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央视制作的纪录片《人生第一次》异常火爆,引起人们热议。顾名思义,纪录片展示的是人们人生中碰到的种种第一次:出生、上学、结婚、进城务工、生病、养老、死亡......因为话题贴近日常生活,制作精良受到广泛欢迎。
看完这部纪录片,我也有许多感想。我觉得整体是围绕着哲学母题“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展开的。人类从出生到成熟再到死亡,是从0到1再到0的过程。悲观者认为结果没有改变,生没有意义,因为死亡终将终结一切,中间经历的人生产生的记忆、情感终将会随肉体的消失而涅灭。就像一千多年前在赤壁下发出的疑问:“而今安在哉”,人生之短,不能活的尽兴,即使尽兴了,自己拥有过的所有东西也会消散,那么生命还有什么意义呢?
这个问题,赤壁赋下也给出答案: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没错,物质有其生命的尽头,人类也是物质组成的,人类会走向死亡;情感依托物质存在,但这并不说明情感会消失。从古至今,人们以多种形式,把让自己感到兴奋、悲伤、自豪的事情记录下来,情感也保存在各种形式的人文艺术作品、建筑乃至美食、服饰当中。走到大海边,我们会想起曹孟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豪情壮志;抚摸着母亲缝补的衣裳,就能与千百年前书写着“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孟郊心意相通;而孤身思念情人的夜晚,又会觉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一个令人神往的情感慰藉。情感一拖五支存在,肉体会消失,但是记录情感的载体多种多样,而人们的悲欢离合总是相似,我们总能在某些时刻体悟到:原来这种感觉别人早就有过!历史是真实存在的,而他们也曾在自己的生命中活得灿烂满足。
生命是有意义的,具体就表现在每一天每一秒的经历上。而每个第一次,又因其新鲜感而显得弥足珍贵。第一次牙牙学语,父母收获养育新生命的快乐;第一次上学,感受结交新朋友、学习新知识的满足;第一次结婚,享受与另一半的二人世界......人会消失,爱和情感不会。它只是从一种形式转变到另一种形态。就像纪录片中老人照顾患癌妻子,他们没有了风花雪夜,也没有了缱绻蜜语,但是爱消失了吗?爱转化成了一日三餐、每日照料和不离不弃。这种第一次对老人和妻子将都是痛苦的,但是如果不勇敢接受这个第一次,老人会后悔一辈子,妻子也会更快走向死亡。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不断地反抗,反抗生命的终点,所以努力抗争病魔;反抗情感消失,所以用心描摹每一天的生活。
人生的第一次,指的并不仅仅是具体的某一次,而是每一次经历。第一次因其新鲜感而引发我们的兴趣,但是后来的每一次就不重要了吗?同样重要,因为它们也是我们生活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向生命抗争的活动:要好好生活,传递情感和记忆。肉体消失了,情感和记忆还能证明,你曾经来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