玩了,

    妈妈说:“小明是故意弄坏你的玩具吗?”

    晨晨说:“不是,是他拿的时候不小心掉到地上了。”

    妈妈又问:“那小明弄坏你的玩具他很开心嘛。”

    晨晨说:“其实也不是,他还有点不好意思跟我道歉了呢。”

    妈妈接着说:“噢,给你道歉了呀,那你没有原谅小明吗?”

    晨晨说:“没有”。

    妈妈又说:“”那如果是你把小明的玩具不小心,摔到地上弄坏了,小明不原谅你,你开心吗?”

    大家猜测一下接下来什么晨晨会说什么?(互动)

    几秒钟后晨晨说妈妈我还是原谅小明吧,我想去和他一起玩。

    这个例子中妈妈要做法恰当地培养了孩子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能力。其实也让孩子很好的调节了自己的情绪,从中获得了快乐,获得了成长。这就是真正的快乐教育,让孩子学会如何获得快乐的教育

    所以说快乐教育的意义不是说让孩子时时刻刻都快乐,没有限制放养孩子,而是让孩子学会如何获得快乐。孩子的成长中没有绝对的快乐,所以父母在面对孩子成长中的变化时,要做一些积极正面的影响,让孩子多去经历一些情绪体验,利用孩子的负面情绪引导孩子认识情绪,学会处理问题,从中获得快乐,获得成长。


    迷思三:父母要教孩子听话吗?

    以前父母都希望孩子听话,他们觉得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但是后来父母们受“快乐“自由””等字眼的影响。有的父母们觉得听话的孩子没主见,性格懦弱,没有独立性。他们觉得孩子听话不好。父母要教孩子听话吗?

    接下来我们就来讲这部分的第一个内容

    一,听话的含义 及 倾听能力的意义

    听话的含义是什么?好多父母觉得听话就是让孩子无条件的听父母的话。这样的听话,我们是反对的,因为这的确会让有些孩子没有主见,没有个性。那么听话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是孩子的倾听能力与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相结合呈现出来的理想状态。简单来说就是让孩子听得到,听得懂别人讲的话,有自己的思考主张

    孩子的倾听能力是一项重要的技能,它的意义除了帮助孩子获取信息外和学习能力和社交能力密切相关。

    我们在和孩子交流谈话的时候,有倾听意识的孩子,听到了,听懂了,然后思考该怎么做,最后去做,这就是孩子学习的一个过程。

    如果孩子们在一起玩游戏,能听得懂对方的意思,互相交流,互相配合,才能愉快的在一起玩耍,孩子之间才能很好的交往。

    所以说,会倾听的孩子可以把听到的信息经过自己大脑的加工处理,做出恰当的判断与反应,这有助于孩子的学习和社交。这么说来,倾听能力是孩子必须发展的能力。

    二,如何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

    1,父母懂得倾听,孩子才能更好地学会倾听。

    培养儿童的倾听能力首先父母要会倾听,对孩子的需求及时的做出反应。

    【举例】爸爸买了两小块儿蛋糕随手分给了孩子吃。弟弟拿到蛋糕问:“爸爸,为什么给我的是蓝莓味儿的?”爸爸说:“我随便给的,哪来那么多为什么?”然后弟弟就一直闷闷不乐。爸爸看到后问弟弟:“你为什么不开心啊?”弟弟说:“就是不开心,哪来那么多为什么?”。晚上妈妈回家后弟弟告诉妈妈:“我今天不开心,其实我不想吃蓝莓味的蛋糕,我想吃姐姐那块儿草莓味的蛋糕。”

    这个案例就是爸爸不懂得倾听,没听懂孩子的意图是什么?其实只要爸爸仔细地听一下就会明白孩子的意图。可以让姐姐分一点给弟弟吃,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所以说父母必须好好倾听孩子的声音。一方面这是对孩子的尊重,另一方面也可以言传身教地影响孩子。只有我们认真的倾听孩子,孩子才会尊重父母,愿意倾听,愿意与父母沟通。


    2,用简单,明了,有趣的指令为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提供有效的帮助。

    简单明了的话孩子更容易听得懂,行执行起来也更容易。有趣的指令更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举例】老师上课说孩子们注意听讲,可仍然有一部分孩子没有听老师说什么,可是如果老师用有规律的拍手声来集中孩子的注意,再说注意听讲的时候。大部分的孩子都可以很好的倾听。我儿子他们幼儿园的老师,经常用一些非常押韵的指令来提醒帮助孩子们,比如这句“小眼睛,看老师,小耳朵,仔细听”。老师说“小眼睛”的时候孩子们会整整齐齐地抬头看着老师回答“看老师”,然后老师说:“小耳朵”,孩子答:“仔细听”。这样简单明了的指令,有助于孩子们集中注意力更好的倾听。

    我们希望孩子能倾听我们的建议。当然更重要的是孩子要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因为只会倾听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就又变成了顺从。所以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和选择,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多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孩子可以逐步独立生活。

    真正的听话是孩子的倾听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相结合呈现出的状态。培养孩子倾听能力的意义是除了帮助孩子获取信息以外。有助于孩子的学习能力和社交能力的提升。父母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影响孩子学会倾听,用简单明了,有趣的指令有效的帮助让孩子学会倾听。倾听的目的是要养成孩子的独立性。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需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和选择符合孩子的发展规律与特点。


    迷思四:父母要教孩子从小学习知识吗

    现在有很多父母在孩子小时候,不主张让孩子学习知识。他们担心学习知识会破坏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习真的会破坏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吗?你觉得会还是不会呢?(互动)我们今天就来揭开这一问题的神秘面纱,让父母不在焦虑。接下来我们进入今天的第一部分内容

    一,学习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关系及儿童的学习特点

    1,学习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关系是什么

    学习是什么?学习是人们体验生活,认识世界,丰富自我认知的过程。

    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什么?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在我们之前已有的认知经历上,信息输入到大脑后,经过大脑的重新整合,理解,吸收,消化,产生新想法与新信息的过程。由此得出,认知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基础,他们是共同发展的。孩子学习过程中的认知,体验,好奇心会源源不断的给想象力和创造力输送养料。


    2,儿童的学习特点是什么

    高普尼克的实验发现孩子的注意力像散光灯一样,会照到很多东西。所以孩子能注意到的东西比成人能注意到的东西多得多。孩子是通过这样的发散式注意力方式来学习的。

    【举例】就拿读书来说,父母之所以会担心学习破坏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因为他们觉得,孩子一旦认字了,孩子在读书的时候就只注意汉字不注意画面了,就不能通过画面来丰富自己的想象了。根据科学研究来说,我们没必要担心孩子学了汉字会影响他对画面的想象。

    我们认识了学习与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也了解了儿童主要是通过注意力分散的特点来学习的,这就免去很多父母担心学习会破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焦虑。那这么说来学习就肯定不会破坏想象力和创造力吗?当然不是,接下来我们来讲这部分第二个内容

    二,什么样的学习破坏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不符合儿童发展水平的学习。

    儿童在学习的时候,会把输入的信息经过自己的处理方式处理后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输出。任何时候都要尊重孩子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不要强行对孩子输入一些知识。

    【举例】学龄前的儿童,他们是以自己亲身体验的方式来学习的。比如教孩子学“水”字,我们让他摸摸水,喝点水,听听水声,看看流水等等。有了之前的认识和感受再结合汉字他们学起来感兴趣,容易明白意思,加深记忆,学习效果会很好,这样的学习才是符合孩子发展水平的。

    所以说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如果符合孩子发展水平,学习的过程科学合理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学习才不会破坏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不允许孩子试错和探索的学习过程。

    孩子的学习通常是不断试错的过程。如果你等不及,以成人的思维方式要求孩子,其实是剥夺了孩子探索,学习,发现的过程,破坏了孩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孩子玩钓鱼玩具,总是把鱼钩和鱼竿拿反了。有的妈妈看到后就会帮宝宝把鱼竿转过来,如果妈妈没有去帮孩子,让他自己发现,探索,尝试几次之后,孩子就会正确使用鱼竿了。

    这种让孩子自己尝试体验的学习过程,会带给孩子很大的成就感。会让孩子更积极主动的去探索世界。形成良性循环,有助于孩子提高认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表达,只追求标准答案的学习。

    我们怎么才能发现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呢?我们是要通过孩子的输出方式来发现的。

    【举例】老师画好了一只母鸡,让孩子们来补充场景,有的孩子画了鸡蛋上去,有的孩子画了米粒,有的孩子画了几只小鸡。有个孩子画了一架飞机上去。这个孩子告诉老师母鸡看到小鸟在天上飞来飞去,她也想飞,可是她飞不到那么高的天空,所以她想开飞到天空中飞来飞去。

    如果没有老师给的这个自我表达的机会,我们怎么会发现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所以说让孩子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多鼓励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自由表达。孩子才会输出各种各样的可能。这样才不会破坏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总结一下,学习会不会破坏想象力和创造力。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引导和教育。我们要认识到学习与想象力和创造力之间的关系是共同发展的,相辅相成的。认识儿童的学习特点是以注意力发散的方式来学习的,要尊重儿童的发展水平,鼓励孩子以自己的方式学习和自由表达。用生活中各种作用力的合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们来总结一下这本书的内容。我们通过养的困惑,育的选择,教的迷思三个模块的内容,为父母们解读了养育孩子过程中,关于孩子真的会缺乏安全感吗,真的有敏感期吗,要不要早教,看电视,规则问题,情绪引导,赏识教育,挫折教育,快乐教育,独立性,学习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关系等十一个话题。既讲了科学理论又结合了实操方法,希望大家听完这本书后在育儿的道路上不焦虑,更从容,愿我们每一个人的孩子都可以快乐地成长!

    最后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个案例,帮这位困惑的妈妈想想办法。

    明明妈妈的困惑:明明马上要上小学了,他呢一进家门就要看电视,从不喜欢读书,连10以内的加减法也算不了,脾气还特别大,顶嘴,打人。有一次骂了两句,尽然自己悄悄搭电梯下楼了,说要离家出走。明明妈妈说,好说也说了,骂也骂了,毫无办法,这孩子软硬不吃,一点都不听话还很脆弱。妈妈担心再这样下去孩子上学不仅成绩跟不上,还会沦落成小混混。接下来我们就结合这节课的内容为明明妈妈出出主意。教教她如何建立规则规范孩子的行为,如何看电视才是有益的,如何进行情绪引导,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用赏识教育鼓励孩子学习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课后作业;

    1,根据内容做一份思维导图

    2,孩子帮你拿了一杯水你会说什么?结合书中内容从身边的小事出发恰当地评价孩子

    3,制定一个 合适的规则帮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每天阅读半小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养育的选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ixt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