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让生活美好读书
再读《赤壁赋》:水月的升华

再读《赤壁赋》:水月的升华

作者: 高中语文笔记帮 | 来源:发表于2018-08-21 16:15 被阅读35次

    《赤壁赋》中耐人寻味的水月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说的是认识的不断深化:
    参禅之初,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禅有悟时,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禅中彻悟,
    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赤壁赋》中的对“水与月”的认识也经历这样的三重境界:

    一、看月是月,看水是水。

    文章一开头,就已经暗点明月、江水,与后文浑然一体。

    时间:“七月既望”。
    ——“既望”就是农历的十六日,也就是满月的后一天。(满月的当天叫“望日”。既,表示动作已经完成。)
    方式:“泛舟”。

    人已至,月未升。于是: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注:“明月之诗”“窈窕之章”指的是《诗经·陈风》里《月出》的“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1
    这吟诵表达了苏子身处美景的愉悦更是对明月飞临的召唤。
    少焉,
    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2
    第一段中,苏轼以“水和月”为核心意象为我们呈现了赤壁清明澄澈的月夜美景。
    美景在前,喝酒吟诗,何其乐也!
    此处的“乐”是面对美景的本能反应,也是停留在浅层次的感知。
    生活中,我们面对美景时不也会自发而由衷的发出赞叹么?

    二、看月不是月,
    看水不是水。

    然鹅,
    当我们从鸟语花香中感到欢欣时,杜甫却写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当太多人感春悲秋时,刘禹锡则写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客的“呜呜然”的洞箫,“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让气氛由“乐”转“悲”,引得苏子“正襟危坐”发出“何为其然也?”的疑问,也引出了对水与月的又一层境界。
    苏子问:“美景当前,你为什么会发出这么悲凉的歌调啊?”
    客曰:

    我悲伤的不是风景而是人生。
    不仅是曹操那样的英雄人物的人生,
    更是你我这庸常无为的人生!

    一悲:大浪淘沙,英雄永逝。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即便如曹操那样的一世英雄也逃不过时间的淘洗,留不下半点痕迹。
    二悲:沧海蜉蝣,人生苦短。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曹操般的“一世之雄”尚且随“大江东去”销声匿迹,你我这等混吃等死的庸常之辈就更加不值一提了!
    三悲:理想渺茫,壮志难酬。
    人的生命和永恒的天地相比,短暂而渺小得不值一提,还谈什么远大理想,人生价值?想起来就让人倍感丧气啊!
    乐也水月,悲也水月!
    同样的水月,不一样的悲喜!
    个人的悲喜常常左右眼前的风景,真正的悲喜在我们内心。

    三、看月还是月,
    看水还是水。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个人的遭遇得失就是遮在许多人眼前的那片叶子。
    第三部分苏子对“水与月”进一步阐释,掀开了那片遮在眼前的叶子,实现了认知层次的质的飞跃。
    针对客之前的悲叹,苏子从水月入手在两方面做了阐释:
    一是人生的长短。
    一是人生的得失。

    1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1
    都说人生苦短,去日苦多。
    实际上,那看似天长地久的“水和月”不是也处于每时每刻的变化无常之中吗?客之前将人个体生命的短暂与天地作为整体的永恒进行了比较而产生悲叹是大可不必的。
    反过来,从不变的角度看,宇宙万物生生不息,人生又何尝不是绵延不息代代无穷?“物与我皆无尽也”,又何须羡慕?
    理顺了“变与不变”的关系,也就看透了人的生死。

    2

    辨明了“变与不变”再来看看“得失”。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2
    依旧从水月切入,风月长存,江山无尽,天地无私,你欣赏,风景就在你的眼中;你拒绝,风景就不留半分。苏轼在另一篇文章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苏轼《临皋闲题》

    不仅风月、不仅美景,天地之间宇宙万物,皆各有主。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泰然随缘才能获得内心的宁静。
    文末,客转悲为喜,心下释然,安心享用眼前的美景美食美容觉。
    “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3
    从“乐”到“悲”再到“喜”,完成了对“水与月”的认知深化,也成就了苏轼灵魂升华。
    《赤壁赋》就是苏轼思想的分水岭。
    黄州的水月成就了苏轼,苏轼也成就了黄州的水月。
    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
    多年之后明月依旧、清风依旧,大江依旧,苏轼的豁达超然精神也依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再读《赤壁赋》:水月的升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jsj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