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狼2》上映了哎,要不要一起去看?”
“我昨天看过了,你找别人看吧。”
“我不太喜欢国产电影,虽说有一点偏见,但是不喜欢也没办法。”
“看个头,我明天上班,早早休息,我要努力工作。”
我问了好几个人,大家的理由都各不相同,但是潜台词都是:我不去了,你找别人吧。或者,你一个人去看吧。
我叹了口气,默默打开美团,订了一张票。
不得不说,《战狼2》与前一部相比,进步很大。虽然情节上也有bug,但总体而言绝对是一部剧情完整、打斗精彩、诚意满满的电影。
由于是周日,满场,难免会有各种声音,小孩子的哭声,手机的铃声,旁边情侣的窃窃私语,略显嘈杂。
但电影从一开始就很吸引人,让我自动忽略了这些嘈杂的声音。可能又因为我是一个人来看电影,不用照顾同伴的情绪也不用等待不需讨论,只是安静看着,这感觉很自由。
我还记得我第一次自己看电影是在2016.10.5,看的是《湄公河行动》。
除了被电影本身惊艳到之外,还有一种在黑暗中与孤独相识相知的感觉。
从那以后,我就开始喜欢上一个人看电影的感觉,这不是刻意将自己和人群分割开,只是单纯地喜欢这种独自沉浸在黑暗之中欣赏影片的感觉而已。
我并不排斥两个人甚至一群人一起去看电影,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也会先问人要不要一起去看,因为几个人一起看也会有几个人的乐趣。
有些电影,适合几个人去看,就像喜剧片,我想选择一个人去看的也并不多。
但是有些时候,一个人看电影也可以感觉很好。
每每有朋友听说我经常一个人去看电影,大多还是一副惊讶的表情,问:“一个人看电影不会觉得很孤独吗?”
“不会啊,感觉很好,我还蛮喜欢的。”
如果是几个人去看的话,就要先凑出大家都有空的时间,然后还要提前约好在哪里看、看什么、时间、位置,看完之后去哪里消遣,吃饭还是喝东西,然后还有什么娱乐活动等等。
这一切的讨论似乎顺理成章,我们都是生活在这个社会的“社会人士”,避免不了这些有关“社会活动”的讨论,很难脱离我们喜欢的、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
如果是一个人去看的话,就不用考虑这么多了,只需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的时间,无论早晚;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的电影院,不管远近;找到一个自己想要坐的位置,不分前后左右。
这个过程中自己舒心、舒服就好。至于看完之后,要去喝东西还是去外面吃饭又或者回家躺尸,一律随心而动。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拒绝一个人看电影的理由无非就是“不习惯”和“怕孤独”。到电影院里看见其他人都是一家三口,或者是成双成对,又或者三五成群,相比之下,自己一个人,多多少少都还是会感觉有点不习惯和孤独。
但这仅仅是一种方式,一种较少人选择的方式,不应因势单力薄而感到卑微或难为情。
当我们真正沉浸在电影之中,顺着影片的思路和情节一直往下走,思考每件事情之间的联系,感叹各个人物之间的爱恨情仇的时候,我们没那么多时间去顾影自怜。
我还记得从幼儿园开始,老师就要求我们一起上厕所,一起吃饭,一起睡觉等等;到了小学,放学要手拉手一起走出校门,以防有人漏单;初中开始学历史政治,“团结就是力量”等话语已是熟悉得永远都不能忘记;高中把这种集体意识也延续下去。
所以你看,这种团体意识自小就存在我们的脑海中,直到现在,我们仍或多或少对个体行动保持着一些恐惧,一个人看电影也不过是其中之一而已。

之前在网络上有一个很热的孤独测试:
一个人去逛超市;一个人去吃餐厅;
一个人去咖啡厅;一个人去看电影;
一个人去吃火锅;一个人去KTV;
一个人去看海;一个人去游乐场;
一个人搬家;一个人去做手术。
最近的海离我住的地方五十多公里,我懒得折腾,就没去过几次海边;游乐场我这边没有大型的,所以还没试过一个人去游乐场;搬家,出生到现在只试过一次;这十九年来,大多数时间都在家,而且万幸身体还行,所以一个人去做手术也还没遇上。
我还记得当初知道这个测试时一个朋友发给我的,他说他前八项都试过,那时候的我只试过一个人去看电影,他对我说:“一个人看电影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嘛,以后你还是有很多机会去试后面的几项啦。”
我看着有点好笑,就像是一个经历过千锤百炼的中年人对一个涉世未深的年轻人说话一样。
“有机会的有机会的。”
我觉得吧,真正的孤独是无法用文字形容的,但是心却是真真切切地感觉得到。每天都在那说自己有多孤独的人,也不见得能有多孤独。
所以,当你觉得一个行为或者一句话看上去很孤独,但实际上它未必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孤独。
一个人去看电影的话分心更少,可以更好地享受电影。我想,爱电影,就是这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