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2454765/cb8d70051abf71a6.jpeg)
14.38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译文讲解:
子路在石门过夜。守城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氏那里来。”守门人说:“就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硬要去做的人吗?”
阅读思考:
孔子向天下人推行仁道,希望每个人能够“克己复礼",那就“天下归仁”了。但孔子待人以“忠恕",做事奉行"中庸",见机随缘,中行不偏,从未强求刻意谋事。一个自以为是的看门人,风凉嘲讽夫子,“知不可而为之",是以燕雀之卑微,妄揣鸿鹄之远志。
昔阳虎以季氏家臣欲专鲁政,此大逆不道之事,三桓危急。孔子助之,驱逐阳虎,得以从政中都宰。费邑大夫公山不狃判乱,季氏受困;鲁定公苦于公权外用,亦欲收之。孔子审时度势,晓以利害,集鲁君与三桓之力,起誓"隳三都"。孔子亦由此升大司冦,摄相事。后因公伯寮偷窥孔子上书鲁定公的简册,出卖给季氏,"收公权"事败露,三桓反水,只得做罢。由此可知,孔子做事,必上察天时(此为鲁君之志),又下取地利(此为阳虎乱政,公山不狃判乱),中取人和(统一三桓与鲁君之志,得门人与国人支持),才能成就一番事业。虽然中途有变,结果不遂人愿,但怎能说是"知不可为而为之"呢?
孔子刚到卫国,住在遽伯玉家。遽伯玉有洁身自好的美名,但也赋闲在家。卫灵公宴请孔子,给其大夫俸禄,让其随己郊游,只是不给事做。近臣弥子瑕,希望孔子住在自己家里,至于出仕做官,易若翻掌。可孔子不为所动。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孔子,只要孔子答应为自己效力,卫国官职,任其挑选。孔子只沉默不应。孔子击磬,表达了自己不为人知的苦恼。只一个担柴的人听懂了。孔子做事,不能违背“仁"的原则,“礼"的规矩,那能象担柴人说的,“深则厉,浅则揭"呢?穿着衣裳,能过深河吗?撩起衣裳,能涉浅水吗?一个人如果不讲原则,事情可能真的就好办了。可孔子等待的,却是载人之舟。
孔子认为,是"人弘道",而"非道弘人"。"仁不远人"。"欲斯仁,斯仁至矣"。仁就在人的生活中,洒扫应对,待人接物,衣食住行,这些普通人的日常中,就有“仁"在。做起来很难吗?有什么不可为?看到老人摔倒,跑过去,扶起来;有老人晚自己上车,让个座;别人帮助了自己,抱个微笑,说声"谢谢"。这样的事,哪一件不可为呢?
卫灵公因为公子蒯聩用晋兵围卫之事向孔子请教怎么用兵御敌。
孔子说:“打仗的事,我没有研究。如果非要让说一个退敌之策,那就用"周礼"吧!意思是:你让儿子接你的班,让孙子接你儿子的班,事情不就解决了吗?
卫灵公没听孔子的话,还断了俸禄。孔子只得走人。
天下人皆知孔子贤,但是如何贤?却很少人知道;皆知孔子没有遂志,但什么是他的志向?又有多少人知道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