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小说《百合花》一课中,有同学好奇地发问:新媳妇的丈夫哪去了?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很多解读《百合花》的文章说的是小战士和新媳妇之间的军民鱼水情,以及“我”和小站士之间若有似无的情愫,但是没有对《百合花》中新媳妇的丈夫的缺失做出合理的解释。只能理解成情节设置的需要,正如一部电影时间容量有限,不会把男女主人公每天吃饭上厕所的细节展示一样,短篇小说篇幅有限,新媳妇丈夫的缺位如同电影剪辑的需要。 简言之,作者认为没有必要,所以任何合理想象都行得通。比如丈夫参军了,或者暂时务农外出了,等等。
这就牵扯到选材的问题,选材要切合主题,与主题无关的人物和事件不写或者略写,比如鲁迅的小说《故乡》,闰土的妻子是什么情况呢?小说也没有写。
材料是为主题服务的,因此,选材必须紧紧围绕主题,根据写作的目的,所要告诉读者的道理,选取恰当的材料,和中心思想关系密切、能够充分表达主题的材料要多选;和主题有些关系,但关系并不十分密切的材料,也要选,但要少选,只要不影响把文章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说清楚就行;和主题没有关系的材料,应该坚决舍弃,不选。
我们再想象一下,假如新媳妇的丈夫在家,同意借被子,是不是就和小说的主题相冲突了呢?或者说是冲淡了小说的味道了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