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8月17日讯8月17日出版的《光明日报》以《山东打造文化产业发展新高地的启示》为题,用整版版面点赞山东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亮点频出。
文中提到,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山东近年来通过实施文化强省战略和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大力推进文化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文化新型业态比重不断上升,文化产业投资屡创新高。
以下为文章全部内容:
青岛西海岸新区星光岛酒吧街。
东方影都大剧院是国内首个采用杜比全景声系统的大剧院,其独特的“碧海银螺”造型吸引观众眼球。
潍坊国际风筝会已成为一张亮丽的名片。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产业是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优化供给侧结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山东近年来通过实施文化强省战略和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大力推进文化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文化新型业态比重不断上升,文化产业投资屡创新高,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亮点频出。今年5月中旬,中央党校第44期中青一班二支部调研组,前往青岛市、潍坊市,深入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企业、影视基地等,就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
五月,春夏相交,齐鲁大地尽显勃勃生机。从青州古城到十笏园文化街区,从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基地到1907光影俱乐部,调研组边看边议、边学边思,深切感受到,齐鲁大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正在加速转变为文化生产力。
今年年初,国务院批复《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这是党的十九大后国务院批复的首个区域性国家发展战略。为此,山东省把新旧动能转换作为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工程,提出打造“十大过万亿级产业”,文化产业位列其中。而青岛是沿海重要中心城市,新闻出版业、影视业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潍坊位于山东半岛中部,是半岛城市群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和环渤海港口城市,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形成了电声产品、书画、珠宝、乐器、传统手工艺等优势产业。这两个地市经济基础好、发展理念新,通过新旧技术、新旧产品、新旧业态、新旧模式的转换更迭,着力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新兴文化业态,促进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了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
1.政策扶持激发文化产业发展新动能
坐拥深厚的齐鲁文化资源,怎样才能激发文化产业发展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为深入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文化企业发展动力和活力,山东制定实施了《山东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明晰了文化产业深化改革的路径。据统计,全省共出台了100余项政策措施,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时,各地市纷纷出台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文化企业、文化产业发展。比如,青岛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影视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潍坊制定了《潍坊市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潍坊市提升市区文化创意服务功能工作方案》等。这些政策明确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定位和发展重点,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加速发展。目前,在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和孵化器建设方面,青岛、潍坊两市有省级以上文化产业园区(基地)52个,其中国家级12个,省级40个,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据统计,至2017年年底,青岛文化创意企业总数近4.2万家,规模以上企业804家,营业收入过10亿元企业23家。
为给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省里分期设立100亿元的文化创意产业投资母基金,通过股权投资的方式,保障重点产业项目落地实施;推动银行机构将符合条件的重点文化企业纳入信贷优先支持范围,依托人民银行推广运行的“山东省融资服务网络平台”,建立常态化融资对接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企业的信贷投放。潍坊市出台了《创建文化艺术金融融合发展试验区工作方案》,潍坊银行在全国率先推出书画艺术品质押融资业务并实现常态化运行,成为全国特有的艺术品市场直投银行,业务范围已覆盖全国19个城市,艺术品质押融资贷款业务累计投放60多亿元。
与此同时,省里还安排财政金融互动资金,通过激励奖补、风险分担、融资贴息等多种方式,积极发挥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对文化产业的支持作用。
在青岛西海岸新区,调研组了解到,青岛市为鼓励影视产业发展,设立了影视产业发展专项资金,5年投入50亿元,对在青岛拍摄制作的优秀影视作品给予最高40%的制作成本补贴。青岛文广新局局长李明介绍,该市组建了文化产业投资引导基金,首期规模6000万元,引导投资机构和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实施贷款贴息计划,鼓励企业撬动金融资本,加大对中小微文化企业的融资扶持。潍坊市则撬动政府和市场两种资源,聚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市里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400万元支持文化企业发展,积极推动市内金融机构将资金投向文化产业,设立总规模5亿元的文化发展投资基金,对文化企业进行股权投资。
省文化厅办公室主任王炳春介绍,通过各项政策扶持,全省137个县(市、区)立足特色文化资源、产业发展基础,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围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打造了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特色街区、文化旅游景区、特色文化村镇,文化产业规模化、专业化、集聚化发展态势良好。如济南规划建设了CCPARK创意港、省会文化艺术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等文化产业集聚区,改造打造了红场“1952”、意匠老商埠九号等文化创意园区。
为推动文化产业消费,山东去年举办首届文化惠民消费季,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29个省直部门、单位协同推进,推出了艺术精品欣赏、新兴时尚采撷等六大活动板块,开展了1000余项、近5万场次文化惠民消费活动。同时,省里探索建立“一券、三平台”(文化惠民消费券,银联钱包APP、齐鲁艺票通和山东文化消费服务大数据平台)的促进机制,共吸引1.33亿人次参与,省市两级财政投入文化消费引导资金1亿元,直接拉动文化消费4.2亿元,实现消费总额206.7亿元,成为全国开展范围最大、企业参与最多、消费者分布最广的文化消费促进活动。
调研组了解到,青岛市以看书、看演出、看电影和共享培训体验为突破口,通过政府补贴、专属折扣、积分奖励等形式,对市民给予最高50%、单人年度总额不超过500元的补贴,拉动消费6.7亿元。潍坊市投入政府引导资金310万元,举办特色主题活动2000多场次,直接带动文化消费3200多万元,100多万群众得到文化实惠,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传统文化产业“老树发新芽”
作为文化资源大省,山东围绕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推广应用新技术,积极探索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提层次、强实力。
调研组发现,青岛、潍坊都坚持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相结合,让传统工艺“活下去”“火起来”。青岛市与故宫博物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举办“故宫走进青岛”国际文化创意博览会,设立故宫博物院青岛文创产业园,推动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
调研组在潍坊市了解到,该市实施“百乡千人培训计划”,在各大高校开设传统工艺课程,对非遗传承人资金上倾斜、政策上引导、培训上加强,让他们有温暖、有干劲、有奔头。作为传统工艺的代表,潍坊风筝享誉全球,产量占全世界的80%以上。有“风筝第一村”之称的王家庄子村,从单一的风筝加工发展成集各类风筝配件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模式,2017年风筝总产值达2.6亿元。
为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青岛市以投资结构改善产业结构,推动新闻出版企业由传统业态、传统媒体向新兴媒体转型。比如,青岛出版集团围绕城市文化消费需求,不断优化产品结构,调整产业布局,逐步实现由功能单一的城市出版社向产业多元化、功能跨媒体跨区域的出版集团飞跃。该集团2016年总资产突破60亿元,收入超过23亿元,收入、利润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经济规模位居全国地方出版社第5位。
为推动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走出去”“卖出去”,省里还制定出台了《山东省“融入‘一带一路’大战略,齐鲁文化丝路行”实施意见》,成功举办文化中国走进东盟交流活动,赴蒙古、泰国、瑞典、坦桑尼亚、赤道几内亚以及台湾、香港等7个国家和地区参加海外“欢乐春节”系列演出、展览等活动。潍坊市面向全球发展文化会展产业,风筝会、中国画节、文展会、鲁台会、中日韩博览会、寿光菜博会、青州花博会、高密红高粱文化艺术节、昌乐宝石节、临朐奇石节等众多文化节会品牌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会展经济成为文化贸易的重要增长点。
在总投资500亿元的青岛东方影都项目基地,几部重量级国际大片正在此拍摄制作。黄岛区文广新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以东方影都项目为龙头,市里构建了涵盖影视剧本、拍摄、制作、宣传、发行、放映、营销等环节的全产业链服务设计体系,未来3到5年内,青岛注册影视公司将达到500家以上,每年吸引100多个剧组来此拍摄制作影片。市南区将中国现存最早的电影院——1907光影俱乐部融入现代文化元素,全方位设计提升,打造出集餐饮、观影、阅读、文物展示于一体的休闲旅游场所。据了解,青岛立足丰富的电影文化资源,成功举办了“全球影视峰会,东方影都之旅”活动,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金凤凰奖)、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中国国产电影交易会等影视节会也永久落户青岛。
3.“文化创意”催生文化产业新业态
为抢占文化产业发展制高点,山东利用高新技术手段,突出文化创意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其在各领域的渗透力、辐射力和带动力,推动文化产业业态不断创新发展。
调研组了解到,为鼓励文化企业运用互联网技术转变经营方式、延伸产业链条,潍坊市制定了《潍坊市打造千亿级虚拟现实产业配套政策》,加快建设国家级虚拟现实产业基地。如歌尔集团大力发展VR和AR产业,推动在旅游景区、博物馆、主题公园、展览展示、影视传媒、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儿童教育等领域的发展与应用。同时,潍坊还支持文化企业与阿里巴巴、京东、腾讯等国内知名电商平台开展战略合作,建成潍坊产品直通平台“京东商城·潍坊馆”,打造“印象潍坊”、“好品潍坊”、九州书画商城等多家电商平台,潍坊手工艺产品网上大卖。烟台在全国率先打造以“中艺指数”为品牌的标准化文化艺术品电子交易平台,设立了全省首个省市合作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烟台文化发展投资基金,首期规模1亿元,目前已投资10余个具有比较优势、发展前景较好、具备上市潜力的文化产业项目。
为做好“文化+”文章,青岛、潍坊等地不断增强文化创意在旅游、城市发展等领域的渗透。青岛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文化资源,将文化内涵注入旅游产业,名人故居游、文保建筑游、博物馆游成为重要旅游业态;以上合峰会为契机,引进投资约30亿元的上合·马文化产业园项目,建设以马术为特色的现代文化产业园;建设和修复各类文博场所30余处,达到每3.7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的国际领先水平。临沂挖掘本地书法、兵学等历史文化资源,连续举办14届书圣文化节、8届诸葛亮文化旅游节,形成了“春有诸葛亮、秋有王羲之”的文化节会格局。潍坊着力打造青州古城、齐鲁酒地等172个文化旅游项目,总投资1315亿元,形成了品牌效应;保护修复具有600年历史的明代古村落——井塘古村,在村内开展传统文化展演和民谣诵读等活动,深受游客喜爱。
调研组发现,青岛、潍坊等地以特色文化建筑传承文脉,提升城市品位,推动文化与城镇建设融合。比如,潍坊创新打造的十笏园文化街区,将历史文化建筑群落与创客空间、文创产业孵化器、博物馆等统筹规划布局,设置功能分区,成为江北重要文化产业集聚地。青岛西海岸新区规划建设西海艺术湾和中国院子项目,将文化元素融入建筑设计,规划建设艺术酒店、美术创作体验基地、写生码头、中式休闲度假创意园区等,促成文化、自然与建筑设计的完美融合。
此外,为解决版权确权难、定价难和交易难问题,潍坊市积极发展数字版权保护、登记、评估、授权、交易等新业态,全力打造数字出版产业发展高地,高新区创建为国家级版权示范园区,培育3个国家级版权示范单位,建成山东省第一个正式上线使用的版权服务平台——山东云计算版权登记交易服务平台,累计线上登记版权作品5300多件。同时,潍坊还打造山东云计算版权交易园区,已入驻数字出版、影视动漫、创意设计等企业120家,从业人员3000多名。
4.关于山东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文化产业发展要加强顶层设计。山东整体文化产业发展基础良好,优势产业突出,但有的文化资源资本化利用还不够充分,文化资源统筹规划、市场开发水平仍有提升空间,有些文化资源没有转化为产品与服务,部分行业还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产业附加值相对较低。目前,山东文化产业发展正处于由大到强的关键时期。省级层面,应抓紧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发展重点和产业布局。各地市应根据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等,明确文化产业发展定位,着力做大做强优势行业,延伸产业链条,形成品牌效应、规模效应、集约效应。如,青岛市可聚焦影视演艺、海洋文化等行业,潍坊可聚焦书画产业、传统工艺等行业。
文化产业发展需理顺部门管理体制。调研发现,地方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有些部门间资源整合、组织协调难度较大,个别政府部门与文化经营单位间的责、权、利关系尚未完全理清,既有管得过多、管得过死的情况,也有管理不到位的情况。同时,文化产业统计相对滞后,存在指标偏少、时效偏慢、信息不畅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据了解,这些问题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下一步,地方文化产业发展可以在深化落实“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宣传部门协调指导、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落实、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基础上,探索组建综合性文化产业管理机构,统筹力量、整合资源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发展应搭建好资源集聚平台。调研组了解到,地方一些文化企业总体规模偏小、效益不佳,投资回报周期较长,运营比较困难,而文化创意等人才也比较匮乏。针对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共性关键因素,要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作用,加快搭建创业孵化、文化科技、文化金融、展览展示、人才服务等公共平台,打造系统完整、运行高效的文化产业创新支撑体系。同时,要尽快制定和完善入驻奖励、房租补贴、人才激励、金融服务等政策,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搭建文化产品宣传推介和交流合作的高端平台。
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要不断拓展广度和深度。目前,山东各地文化产业发展仍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从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看,青岛、潍坊、烟台、济宁、临沂5市,占全省的比重为60.9%;从文化产业投资看,这5个市占全省的比重为56.9%。同时,一些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够强,中小企业发展有同质化趋向,有些企业存在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经营方式相对单一等问题。未来,应结合地方优势产业,深入推进“文化+”战略,打破传统领域和板块界限,不断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