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The little book of Productivity

《The little book of Productivity

作者: Seventie | 来源:发表于2018-07-15 22:25 被阅读50次

    简介

    书的作者是 Scott H Young,算是一个超级学霸,曾经在一年内自学完成了,MIT 的一项计算机科学 4 年的 33 个课程,总结出了许多学习技巧,目前主要工作也是做提高学习、工作效率方面的教育。

    这本书总结了 99 个提高生产力的技巧,不仅对于学习、工作有帮助,对于生活也是大有裨益的。
    每个技巧片段都是原文简单的翻译加上我自己的理解。

    如何击败拖延症

    1、制定周目标、日目标( Weekly/Daily Goals)

    “周目标、日目标”这个技巧,我发现它对于用来克服懒惰很有效,主要思想是:

    1、在一周结束的时候,把你想要在下周(7 天)完成的任务列出一个清单。
    2、在一天结束的时候,将你的周任务清单里一部分任务,放到你的下一个每日任务清单里。
    3、当你完成了一天的任务,那么今天就不要再继续其他任务了。

    “周目标、日目标”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拆解了你那做不完的任务目标。不再是要把一切事情都做完,而是每天完成一定量的任务。把巨大的任务目标分解为每天可消化完成的小任务,也更容易说服自己开始着手去做了。

    在持续维护“周目标”和“日目标”清单时,允许你添加一些不紧急但是重要的事项。“周目标”让你保持关注大的目标画像,而“日目标”则是为了让你摆脱过度的压力。

    我的理解

    我们通常要做的事情,是可以按照时间标尺来分类的,比如“学好英语”和“理解名词”,就是两个需要不同时间度的目标,前一个要很久,后一个就会比较快,而且我们通常会容易做出一个“学好英语”这样的决定,并把它当做目标,而实际上我们最终都是要经历“理解名词”这一阶段的。所以需要拆解“学好英语”这个目标,也许你会拆成几十个甚至几百个小目标,此时就该利用“周目标、日目标”来分组分配这些小的目标,一是你更容易去开始那一个一个小目标,二是你也可以对自己的大目标有一个比较好的把握。

    2、时间箱(Timeboxing)

    设一个闹钟。集中精力去做一件事,直到做完,或者设定的时间到了才能停止。

    时间箱主要从两个方面来抵制拖延的冲动:

    1、时间比较短,一般是 30-90 分钟,远少于让人生畏的连续数小时的工作时间。
    2、唯一能够提前完成任务的方式就是把眼前的任务做完。而且这样也会使人产生赶快完成任务的动机。

    当下次你无法开始一个任务的时候,不妨设置一个 90 分钟的闹钟,清理清理你的桌面,关掉邮件、手机提醒,专注的开始去做吧。

    我的理解

    这个和番茄工作法有类似的地方,都是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块内,专注的去做一件事情,只不过这个时间没那么固定,但也是一个相对的短时间块。所以重点是专注,防止被干扰,才能高效的去做一件事情。

    3、分解任务( Dissolving Tasks)

    巨大、模糊不清的目标任务就是拖延的滋生地。为了能够开始行动,你需要知道你下一步要做什么。所以就需要将繁大任务分解为一个个可执行的任务块。

    1、分解一个你还未做过的事。比如你还没有为新企业准备过纳税申报,那么如何开始着手会很困难。不过,如果你分成几个小步骤(收集文档、打印损益表、填写表格)去做的话,就会很容易完成了。

    2、分解一个你不喜欢做的事。如果你讨厌写论文,而又不得不做的话,那么将“写论文”作为一个待办任务加到你清单里,是不会让你有兴趣完成它的。所以,你可以分解成一些小步骤去做,“选主题”,“找资料”,“记笔记”,“写论点”,这些小任务是比较容易消化的。

    3、分解那些没有明确终止标准的任务。比如“整理档案”,可能十几分钟就能完成,也可能由于花了大量的时间去排序、整理关系而导致几个小时都搞不定。所以如果没有一个清晰有序的计划,那么很容易就把这件事一直搁置下去了。

    我的理解

    每一个任务,最好都是有一个可量的时间就可以完成的,如果发现还是很模糊,那么很可能是可以再分解的。我们经常把一件想要做的事很笼统的就写在待办里了,这样其实不会让我们对于这件事有更深的理解,也就不会有更大欲望要开始做它了。

    自己分析自己想要做的事,分的细,理解的也就深刻,这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条理清晰的任务表,也可能会过滤掉一些可能做无用功的任务。而最终结果就是一个检验,从方法里总结,哪里做的不对,进而调整,不断优化。

    4、速跑理论(Sprinting Theory)

    速跑理论是自律的关键。研究表明,意志力并不仅是大脑的一种思维状态。它也可以像汽车的电池一样能被“耗光”和“充电”。当你开始拖延的时候,不是因为你是一个“懒”人,而是有可能是因为你的意志力能量不足。

    速跑理论通过鼓励你专注于在一个段时间内通过自律做一些事,来解决可能导致意志力不足的问题。进行百米赛跑,和跑马拉松的重点肯定不一样。如果你用速跑的方式跑马拉松,最多只能跑几公里而已。

    利用速跑理论,试着给任务界定出一个相关的范围,在这个范围里,需要有很强的自律性,然后为这个范围设置一个时间箱,通过自律专注去做。它可以让你避免过早的“耗光”意志力,或者“跑的太慢”。比如:

    1、起床。在你按小睡按钮之前,强制自己保持清醒十分钟。通常,过了这个时间点之后,你已经彻底清醒了。
    2、习惯。专注于在 30 天内改变一个行为。然后它就会是永久的习惯了。
    3、创作局限。当你想不通,想要休息时,在坚持创作 20 分钟。

    我的理解

    怎样给自己的意志力“充电”是重点,“逼自己”开始做或者再坚持坚持,就是“充电”的过程,有点像给汽车打火,“打火”远远没有“让车一直跑”那么难做,但却能达到“让车一直跑”的效果。让自己先专注于“打火”,这点是要最基本的自律了,那么接下来的事,也许就水到渠成了。

    最大的难点,还是开始行动的那一刻,否则咬着牙下过多少次决心也只是安慰自己,所以,先跑起来吧。

    5、计划标尺(Schedule Calibration)

    先做一个信任游戏,你现在站好,然后向后倒下去,不要怕,我会接住你。如果你真的做了,你会发现我骗了你,因为我写这段话和你看到这些时,我们并不在同一个时空节点上。

    所以我很容易理解你之后不会再信任我了,所以你以后也很难会想要依赖我做什么事。我们通过这件事可以很容易发现,缺乏信任可以破坏一段关系,但却很难发觉它也在导致我们拖延。

    如果你不信任你的待办清单,你就会拖延。每当你做完清单所有的事情之后,你还要继续添加更多的事情做,就是在破坏这种信任。你开始做之前,你总是激励自己说,清单结束了,我就全部完成了。所以添加更多的任务进去就会打破信任,你很难再那样激励自己了。

    计划标尺就是你需要列出一个你可以投入全部信任的清单为止。也就是你有一个很多任务的清单,然后全部完成它,然后就停下来。通过保持这种信任,你将避免过渡工作和偷懒的坏习惯。

    我的理解

    我觉得应该比较适合一个短周期的任务表,比如一天,开始列表之前,需要自己思考,今天要做完哪些事情就足够了,不要贪多,否则做不完很可能打击自信心和有挫败感。而列的太少很容易做,那时间又没有利用充分。所以尽量找出合适的尺度,列出那些任务,这就是你的标尺。

    6、塑造自律肌肉(Building Self-Discipline Muscles)

    自律的训练很像举重。“懒惰”不是在你血液里,而是在你的肌肉里。通过“自律肌肉”的举重练习,你就可以塑造这样的肌肉,让你在想要放弃的时候继续坚持下去。这有几个方法:

    1、你下次想要停止工作时,再继续做 10 分钟。通过推后你那想要放弃的界限点来塑造肌肉。
    2、在你分心要做其他事之前,想清楚你坚持了多久了。那么下次你再做的时候,争取再多坚持工作 10-20% 的时间。
    3、你的注意力有没有同时在几个任务之间跳来跳去?设定一个目标:下个月只集中精力做一件事。

    测量一下你自己当前的自律肌肉有多健壮。然后以这个为基准去做一些小小的提升。即使你只能举起 10 公斤,你也可以利用去举 100 公斤的重量锻炼自己。这个方法同样使用于意志力。

    我的理解

    和速跑理论有点类似,有一些场景是重合的。这个方法前提是你已经有自律意识了,并且也有了一些行动。那么怎样保持,或者加强自律,那就要通过增加”量”,来一点一点的”训练“来加强了。

    7、利用口号(Using a Mantra)

    口号就是你不断的说给自己听的一句话。将这个口号刻在你的脑海里,你可以利用它将你自己投入到一个积极的状态。

    回想一下你妈妈给你做的美味的饭菜的味道(也许她没有做,只是我的幻想而已)。我打赌当你再次想起那个味道时,它会使你有那种和在家中一样的温暖的感觉。这个口号就起到了那个美餐的作用。

    你要找出你喜欢一个口号,能够激励你,让你感到能够有工作激情。将这句话设置到你的桌面壁纸或者屏保,这样当你感到要开始拖延的时候,你就会重新打起精神来。

    我的理解

    找一句话,这就是你的强心剂,认准了这句话,你把你所有的需要动力的动机,都赋予它,每当想起或说出这句话,就是在激励自己。如果你发现没效果,说明你对于这句话不信任,或者说你没有赋予它真正的意义,你要把它当做你自己的圣经,原则上不容侵犯,一切都取决于你自己。

    8、清理深层的障碍(Remove Your Hidden Roadblocks)

    试着在一片盐地里种菜,这一定不会有收获的。你可以去浇水,给予它们适当的阳光还有肥料。即使你用尽了所有科学种菜的姿势,也无法改变它们的根正在吸收着有毒的土壤。

    如果你已经用了许多办法来治疗你的拖延症,但还是无法让自己变得积极,那么问题可能就出现在“土壤”里,大声的喊“加油,开始做吧!”,设定了时间箱也不会起到作用了,因为你那可以让你保持动力的目标已经被侵蚀了。

    慢性拖延需要更加被重视,每当我发现我已经开始这样的时候,我就会试着问自己一些问题:

    1、我正努力的目标还仍然鼓舞我么?
    2、让我保持积极努力的这些动机是否仍然有意义?
    3、我是不是在把“高效做事”当借口来逃避我真正的恐惧和梦想?

    在你“施肥”之前,应该先换掉这些有毒的“土壤”。

    我的理解

    自己的目标一定要有意义,不是拿来让自己显得很“积极”,更不是拿来自欺欺人的。如果你发现用了好多技巧还是不起作用,那么也许真的是还没想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到底要什么?花时间想明白为止吧,拒绝盲目。

    9、动力催化剂(Motivation Catalysts)

    回到高中的化学课上,还记得催化剂么?它可以加快一个反应的速度,但是它本身不参与反应。它就是一个中间人、撮合者。

    动力催化剂可以降低开始做一个任务的成本,而且它很干净的就可以让一件事发生,不会参与破坏它。它可以降低做事的启动能量,让你更容易开始去做。这里有一些例子:

    1、目标清单。我经常在我的桌面上列出我的目标清单,那么当我需要动力的时候,它就会给我当头提醒。
    2、当众承若。当你计划要完成哪些事时,告诉你的老板、同事或者朋友。这样他们给你带来的压力就会变成动力。
    3、贴便条。将你的想法写在便条上,然后放在你居住的地方,它们会提醒你需要做什么事情的。

    我的理解

    找一些方法,能够时刻提醒你需要做什么,避免拖延。我觉得除了可以提醒要做什么,也可以提醒不要做什么。比如当你想要用看剧或者综艺来渡过你的周末时,你可以写在你的便条上“不要看剧!!”,也许你就会改变主意去做更有意义的事了。

    10、泵(Churning)

    泵是一种排出垃圾的艺术。

    你的大脑就像一个旧水泵,你努力的一上一下的压动它,希望它可以打出水来。不幸的是,有时因为水管太长了,出来的水是棕色的,还带着锈,尝起来令人作呕。解决办法并不是停止泵水,而是继续把那些垃圾都泵出去。同样的,把你那些不好的注意都“泵”出去,不要因为它们质量低就停下来。当你最终把所有的污水排干净的时候,就会尝到藏到最里面的清甜的水了。只有“泵”出足够的垃圾,你才能完成伟大的工作。

    你必须要接受当你“泵”的时候,一定是有大量的结果是低于你的预期的。降低你的标准,而且对于最终会摒弃大量垃圾要有个心理准备。我发现当我进入一个“泵”的模式的时候,通常在几分钟里就可以打破我的创作壁垒。

    所以试着多写一些东西,即使那些不是你最好的作品。试着多打一些电话,即使你觉得你的产品免费都难送出去。即使你认为你做的每一个设计都很难看,你也要完成它。如果你想摆脱拖延,那就试着去泵。

    我的理解

    我想不到有什么好的词可以来形容 Churning 了,正好作者用水泵举了个例子,所以我觉得“泵”这个词还挺合适。

    我发现导致我拖延的很多理由,都是“看起来没什么作用啊”、“做的不好,还是算了吧”这样的,所以有些时候,我们不应该放弃,而是应该继续“泵”下去。浮躁就是这个方法的一大杀手,如果学会了“泵”,对克制浮躁也一定是有好处的。总之就是,“再多做一会儿”,这个度要自己把握好。并不是“泵”下去就一定会有清水,目标一定要是清晰的,且知道它的意义。

    11、创造无干扰的环境(Create a Distraction-Free Workplace)

    “拖延症”就喜欢被“干扰”。你的大脑被所有的事情占据着,所以即使最后一个小时里什么事都没完成,你也没有产生罪恶感。高产达人都知道一个道理,如果要避免拖延,那就要清除干扰。这有一些方法:

    1、对于你的电脑。关掉收件箱,隐藏通知栏。如果不需要网络,那么也关掉。在你的屏幕上你只能关注你的工作。
    2、对于你的桌面。清除所有可能吸引你注意力的东西。
    3、拒绝打扰。在你的门上挂一个“请勿打扰”,并且可以严重警告那些可能要进入你的清净之地的人。
    4、告诉人们你的“注意力”时间。当我写作的时候,我不能有任何的干扰。一个电话会打乱我的节奏,恢复要 15 分钟。但是维护网站就不需要这么严格的关注度。通过告诉人们你的”注意力时间“,你就可以给他们提供更好的时间点来与你打电话或开会。

    我的理解

    里面提供的方法肯定是因人而异的,不过也可以理解到,防止被干扰是多么的重要。番茄工作法,就是一个强制自己避免被干扰的一个很好的工作方式。所以,什么形式的方法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避免被干扰。需要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

    12、不做“应该去做”事(Don’t “Should” Yourself)

    “应该去做”不是动机,它只是让你对于没做事产生罪恶感而已。我努力把所有事情分为两类:“打算做”和“不打算做”。任何属于第三类的你“应该去做”的事,要完成都是很痛苦的。

    我建议对于你想要为某个目标做事或者接受一个工作任务的时候,列出你所有要做的理由。这样你就会把那些“应该去做”的事打消掉。有时候这意味着你现在做的事只是一个中间过程而已。你可能为了有份职业做一个你不喜欢的工作,你可能为了得到学位去写你讨厌的论文。

    通过发现一个任务契合你的主要目标,即使是间接的契合,都是容易去想要把它们完成的。当然,如果有一项任务是和你主要目标没关系,却觉得“应该去做”,那么它很可能应该被归类到“不打算做”里面去。

    我的理解

    还是那句话,目标要清晰,我们做的很多事都是为了摆脱那份罪恶感,觉得“做点什么”肯定会比“什么都不做”强,而其实导致我们拖延的好多时候,也正是因为列出了那些看起来“应该去做”的事,这其实也是在消耗自信,做了却没有用,会打击积极性的。总之,要三思,给出充足的理由,找出要做的事和自己的目标的关系,即使是间接关系。

    13、准备,射击,瞄准!(Ready, Fire, Aim!)

    每个人都对“准备,瞄准,射击”这个过程很熟悉。这意味着你需要先准备资源,然后制定一个计划,最后开始行动。然而,人们通常容易被黏在瞄准的阶段无法前进。如果你不确定要怎样开始行动,你通常就会永远把计划搁置下去。

    准备,射击,瞄准!这个正相反。它是指你应该先采取行动,然后再修正你的目标。在你为了有所提高而做出一些修改意见的计划之前,努力先把第一份草稿做完。

    当你得到一些反馈时,瞄准工作才能做好。如果你正计划做一个新的设计,在用户那里会更容易得到一些缺陷的反馈。你就可以最大程度的评估出那些可能会变的更糟糕的地方。而这是容易去完成和测试的。一旦你得到了精确的反馈,那么就先停止计划,并且投入下一轮的行动中。

    那些提倡极致编程的工程师都在用“准备,射击,瞄准!”这个方法去高效地设计软件,避免做出庞大、不稳定的软件。

    我的理解

    这个在软件开发里有些类似于“敏捷开发”,区分于传统的软件工程,需要做大量的需求分析,冗长的开发计划表。“敏捷开发”更注重于周期性的功能迭代,不断从反馈中找到正确的方向,所以更“敏捷”。

    对于做事情来说的话,肯定不会完全否定“瞄准,射击”,因为这个更符合直觉。所以要分清楚事情,对于一些经过思考就可以知道决定该怎么去做的事情,还是要做好计划的。避免无头苍蝇乱撞。作者的这个方法,我觉得更适合做一些“创作”类的事情,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只有先做起来,拿出去验证,才可以摸清方向,更好的发力去做。

    14、摒弃拖延恶习(Quit Your Procrastination Vices)

    每个人都有拖延的恶习。坏习惯偷走你的时间而不会给你带来任何回报。你的恶习可能是看电视、玩游戏、或者在网上随意看些东西。通过彻底摆脱这些恶习,你就可以节省出来时间来做你真正关心的事情了。

    摆脱恶习可不是让你放弃你真正喜欢的东西。如果你真的特别喜欢在每周观看一个特定的电视节目,那么节省出来这 30 分钟并不值得。然而,大多数恶习并不符合这一情况。多数人喜欢看电视只是因为它容易去做,而不是因为它带来了什么好处。

    把那些花了你大量时间却鲜有回报的事情列出来,可以通过下面两个办法来处理:

    1、彻底放弃。
    2、减量。如果你真的喜欢某个电视节目,你可能会想去把它录下来,不然的话就关了吧。

    我的理解

    这个真的是拖延的最大原因,也是保持自律最难做到的一点。如果做到了这些,那你就是一个合格的自律的人了。做事情,就是要讲究回报的,这也就是意义所在。需要反复去思考,自己和自己讨个说法,有些事,不做行不行,怎样在做之前就扼杀掉。我觉得可以利用前面的速跑理论来实现,如果你已经知道了哪些事你认为是不该做的,却又有些忍不住,那就给自己十分钟坚持不要去做,转而去思考一下,或者去做自己任务表里的事情。

    总结

    所有的技巧都是相辅相成的,有着内在的逻辑,单独拿出每一个去做,其实很难达到一个整体的自律性,仅仅可能是部分成果看起来不错而已。

    这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套进去用就行了。而是重点要理解为什么要那么做,这就需要自己不断的去实践去思考,产生共鸣了,才说明懂了,才知道哪里出问题了。其实这就是一个取长补短的过程,作者也是通过利用很多经典学习方法与自己的实践相结合,反复思考,反复雕琢,最后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高效学习法。所以形成一个符合自己情况的方法论,才是最高效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The little book of Productivity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ixy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