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过中秋而去,感兄弟情深

过中秋而去,感兄弟情深

作者: 沃文 | 来源:发表于2024-09-17 06:16 被阅读0次

    若论兄弟之间的真挚感情,苏轼苏辙二兄弟那是真感情,堪当历史中的楷模。

    1076年苏轼在密州过中秋节,写下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其题曰:“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所说的“子由”就是他的弟弟苏辙。由此可见,兄弟二人,感情很深。

    1077年苏轼到徐州任上,苏辙与之同行,且在徐州陪哥哥呆了百余日,兄弟二人共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又到中秋,二人一起泛舟赏月,终于过一个团圆的佳节。然中秋过后,苏辙又要转道赴南都赴任,苏辙感怀哥哥的宽待,想起去年哥哥给他写的那首《水调歌头》中秋词,临别之前也写了一首著名的《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词,词中书写了作者与胞兄苏轼久别重逢继而又要分别的依依难舍之情,生动地表现了苏轼苏辙二兄弟的手足情深。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坐中客,翠玉帔,紫綺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苏辙的这首《徐州中秋》词上阙开门见山,叙写离愁,兄弟离别七年了才过一个团团圆圆的中秋佳节,这么多年的思念之情,和去年哥哥写的《明月几时有》,同样表达无尽的离愁。而后“岂意彭城山下”五句写今日欢聚赏月的愉悦美景和心情,“岂意”隐含着相见的惊喜,尽管兄弟团圆相聚赏月,泛舟高歌,但从《凉州词》古曲中野流露出忧愁和悲凉。

    词的下阙则极力渲染一种“醉不成欢惨将别”的哀怨气氛。“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写人惜月而月无情,不为暂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写人惜人而人不能留的苦楚。读到这里,回想起柳永《雨霖铃》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凉景象。两者情景交融,异曲同工。

    全词以“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作结,用王粲登当阳楼,怀乡作《登楼赋》典故,表述了自己愿与哥哥苏轼一起隐退归乡,共叙天伦的愿望。王粲是东汉文学家,依附刘表,不受重用,登楼后写下著名的《登楼赋》,表明为政治前途担忧,滋生郁闷而伤感。

    苏轼苏辙同为唐宋八大家,二人亲兄弟,都是大才子,苏辙的官当得比苏轼大,苏辙当到副宰相,“乌台诗案”时,苏辙找到皇帝愿削去自己的一切官职来保哥哥,最后,苏轼蹲了130天的监狱后,到黄州任团练使副职,还不得签署公文,流放至此,苏辙受哥哥牵连,也被降职。

    一首《徐州中秋》词,语言通畅,直抒胸臆,如话家常。但全篇又笼罩着浓厚的忧愁气氛,基调悲凉,情绪伤感,据载,苏轼读过此词,即席又写了一首同调和韵之作,序中云:“余去岁在东武,作《水调歌头》,以寄子由。今年子由相从彭门百余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余以其话过悲,乃为和之,其意不以早退为戒,以退而相从之乐为慰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过中秋而去,感兄弟情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jxgl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