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我提醒闺女安排好时间,把语文老师留的两篇日记完成,明天就要上学了。看着闺女的状态,有点回避,我对她说:“爸爸可不愿意看到你拖到晚上十点还在写日记啊”。说完,突然想起前几天,有位十二岁男孩的妈妈在微信里咨询我,说一看到孩子马虎,就控制不住发脾气,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我建议她放下自己过担心和焦虑,多看孩子的优点。现在,我自己面对闺女拖延推诿写日记的情况,该怎样做呢?我提示自己做到平等建议,安心接纳,正面解读。
伴随着我的这种心态,闺女在吃晚饭前,第一篇日记还没有写完。到十点钟时,第一篇日记写完。她决定不写第二篇日记,上床休息了。
我知道批评指责,发泄不满情绪是不明智的选择。此时,想起周弘老师倡导的开灯教育。我问自己,在闺女写日记这件事情上,我开灯了吗?显然我并没有完全开灯,还是有一些评判的。那如何开灯呢?首先,孩子真正喜欢写日记的恐怕不多,闺女的表现也算是正常现象吧;其次,闺女自己选择,自己承担后果,也是一次有意义的体验;再者,闺女的一篇日记写了20行,并没有因为要写两篇而故意少写,相反,比平时写得字数还要多,值得赞叹;最后,正是为了鼓励和陪伴闺女今后写日记更积极,我酝酿已久的写开灯日志的想法才正式落实,而媳妇也决定写“娜家故事”。
想到这些,我不禁要感谢今天闺女写日记的表现,看似闺女没有完成作业,其实是给我布置了成长功课。开灯,就是用光明思维替代问题思维。开灯,照亮的不只是自己,也必定会给自己的家人和身边的人带来光明。
-------窦炳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