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你总是想到道德标准问题,也说塞涅卡口口声声的《道德书简》,究竟应该让我们遵循的自然的法则,内里的良心还是世俗的规范。
道德来自哪里,他究竟应该有什么样的标准?
柯尔伯格采用开放式的两难故事,进行研究道德推理发展的系统理论。
海因兹是一个诚实守法的公民,可是因为妻子病危,他却无力支付高额的药费。在药商既不肯降价又不答应延期付款的情况下,为了救妻子的性命,海因兹破门而人偷了药。这让他陷入了法律的困境之中。
这个故事让你想起了什么吗?《我是药神》?生命的长途之中,必然要看到这个世界给我们的法则,实际是来自我们的内心。所谓的世俗规范,最终只是一个标准,而他是权势和财富者制定的规则。这个规则保护部分弱者,可是却也伤害部分弱者。
在这个故事中,海因兹遇到的两难问题是:应该遵守法律,还是要维护个人生命的权利。向被试者提出的问题是:海因兹应不应该那么做,为什么?柯尔伯格根据被试者提供的判断理由,分析其中所隐含的认知结构特点,划分出道德发展的三种水平和六个阶段。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外在标准控制,通过行为后果来判断行为。例如,受奖励为好行为,受惩罚为坏行为。阶段一:惩罚和服从取向。以服从权威和避免受惩罚作为判断行为好坏的标准,不理解道德标准,不理解故事中主人公的两种价值观冲突。阶段二:功利取向。以是否能满足个人需要作为判断行为正确与否的标准,即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
水平二:习俗水平。以遵从社会规范、社会规章制度为准则。阶段三:“好孩子”取向。以取悦并得到他人的认同,以他人的意图进行判断。认为权威人物所制定的社会准则、行为标准都是对的,应该遵守。
阶段四:“好公民”取向。也称为维护社会秩序取向,即作为社会成员,应该遵守社会规章制度,维护社会秩序,这是公民的义务,不能违反法律法规。
水平三:后习俗水平。道德标准内化于己,成为自己的道德标准,遇到道德标准矛盾冲突时,自我可以做出选择。阶段五:社会契约取向。认识到各种法规都是为公众的权利和利益服务的,符合公众需要的便应该遵守,如果不适用,就可以按照多数人的意愿修改。阶段六:普遍道德原则取向。这是理性良心取向,个体的道德认识超越社会法律法规,普适于尊重每个人的尊严、生命价值和全人类的正义。个人可按伦理原则进行选择,例如,海因兹有责任挽救任何人的生命(包括妻子或陌生人)。
总结起来,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可以归纳为如下三个要点。第一,道德发展具有固定不变的顺序。童年期,在10岁前,多以前习俗水平为主,少年期的个体大多数处于第二、第三两个阶段;青年期则发展到以第三、第四两个阶段为主导的水平。第二,达到后习俗水平的个体并不多而第六阶段的道德准则是抽象的,适于全人类,但却是难以实现的。部分人一生都停留在服从权威和权威所制定的规范的水平。第三,环境和社会文化因素只能决定道德发展的内容和速度,不能影响道德发展顺序。
康德说过,和天上的星空一样,我们内里的良心也是我们应该为之惊讶的存在。塞涅卡在面对尼禄的凶残,他选择的是正确的道德判断吗?他拥有的财富,提供的各种政策,是否符合他自己的道德建议?雨果《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他和沙威警官的一生争斗,最后用善赢得了这个世界。可是,我们究竟看见了多少这样的人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