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文史学家称为“长诗之圣”的《孔雀东南飞》,无疑是爱情诗歌中最为杰出的一部作品。它上承风骚,下启唐宋,无论在思想上,艺术上,还是文学价值上都影响深远,堪称一篇鸿篇巨制。
可是,对于诗作中的男主人公“焦仲卿”,人们历来的评价往往都是贬低多于赞美。在很多人眼中,焦仲卿虽然能忠于爱情,但是却懦弱无能,委屈求全,屡次屈服于蛮横专制的母亲,最终间接导致了他和刘兰芝之间的人生悲剧。对此,有些人甚至还将其怒斥为“渣男”。
焦仲卿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联系到《孔雀东南飞》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主题思想,我们才能对其进行正确评价。
在刘兰芝“举身赴清池”以后,焦仲卿也在残酷事实的打击下,大胆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不惧母亲的威逼与利诱,“自挂东南枝”,与刘兰芝双双自杀殉情。这不是软弱和绝望的表现,而是在具体的环境和条件下的一种勇敢坚强的行动,是他对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不妥协的斗争精神。
而这正是此部作品所要着力宣扬的主题思想。事实上,在封建男权主义至上的的前提下,作为男主人公的“焦仲卿”最后也能够勇敢地站出来,用“死”来向封建礼教和宗法制度发出无言的抗争,用“死”来表达自己对真挚爱情的追求和守护,用“死”来捍卫自己的婚姻,相对于刘兰芝而言,他的反抗要更强烈,影响要更深远。
当他知道母亲百般虐待折磨自己的妻子刘兰芝时,便上堂质问自己的母亲“女行无偏斜,何意意致不厚?”为此,母子之间展开了一场正面交锋,各不相让。而他的母亲却气急败坏蛮横无理的宣称:“吾意久怀忿,汝且得自由?”明确告诉焦仲卿,这件事必须听她的,由她重新安排,同以另娶一个更为美貌的女子来引诱他。
对此,焦仲卿坚决不屈从,也没有喜新厌旧,更不拿婚姻做交易。他当即毫不犹豫地向专横跋扈的母亲发誓道:“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真是字字千钧,掷地有声。试问,同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在现代社会,又有多少男子能够像焦仲卿那样维护自己的妻子,在美色面前毫不动心呢?
在与母亲进行了一场交锋之后,焦仲卿深知他短期内不可能改变母亲的主意,再闹下去也是徒劳无益。因此,他的内心痛苦极了,也无奈极了。在这种情况下,他提出了一个缓兵之计,动员刘兰芝回家暂避几天。他亲自将刘兰芝送至大道口,并再次向刘兰芝表明心志:“誓不相隔卿”,“誓天不相负”,这真是一个值得信赖和钟情的男子!
焦仲卿所处的时代建安时期,虽然儒家思想已经开始失去统治力量,但经过两汉几百年的推崇和统治,儒家思想的很多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并不是立刻就能够发生根本性改变的。例如儒家文化所提倡的孝道,要对父母百依百顺的观念,即使在现代也依然具有强大的控制力,更何况是在古代社会?
因此,在如何对待刘兰芝的问题上,焦仲卿不可能一味地与母亲对抗,不计后果。而且,作作为一名官吏,奉行“孝道”也是他的本分。我们知道,在古代社会,“孝道”也是考察官员政绩的一个标准。焦仲卿即使知道自己的妻子没有过错,知道自己的母亲蛮横无理,他也不可能不考虑自己的身份,一味地维护妻子,对抗母亲。
其次,在与母亲的数次交锋中,他的态度其实是非常坚决的。他首先大胆地批评母亲对刘兰芝的迫害,一针见血地指出“女行无偏斜,何意置不厚”,言外之意就是暗示母亲在故意挑剔虐待儿媳;而后,他还断然拒绝母亲为他再娶的主张,甚至不惜为此顶撞自己的母亲。
在古代社会,稍微有些官职的男子三妻四妾,沾花惹草,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可是,面对母亲以美色相诱,焦仲卿却毫不动心,并且非常明确地表示了自己的态度:“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对待爱情,焦仲卿是何等的坚贞,何等的坚决啊!
他采用缓兵之计,以退为进,这是一种反抗的表现,是一种果断明智的行为。这其实就是采用“以柔克刚”的策略,采用暂时回避的方法,缓冲一下矛盾,从长计议。然而,出乎他的意料,刘兰芝回家以后被兄长逼迫改嫁。这对焦仲卿而言,无疑是晴天霹雳。尽管他的计划失败了,但他这种斗争的精神却是值得肯定的。
最后,他用殉情的方式向封建礼教和家长制进行抗争,这是极其悲壮的。在听到妻子被迫改嫁之后,他十分绝望,与妻子表明心志后,准备以死殉情。面对封建礼教,他从容镇定,毫不妥协。他在死之前对母亲说“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他早已下定了决心去死,你就不要怨恨鬼神了吧。这表明他对封建家长制是无比愤恨的。
纵观古今的文学作品,像焦仲卿那样勇敢地为爱情殉情而死的人,很难再找到;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也很少见;在整个男尊女卑,婚姻包办的封建社会,更是寻不到像焦仲卿这样的男子啊!
作为一个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叛逆者,焦仲卿忠于爱情,敢于反抗,不惧压迫,以死来捍卫爱情,是个值得后人大力称赞的文学人物。面对世俗的种种诱惑,例如美女(秦罗敷),高官厚禄(仕宦于台阁),万贯家财如(汝是大家子),焦仲卿至始至终都将爱情放在首位。这样痴情的男子,怎么会是一个渣男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