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害羞”真的有那么差吗?

“害羞”真的有那么差吗?

作者: 苏夏 | 来源:发表于2018-01-28 23:36 被阅读51次

    最近发现,我家“风一样的女子”也频频害羞,我们几乎是放养大的,她怎么会害羞呢?害羞会不会影响她以后的发展?我有点焦虑了。。。

    有个朋友说,“我以为只有我家三岁的孩子会害羞,长到五、六岁就不害羞了呢?”

    还有人说,“我以为只有男孩害羞,女孩子都是活泼开朗的‘战神’,根本不知害羞为何物呢?”

    事实证明,不仅三岁会害羞、五岁会害羞,我们成人依然会害羞。“害羞”普遍地存在于每个人身上。这么想是不是就没那么焦虑了?

    1

    带桐桐到公园练习轮滑。她在前面滑,我在后面跟着,不停地像“教练”那样叮嘱:背手,弯腰。

    但她对我根本就不像平时对教练那样言听计从,依然直愣愣地往前滑。我怀疑她根本没听见我的话,于是我喊得更大声:弯腰,背着手,听到没有?

    我跟着在公园跑了一圈,她根本一点没听,一直我行我素。即将开始下一圈时,我让她停住,在路边我们开始对话。

    你到底想不想好好练?如果不想,就回家。你这态度让我很烦,我跟在后面跑也挺累的。

    我想练啊,不想回家。

    想练,你倒是好好听啊。我都说了多少次了,你就是不弯腰,怎么这么会偷懒啊,你跟老师学的时候可不这样。

    她说,我就是不想弯腰。

    我就纳了闷了,你直直地往前滑,很容易摔倒你知道吗?这是错误的,你干嘛这么倔?

    她不理我。

    我越说越气愤。

    我们继续对峙了一会儿,眼看天都黑了,我说,算了回家吧,今天不滑了。

    没想到,她忽然说一句:妈妈,我害羞。

    什么?轮滑时不弯腰居然是因为害羞?被“害羞”折磨了几十年的“老母亲”听到孩子说她害羞,那一刻我的内心是崩溃的。

    我那么用心的努力做一个好妈妈,希望孩子尽量少一点我的缺点和局限,然而现在她说居然因为害羞不能好好练轮滑。

    崩溃完之后又是心疼,这孩子不按照我说的练习,原来不是因为偷懒。而且她憋了那么久才说出来,一定是鼓起了很大勇气,我连忙紧紧地抱住她。

    等她抽抽搭搭哭完,平静后我说,妈妈没想到你不听我的是因为害羞,你觉得来来往往散步的人看到你弯腰轮滑很奇怪?

    她说,是的。那样路上只有我一个人弯腰。

    我说,其实如果你弯腰往前滑大家不会觉得奇怪,也不会笑话你,只会称赞,这小姑娘好厉害,滑得真棒。反而你直愣愣往前滑的时候,人家会议论:这小姑娘是不是刚开始学啊,姿势不对。

    看她样子似乎被说服了。我说,你愿意再试一下吗,弯腰往前滑到那棵树那儿,再滑回来我们就回家。

    这次,她乖乖地听了话。

    2

    我自己本身比较腼腆,小时候常被父母责怪:看你,见了人也不会说话。像个闷葫芦似的。后来我学着跟客人招呼,家里人又会说,看这孩子说的什么,不会说话。

    说与不说都是一样下场,我后来干脆就不说了。我不喜欢,做什么事,大人总是批评,总是跟性格联系在一起,总是攻击你不够聪明,不够活泼。我打定主意,以后绝不那样对自己的孩子。

    桐桐从小见了人就不太主动打招呼,哪怕对很熟悉的人,比如分开一段后再见到阿姨、姥姥都会显示出腼腆样,过了好一会儿熟悉后才会活泼开朗起来。

    家里有人暗自责怪,我都会解释。但并没有太放在心上,觉得一是遗传,毕竟我跟她爸爸本身都不是外向型的人。二是,随着年龄增长,懂事些就会好多了吧。

    但当她亲自表达出因为害羞不敢做出正确的轮滑姿势后,我开始担心,“害羞”也许对她的影响已超过我的想象,也许未来“害羞”还会更深远地影响到她的生活。

    我想跟她聊聊害羞这件事。让她正确地认识这件事。

    ★首先,卸下她的心理包袱。

    我告诉她,爸爸都曾经害羞过,现在还是会害羞。她很惊讶地说,爸爸居然也害羞过?

    我说,是啊,爸爸会因为很多事害羞。妈妈也会。比如,妈妈第一次见爸爸时,就觉得不好意思,难为情,不敢跟他打招呼。

    ★其次,告诉她害羞是一种正常的情绪。

    害羞跟高兴、伤心、愤怒一样,很多时候是我们控制不了的。是一种说来就来的情绪。有时候,害羞还有很多好处。

    ★如果害羞让你不舒服,你要打败它。

    害羞有时会束缚住我们,让我们不敢做事情,怕人家笑话,怕做不好。

    但是你不做,就永远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好,这时候,你就要试试跟它斗争。等你打败了害羞,你就变得更勇敢了。

    比如我上初一时,老师开始喊几个学生出黑板报,她知道我喜欢写写画画,就让我主要负责。结果我习惯性地害羞,谦虚地说,我不行吧?

    没想到老师立刻把这事交给了另一个女同学,让她主要负责,我协助。从此,我就变成了“助手”,她让我写什么我就什么,她哪儿需要插图我就去画一下。这样也没什么不好,但是我心里不舒服。因为,我自己可以做得好,不希望她“领导”我。如果我不害羞,那个主要负责的人就是我。

    桐桐听完,面带同情地看着我,妈妈,我不要像你那样,我要打败害羞。

    我说,有时候害羞没事,也不丢人,但要是害羞阻碍了你,你就要勇敢推开它。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3

    对孩子讲完,我并没有完全放下,还有点无法释怀。我平时会刻意不打击她,给她充分的自由,让她自己探索,往前走。哪怕很“离奇”也不会过分谴责,可是哪怕这样,她还时会害羞,像我小时候一样。

    沮丧万分时我忽然想起曾经学过的心理学知识。想着想着就豁然开朗了……原来我真是多虑了,这不过是每个孩子心理发展的必经之路。

    美国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把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他认为每一阶段都有个特殊社会心理任务,都有一个特殊矛盾需要解决。

    image

    (书上拍下的渣图,耐心点开看)

    看上图可以发现,在孩子约1-3岁时心理发展面临的是自主性vs羞怯和疑虑的问题。这样看来,三、五岁的孩子这时候开始羞怯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埃里克森说,羞怯意味着一个人意识到自己被暴露无遗,在光天化日之下被人审视,并且在毫无准备之下被人识破。这是一种非常糟糕的情绪体验,不管对大人还是儿童。

    孩子这个年龄段已经迅速get了很多技能,开始有了自己的意识,试图摆脱外部的约束,显示自己的力量。他不希望自己在家里是最小,最没地位的那个,事事都要别人安排。他想要开始自己做主,探索外面的世界。

    他们坚持自己进食、排泄……就是试图拒绝大人的帮助,自己掌握主动权。而且他们开始掌握了一定的人类语言,会反复应用:“我”、“不”、“不要”表达自我的词来反抗外界控制。

    然而,他们毕竟能力还不够,还没法完全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时候处理不好就会产生羞怯。

    ▲羞怯是怎么来的呢?

    先天习得论。人格特质研究者的理论认为害羞来自于遗传,是一种不可变的人格特质。

    后天学习论。在行为主义者看来,害羞是后天对社会事件的恐惧性病态反应。因为孩子想在成人掌控的世界里受到关注,他们才会因此而变得害羞。

    具体的原因可能如下:

    1.在特定情境下,想起与人交往的负面体验,亲身经历或目睹他人在人际交往中受到伤害;

    2.没有学会正确的社会技能;

    3.期望完成不恰当的任务,对自己的表现经常焦虑;

    4.因为“不恰当”的自我表现而自我贬低:“我就是一个害羞的人”,“我没用”,“我就是做不到”,“我总是需要别人的帮助”等。

    ▲帮助孩子获得主动性

    这时候就非常考验父母的智慧和耐心:既要允许孩子独立地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孩子探索时在旁边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并及时赞赏他们的进步,也要宽容他们的幼稚和失败。

    这样儿童就会有自主的感觉,建立自主感,更加积极地探索,独立做自己的事情。

    相反,如果过度保护,不给他们提供独立自主的机会,遇到点事就马上制止。不要这样,不要那样。或者对孩子要求过高,稍有差错就粗暴斥责甚至体罚。

    这样孩子就会遭遇失败的体验,太多这样的体验,会导致他们或羞怯自卑,缩手缩脚,无所适从。变得遇事被动等待,并产生无能感,无用感,丧失自主感和主动性。

    埃里克森说,在这个阶段,如果儿童形成的自主性超过羞怯和疑虑,就会形成意志的品德。有了这个品德,尽管以后会不可避免地体验到羞怯,他也更能坚持自己。如果处理得不好,孩子则会以缺乏自信心离开这一阶段。

    所以,父母对孩子既要给予适度的自由,也要有所控制。对于过错,采用适度的惩罚,惩罚后别忘了给予安抚,如拥抱。

    当然,自主感也不能无限制地发展,必须有一定的怀疑与羞怯感。如果过分相信自己,就会变得自大,以后不容易适应社会准则。只要自主感强于怀疑感与羞耻感就是健康的。

    4

    我明显感到,自己就是那个小时候没有很好地处理好羞怯的孩子。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影响着我的发展。所以,我才会对害羞更加敏感。

    做记者时,出去采访风风火火地根本没有这种担心,感觉跟任何人对话都没有焦虑。但私下交往朋友,尤其跟陌生人见面时还是充满紧张和羞怯。

    有次,公号后台有个妈妈留言说了些知心话,我发现她住的地方离我家不远,就主动说有空可以约个地方见面聊聊天。她说,很不好意思,不敢见我。

    我虽然有隐隐的失落,但也想告诉她,对于要跟她见面我其实也会害羞,甚至有小小的焦虑。也许我提出来,只是想克服下自己的问题。这么说,她会相信吗?

    我相信生活中很多人都存在这样的问题。甚至对某些人来说,害羞不仅仅是一种情绪,已经成了焦虑症。著名的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1977年在斯坦福大学建立了“害羞诊所”。专门对害羞进行研究,期望能帮助到被害羞困扰的人们。他出了一本《害羞心理学》,有需要的可以去看。

    后来,林恩·亨德森接管了害羞诊所,对社交焦虑及治疗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将这些研究成果写成了《害羞与社交焦虑症》。(这本书,网上有卖哦。)

    庆幸吧,我们大部分人都顺利地度过了一个个心理阶段,哪怕没有很好度过,又有什么关系,经过长大后自己的努力修正,最终还是主动占了上风,没害羞到成为病症,达到严重影响生活的地步。

    既然这样我们何必对“羞怯”大惊小怪呢?适当地带着羞怯和焦虑生活吧。至于孩子,给他自由又不过分苛责,无论发生什么,站在他身边,陪他一起变好吧。我们生活的明媚坦荡,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害羞”真的有那么差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jdtz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