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岳

作者: 侠骨丹心 | 来源:发表于2017-03-28 10:20 被阅读28次

    民间传说

    王宗岳乃明万历年间山西太谷县小王堡村人。小王堡村流传着一个铁胳膊王二的故事:王二出生在一个武术世家,父亲经商。他从小和父亲学习练武。有一年,一位邋遢道人云游天下,途径太谷小王堡村时,病到在街头,穷困潦倒无人理会。王二遇到后,看的可怜,就背回了家中,每日服侍如父,道人十分感动,他见王二如此心地善良,而且悟性很高,便将自己的武功传授给了王二。王二得此功法后更加勤奋,武功大长。有一次在一家坟地里,王二用胳膊竟把六尺高的巨大石柱一下子给磕成两截,由此,“铁胳膊王二”便在方圆几十里的人群中流传开来。事后人们才知道那个道人竟是张三丰,他是在试探和点化王宗岳。这个故事虽然有些神化,但不会是空穴来风,肯定有原型。史料中有这样的记载,王宗岳父亲叫王祖通,生三子一女,长子王宗行,次子王宗岳,三子王宗梁,一女名字不祥。可见铁胳膊王二就是王宗岳。

    王宗岳太极拳承传

    蒋发于明万历二十四年赴山西跟随王林桢(字宗岳)学拳七年。返乡后,在河南温县赵堡镇传授此技。因此,王宗岳是武当赵堡(和式)太极拳宗师,蒋发是第二代传人。继而,三传邢喜怀,四传张楚臣,五传陈敬柏,六传张宗禹,七传张彦,八传陈清平。武当传统三合一太极拳,王宗岳传给了河南温县赵堡镇的蒋发先师(由此而称为北派太极拳)。

    争议

    又据唐豪(1896-1959)考证,王宗岳为清乾隆年间人。此说法为部分人认同,亦常有人著文驳斥。

    最新论据,山西新绛县刘哗挺先生数年潜心研究,论证太极宗师王宗岳的活动时间、地点以及诸多的相关证据,王宗岳的故居、旧址、传说等较为丰富、翔实,具有说服力。还具体地、明确地论述了王宗岳就是新绛县明朝嘉靖年间思贤里王庄人的事实。[1]

    著作

    王宗岳的太极拳著作有《阴符枪谱》,《太极拳论》一篇,长拳、十三势解各一篇,修订陈氏旧有《打手歌》一首六句。武式太极拳创造人武禹襄之兄武澄清于1852年官河南舞阳县知县时,于盐店得其拳谱。武当赵堡和式太极拳在传承中流传着:当年武禹襄出钱杨露禅到陈家沟拜师学拳,总觉得“拳与理不一”,于是武禹襄到赵堡镇拜陈清平为师学拳,期间陈清平有一官事,经武禹襄请武澄清帮忙,并以师承王宗岳《太极拳论》相赠。为此,陈清平武功最好的大弟子和兆元意见很大,由此武禹襄得到拳理,改拳架--武式太极拳,以利推广。和兆元所炼太极拳拳架称代理架、承架,是武当赵堡太极拳拳架系列中最具代表性;现在国家承认,称为“和式太极拳”。

    王宗岳得太极拳、长拳一百零八势及推手之传,他所写的《太极拳论》主要是对太极拳拳架和推手训练的论述、《打手歌》是对技击防身的论述及"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等句中可以看出。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和《十三势解》以太极两仪立说,《长拳解》以五行八卦立说,枪法则以阴符立说。阴,暗也;符,合也。阴符者,"静处为阴动则符"也;阴符枪诀主张阴阳、刚柔、虚实互用,粘随不脱,如蛇缠物,与太极四粘枪的缠绕粘随相一致。

    赵堡镇太极拳之说

    王宗岳乃明历年间山西太谷县小王堡村人。王宗岳父亲叫王祖通,生三子一女,长子王宗行,次子王宗岳(王二),三子王宗梁,一女名字不祥。蒋发于明万历二十四年赴山西跟随王林桢(字宗岳)学拳七年。返乡后,在温县赵堡镇传授此技。因此,王宗岳是赵堡太极拳宗师,蒋发是第二代传人。继而,三传邢喜怀,四传张楚臣,五传陈敬柏,六传张宗禹,七传张彦,八传陈清萍。武当太极拳,宗岳传给了河南温县赵堡镇的蒋发先师(由此而称为北派太极拳),俗称“承架”、“街架”,陈清萍之后称之为“三合一架”。“承架”推手讲究阴阳手,即讲究“圆的较量”。赵堡镇镇上的太极拳传承中认为推手只是是一种训练方法:检验拳架正确与否的尺度,连接拳架与散打的桥梁。

    与王宗

    王宗岳与王宗系属二人。与擅内家拳的王宗无关,两人不同年代,不同籍贯。王宗字岳崎,陕西人,世居恒山之王庄堡。黄黎洲的《王征南墓志铭》载:“三丰之术,百年以后,流传于陕西,而王宗为最著。”

    《阴符枪谱》

    一阴符枪总诀六则

    一:身则高下,手则阴阳,步则左右,眼则八方。

    二:阳进阴退,阴出阳回,粘随不脱,疾若风云。

    三:以净(静)观其动,以退敌前(此句当有沿讹),审机识势,不为物先。

    四:下则高之,高则下之,左则右之,右则左之。

    五:刚则柔之,柔则刚之,实则虚之,虚则实之。

    六:枪不离手,步不离拳,守中御外,必对三尖。

    二上平势七则

    立身要耸,前步要颠,满托上与胸齐,此长枪势也,用之小枪可也。

    彼枪扎我左胁,我开左步,向里促步前进,连掤他手,势穷反枪,我单手扎出。

    彼枪扎我右胁,我开右步,向外随步扎彼小门,落骑马势,即照下平势运用可也。

    彼枪扎高我大门,我搭枪如蛇缠物,连足赶上二转,将彼枪扶在正中,尽力使下,即用单手扎出,小门同。彼从大门,不论上中下三门扎我,即乘扎之时,开右步,随右步躲开彼枪,用单手尽力中平扎彼大门,是为青龙献爪。

    彼从小门,不论上中下三门扎我,即乘彼枪(枪下当有脱字)之时,悬空转步,躲开彼枪,用单手尽力扎彼小门,亦是青龙献爪。

    (注)若将第四节分作二则,本篇当佚一则。

    三中平势十三则

    立身要正,平枪在脐上,彼中平扎我大门,我用圈法圈开彼枪,单手扎出。

    彼中门扎我小门,我用圈法圈开彼枪,单手扎出可也。彼枪中平扎我大门,我退步掩彼枪梢,彼转扎我小门,我撒前手,单手扎彼小门。

    彼中平扎我小门,退步掩彼枪梢,彼枪扎我大门,我撒前手,单手扎出可也。

    彼中平扎我大门,我开左步,随右步,后手转阳至脐下,前手合阴,双手照他虎口扎出。

    彼中平扎我小门,我开左步,随右步,落骑马势。双手照他手腕扎去。

    彼中平扎我大门,我用青龙献爪扎去,与上平法同。彼扎我小门,我用青龙献爪扎去,亦与上平法同。

    彼中平扎我大门,我退步挑彼手腕,枪要出长,前手仰,后手合。

    彼中平扎我大门,我退步从他,指前手,托后手扎。(扎下当脱一彼字。)彼高扎我大门,我随枪作托刀势,起枪扎彼手,或彼杆,或彼枪开梢,即反手用尽力扎出。

    彼高扎我,圈开彼枪,进步双手高扎彼脸,他枪起护,我撒开前手,用单手扎彼腮。

    彼平扎我小门,我开左步,随右步,落骑马势捉彼,以后照彼下平势用。彼待枪不动,如先扎,必合枪开梢则扎,不开梢则不扎。

    (注)须将第二节,第六节,第八节,各分作二则,才符标题十三则之数。

    四下平势十一则

    彼中平梨花滚袖枪扎我,我用阴阳手一仰一合,轻敲彼枪,连足退后要扎他,他转枪之时,我撒前手,单手扎出。

    彼低粘我,不论大小门,我与他落枪之时,进前步,起身扎他咽喉,此下平势俱可用之。

    托刀势,后腿弓,前腿蹬,彼扎我,我身悬空转步,单手扎彼脚腕,彼从大门中平扎我,我前足收回,用双手扎,俯身打彼枪杆,连足赶上,敲彼前手,待彼势穷,反枪单手扎出。

    彼从小门斜扎我,我将前足收回,用阳手背扎扎他枪。彼转枪大门扎我,我开左步,代右步,用单手扎彼小腹。

    彼低粘我枪,我向他小门,开左步,促右步,双手扎彼乳下。

    我梢在左,他中平扎我,我开左步,代右步,单手尽力扎彼小腹。我枪在右,他中平扎我,我悬空转步落骑马势,单手扎彼左胁,中与不中,即抽枪照原势跳回。他若赶来,将枪在地颠起,用滑步扎他,我枪梢在中,看其身一动,即发枪扎去,是谓先发削人,名占位之枪。

    彼从大门高扎我,我从大门圈开他枪,用单手扎出可也。彼从小门高扎我,我从小门圈开彼枪,亦用单手扎出可也。

    (注)本篇佚数则。

    五穿袖,挑手,穿指,搭外,搭里十七则

    一:今人扎枪,步步上前,殊失进退之理,我今定退一步法,随护随退,则彼枪扎空,其心必乱,乱而取之,其势甚易,盖争先者,黄帝之学也,退后者,老子之教也。

    二:今人扎枪,以捉拿为主,捉拿不住,不敢还枪,则利在常扎者,不如躲还,只妙在一时,所谓中平一点,难招架也。

    三:今人扎枪,高扎高迎,低扎低迎,紧紧相随,惟恐不及,失之大迂,不如高扎高迎,彼落我即扎高,低扎低迎,彼起我即扎低,在上扎上,在下扎下,甚为捷便。

    四:今人扎枪,多用转枪,里掩扎外,外掩扎里,如梨花滚袖枪是也。不知此最吃亏,如彼枪扎我,我从大门掩住彼枪,令其扎我小门,彼转枪扎我,我撒前手,后手扎出,彼落空,我枪着实矣。

    五:凡发枪扎人,要扎透,不要扎穿,一点便回,随立脱以备不虞,兵法所谓一克如始战者是也,慎之慎之。

    六:凡与人扎对枪,不许呆立,他以虚枪相试,我以虚枪相应,彼进我退,彼退我进,足要轻,步要碎,身无定影,飘飘如仙,待实扎之时,我躲枪还枪,使开步法向前,翩身着力也。

    七:凡与人对枪,要去贪心,绝脱气,眼注彼手,勿得旁观,微有不便,不勉强发枪。待时而动,一击便脱为上乘。

    八:凡与人对枪,要善卖破绽,诱之使入,中途击之,彼不及防,兵法所谓形之敌,必从之者也。

    九:凡与人对枪,我心不肯先扎,必不得已,亦惟点一枪诱之使入矣。

    十:凡与人对枪,让我先扎,我虚点一枪,即便回身,彼若赶来,其举足未定之时,所谓及其陈未定而薄之者是也。(注)本节有脱句。

    十一:凡与人扎枪,利在乘虚,如彼扎上则下虚,扎下则上虚,扎右则左虚,扎左则右虚,以目注之,以时蹈之,百无一失,兵法所谓兵形避实而击虚者是也。

    十二:凡与人扎枪,与用兵相同,体者:兵也。心者:大将也。目者:先锋也。三军运用,难在一人,然平日之节制(本句当有脱字),已战之时,先锋领众对敌,固不及事事而谋之大将,扎枪亦然,平日手足习熟,对敌之时,目光一照,四体从令,亦不著著用心也。

    十三:凡扎枪不必著数太多,博而不精,终属无益,只在要紧处操演精熟,变化无穷而已,所谓兵不在多而在精者也。

    十四:凡与人扎枪,我发枪扎彼,彼从大门拿开,我枪落左,不必着急,看其高来,我倒后步尽力一抽,落抱刀势,反身单手扎出,看其低来,我倒后步作阻拦势,闭住他枪。

    十五:凡与人对枪,我发枪扎人,彼从小门拿开我枪,领我落右,不必着急,待其扎来,不论高低,我将前步一退,后手一提,作翦步而走。出险之后,重回定势。

    十六:凡与人对枪,要看势,兵法云:用众者务易,用寡者务险,一人与二人扎枪,其数已倍,况多者乎!据险固不待言,然平人扎枪,与兵法究竟不同,两军对垒,限于纪律,岂能曳兵而走。是平人则不然,相持于城邑院落之中。或据穿口,或据隘巷固宜,方平原旷野,彼众我寡人则翦跳为主,必不可背陷重围,想起空间之处,即我托足之所,彼赶来拖枪而走,不赶即止,频频回顾,见有轻足善走者迫近吾身,我回身单手直刺,中与不中,拔枪又走,出险又息,骂之则来,赶来又如前,如此则一可敌百矣。

    十七:凡与人扎枪之法,先学踨跳,能逾高赶远,继之以脱,则万将难敌矣。

    六阴符枪气绝四首

    嫋嫋长枪定二神,也无他相也无人,劝君莫作寻常看,一段灵光贬此身。

    心须望手手望枪,望手望枪总是其,炼到丹成九转后,心随枪手一起迷。

    至道何须分大小,精粗总是一源头,若将此术当兵论,孙武何须让一筹。

    《太极拳论》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为一贯。

    由著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功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皆是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秤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长拳、十三势解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分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掤、捋、挤、按即乾、坤、坎、离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势”。

    打手歌

    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黏随不丢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王宗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jxjottx.html