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游览
【宋】黄庭坚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花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欹玉枕。拂金徽。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作者】
黄庭坚: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苏门四学士”之一,江西诗派开山鼻祖。文学史上,与苏轼齐名,合称“苏黄”,书法史上,与苏轼、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
【译文】
这些瑶草碧绿茂盛,青翠欲滴,我在春天里,来到了这世外的武陵溪。清澈的溪水旁边,生长着无数的桃花,桃花的树枝有黄鹂在婉转地歌唱。
我本来是想要穿过这无数的桃花花丛,寻找出去的道路,却不知不觉地走到了白云的深处,敞开了胸怀,让心中的浩气化作了美丽的彩虹。只是有些担心这深深的花海中,花朵上的露水,会打湿了我的衣服。
我想坐着白玉般的石头上,靠着白玉般的枕头,手抚瑶琴,畅快地享受着。可惜的是被贬谪的仙人在哪里呢,也没有人陪我用田螺杯饮酒赋诗,畅谈人生。
我是为了那心中的灵芝仙草,高洁脱俗,不为媚世俗人,我也不会为了世俗的功名利禄而长叹。于是,喝醉了在明月的陪伴下,便手舞足蹈地下山回家去了。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黄庭坚的一次春游之作,作于他晚年被贬谪的时期。
【赏析】
词人通过描写心目中的桃花源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孤芳高洁,不愿媚世俗人的情怀与品德。
本词上片通过描写了桃花源的美丽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
本词开篇“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花上有黄鹂”句中,词人在“瑶草一何碧”中,直接赞美了瑶草青翠碧绿,带给人们一种美丽的春天印象,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兴趣了。
紧接着的“春入武陵溪”,便具备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武陵溪”是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这一典故。这个典故的目的在于,表现了词人和陶渊明一样,对现实世界的不满。
而后的“溪上桃花无数,花上有黄鹂”,在读者眼前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天景色:清澈的溪水潺潺流淌,溪水两岸到处盛开着美丽动人的桃花,而桃树枝上的黄鹂,在枝头婉转地唱着动听的歌。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这一句表达了词人想穿过那无数的的桃花丛,到达白云飘飘的山顶上,吐露自己的心声。其实,这是词人在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可以找到自己理想的世界。
最后的两句“祇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隐晦曲折地表现了词人,对于人世间纷杂的厌倦,然而内心又充满又不甘心的矛盾。句中“红露湿人衣”,词人化用了王维的诗句“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只是词人把“空翠”化成了“红露”,使之与自己的词句浑然天成,终成一体。
本词的下片表达了词人孤芳高洁,不同世俗的思想情怀。
“坐玉石,欹玉枕。拂金徽”,开头一句,词人便发挥了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表现了自己的品行高洁,与俗世之人的不同。
而后的“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这两句是说谪仙不在了,没有人陪他饮酒。意思就是说自己非常的孤独寂寞,因为没有人成为自己的知音。这里,词人用谪仙李白作为自己的知音,同样也是隐晦地表达自己对现实的不满。
词人通过“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这两句,表明了自己到这里来的心迹:自己是灵芝仙草,孤高自赏,不愿与世俗-之人同流合污,而且自己也不会为失去了功名而感到忧愁。
结尾“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这一句,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个飘逸洒脱,不慕尘世繁华,在人世间俯仰自得的词人形象,表现了词人自得其乐的精神世界。
本词情景交融,语言清丽婉转,平静安逸,体现了词人豪迈洒脱的内心情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