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四正_2e3e | 来源:发表于2021-01-29 23:02 被阅读0次

            我猜哲学家应该是这样说话的。

            “言”既说话,说话是一种方便人与人交流的工具,而交流又促进理解彼此的想法,想法通过大脑后形成思想,思想又会变为主观的逻辑观念,逻辑观念会影响人应对外部事物的行为,行为的不断重复会形成习惯,习惯会塑造人的性格,性格又会影响个体的生活,生活会给人留下经验,经验传承给下一代就构成了习俗。

            我反问自己,语言会错吗?为什么会错?

            我粗浅的认为,语言是会出错的,因为语言被发明的时候就是为方便描述事物,从而抽象的提取类似事物的共同点,进行分类归纳定义后,以便大脑在处理负担不重的情况下,能迅速理解和记忆,促进记录和交流,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会忽略单个个体的特征,这时信息就发生了缺失,也就是说用“树叶”这个词概括树叶这个物体的时候,抽取了所有作为树叶这个物的共同特点,但不得不忽视没有一片树叶是一模一样的事实。因此,当缺失的信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歧义,诱发理解偏差,从而出现错误。

            我又反思,这样的偏差和错误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在没有经过批判性思考就接受语言信息,又或是没有实践论证语言信息的真伪后,采取全盘接受,没有拿来主义的精神,错误的语言信息会不断强化,形成固定思维或潜意识,会不自然的影响判断和行为,后果轻则出现思维逻辑上的不适,导致错误的价值观,重则会导致人为维护错误的意识形态,做出过激的肢体行为。

            结论,在“言”时,要谨慎行事,审视自己在传达思想意思的时候,语言描述有没损失信息,如有可能造成歧义,应多方面举例,无限接近语言所描述事物的真实意思。特别是在面对于未有树立批判性思维的听者或读者时,要更为慎重,引导全面思考,少做断言,少用煽动情绪的词语,多使用不带偏见和感情色彩的词语,多触发思考和反问。写到这里突感如履薄冰,落笔的责任,语言的局限。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日子里,文如其意,言中无误,思不偏激,后能进入古人说的中庸之道。

            文章被锁定后有感而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jgzz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