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杰明·富兰克林说:“告诉我,我会忘记;教给我,我会记住;让我实践,我才能学会。”
我想这句话应该是每个教育人都信奉的教育金句。我做教育已经十年了,我一直在思考教与学的科学规律。
有时,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如学习电脑。第一种境界:如果别人教一遍,自己跟着做,结果好多还是不会。第二种境界:在别人指导下,亲自操作一遍,效果就好多了。第三种境界是自己探索着实践,不懂就问询,这种效果最有效。
教育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魏书生老师一直强调民主和科学,并说自己教学一辈子,就是追寻民主与科学的过程,教育所有的秘诀就在这四个字里。
教与学是有科学规律的。学习金字塔是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成果,它用数字形式形象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它是一种现代学习方式的理论。最早它是由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1946年首先发现并提出的。
在塔尖,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
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
第三种,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
第四种,是“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
第五种,“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
第六种,“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
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
爱德加·戴尔提出,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
新教育实验提出了理想课堂的六个维度,即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延展度。侧重于从学生的学习过程评测课堂。
新教育实验提炼出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侧重于从教师的教学过程反思课堂。理想课堂第一重境界是落实有效教学的框架,其主要特点是"讲效率,保底线";第二重境界是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其主要特点是"讲对话,重品质";第三重境界是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其主要特点是"讲个性,求境界"。
我认为最理想的课堂应该有趣、有效,有用,有悟,有爱。
有趣。我教学以来,一直在追求课堂有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几千年来,这句话一直有用。
蔡志忠说,他每天工作16个钟头。别人说,你这样太累了。而他说,我才不累呢,我只是工作几分钟而已。这是因为喜欢,以此为乐。
有效,学有效率,学有所获。所有的问题都是时间问题,那么所有的问题也是效率问题。一节课,我往往会进行科学的切割,让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都高效。
有用。指学以致用。学习有用的东西,学习的东西立即要用。如一个人学习了屠龙技,学的再好,却无龙可屠,技无所用。
有悟。教与学,最根本在于自己的反思与感悟,这才是内化,变成自己的东西。孙悟空为什么能在菩提祖师的弟子中最先学到本领,关键他有悟性,当菩提祖师在他头上敲了三下时,他的同学都在幸灾乐祸他受到了师傅的责罚,而他却领会到这是师傅给他约定学艺的暗号:半夜三更,找师傅学艺。试想一下,菩提祖师会单单给孙悟空机会吗?他可能给了所有弟子了机会,可是这些弟子是榆木疙瘩脑袋,没有领悟到罢了。
有爱。爱是一切的源泉,很多学生为什么会偏科,很多数据分析表明,他实际上是偏老师,他喜欢一个老师,老师教的学科就会突飞猛进;不喜欢这个老师,就会连老师教的学科也不喜欢。
教与学是有科学规律的,作为教育者,应该追寻和体悟这个规律,让自己的教育生涯更有实效,更乐趣,更轻松,更有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