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家庭群里发了一段视频,内容是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中学校长唐江湃在“委员通道”的发言,他借用习主席的话,把教育的真谛概括为: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我听后颇有感触。于是在群里陆续写了下面的文字。
我记得爱因斯坦曾说过:当你把所有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素质。
我斗胆地地爱氏所言诠释为:当你把所有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只有习惯,优良的习惯就是良好的素质。
据此,我为自己大发感叹。做了大半辈子老师,为人父逾廿年,却悲哀地发现自己在家庭教育上,是“弱智”的,甚至是无能为力的。真感汗颜无地!
其一:终于醒悟,人的习惯并非“教”(言语说教)出来的,而是“养”(行为养成)出来的。因为“言教”只能让人“知”,而“知”不等于“行”,而只有“行”才能固化成习惯。
其二、习惯的养成更主要的不是来自学校教育,而是来自家庭环境的熏陶,来自父母的“培育”。
其三、父母对子女的“培育”即是“家教”的根本任务。即家庭对子女的教育重点不是要教会小孩认得多少字,会做多少题,而是培育孩子的“优良习惯”、“优秀品质”、“高尚的德行”、“积极的性格”、“健全的人格”……因为这些精神方面的东西才是影响孩子的一生的东西,才能带给孩子一生的幸福。而不良的习惯、恶劣的品质、低俗的德行、消极的性格、畸形的人格……必将毁掉孩子一生的幸福。
其四、做父母其实是一场“修行”,自己修行不够,难于胜任“培育子女”这一重任(培育子女是艰巨而漫长的浩大工程)。因为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无非就是“言传”“身教”,而无论是“言传”还是“身教”,最终都取决于父母自身的修养。
其五、对子女的教育并是父母某一方单方所能完成的工作。而是靠家庭教育氛围熏陶影响来达成的,家庭教育氛围才是孩子成长的土壤。而家庭教育氛围是依靠父母及其他长期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长辈共同营造形成的。即父母长辈对子女的教育理念一致、价值观一致、做法一致,大家一起对孩子施于言传身教,形成教育合力,不断叠加正向影响,教育才更有效。
其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理念、价值观、做法往往又难于一致。因此父母教育对子女的现实效果更多的是取决于父母双方中性格更强势的一方,而并不是取决于学养素质更高的一方,甚至并不取决于更懂教育的一方。这是很悲哀的事实。
而在父母双方性格势能相当时,往往母亲的影响更大。因为,孩子小时在“感情”上、“心理“上是与母亲更亲近的。更亲近的人教育影响力更大。何况孩子越小,心理、精神可塑性越大,教育影响也越深远。更重要的是心理、精神上的教育痕迹是很难甚至是不可逆转的,而是伴随人的一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